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的研究》>>专题培训>>文章内容
如何创设语文教学的有效情境
发布时间:2013-11-05
点击:
来源:
作者:维春
创设情境主要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做为自觉设计的产物,做为不可缺少的教学情意物,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教师应把握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传之以情,自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学得感动,学有难忘的收益。
创设情境教学必须服从教学要求,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要不要创设情境,都须从增强教学效果出发。一般说来,创设情境的目的,或唤起注意,或渲染气氛,或显示形象,或陶冶情感,或训练语言等等。那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该作些什么尝试呢?我们觉得可以探索的基本途径有:
(一)自然情境
即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环境之中,从亲身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现场教学就是如此。
案例①:《荷塘月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可创设此情境。学习本文时,正值夏末秋初,荷花盛开之时,教师寻一处有荷花地方,在黄昏过后,师生一起来到这一片荷塘月色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在大自然的熏陶中加深自己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想去读文章、想去走近朱自清的兴趣。
(二)体验情境
即设置鲜明有趣、目的性强的体验游戏,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在这种体验情境中,学生会强化自己的认识。
教例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四川付云昌老师在处理此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切身会体到海伦·凯勒的不幸与坚强,为了激励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上课伊始,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体验残疾。找三位同学自愿上台参与进来,然后教师逐个让他们体验:盲人、聋哑人、失去一条腿的人。扮演盲人让学生闭着眼睛在纸上写下一行文字,结果没写到一半,就歪到纸张之外了;聋哑人,给学生一张纸,纸上有一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他把纸条上的话“说”给同学听;失去一条腿的人,也是让他从教室后面到前面来,虽然完成了,但感觉到很吃力。由此,学生们亲身体会到身为健康人的幸运与不易。
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了作者海伦,为读其文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例②:山东李继业老师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他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向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
(三)形象情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录像、电影、幻灯、挂图等声象及分角色表演的手段,把学生引进艺术的宫殿。
1、多媒体
教例①陕西马文福老师在进行《人生的境界》的教学时用正在播放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创设情境,趣味横生。
(多媒体展示电视剧欧阳峰在华山论剑中发了疯的片段)
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众大笑)师:大家不要笑,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此处,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人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当然,说欧阳峰是哲学家是开玩笑,但人们常称哲学家为疯子却是常情。哲学的定义很多,不同哲学家表述的方式不一样,不一样的表述又反映出不同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比如冯友兰先生就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大家注意,哲学是最高的学问,无处不在。建筑有建筑的哲学,艺术有艺术的哲学,每个人活在世上,也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可能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如果我们有意识地用哲学眼光去看书,去看待外部世界,可能会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更透彻。
教例②:学习《鸿门宴》一课,四川任鸣钟教师制作了一组多媒体镜头:在阴冷肃杀的画面背景之中,传来沉闷雄浑的阵阵战鼓声之后,推出身着戎装的项羽和身着飘逸文士服装的刘邦,膘悍的霸气与聪慧的儒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感官上的极大刺激,然后,在悲壮的音乐衬托下,打出一帧霸王别姬的照片,最后,再打出《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强烈的视听效果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注意力为两位人物所吸引,引发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品评.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对汉末农民起义的有关背景加以同步介绍,及时加深学生的印象,激起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的冲动,巧妙完成了曲径通幽,初探全文的步骤,从而实现学习课文之前的导读激趣,台阶铺设,为进入下一步的情境创设,造势深化作好充分的准备.
2、图画
以画开讲,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里,诱发学生们的好奇心,点燃他们求知情感的火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讲授古典诗歌时,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教学情景,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的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教例①:河南偃师市葛晓燕老师在处理《爱莲说》这篇文章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莲的高洁品格理解有点难度,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幅莲花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莲叶、莲花,谈谈自己对“莲”的看法和感悟,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作者赋予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爱莲说》的热情和兴味;至于该文的另一个学习难点——衬托的写法也不攻自破。
教例②:《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学习此文时,河南李永成老师把课本上的别里科夫肖像图放大挂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看、用心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在看后,纷纷演出自己眼中的套中人,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翻开课本,看看作者契诃夫是怎样介绍他的,找出自己与契诃夫的异同之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看、说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同时也认清自己的不足与优点。这样学生一直处在图画所创设的情境中,忘不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3、电影
语文学科涉及的教学内容有许多是古今中外的大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而这些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又被改编成了众多的影视作品,所以教师在教授小说单元时,可引入电影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深意。
教例①:《祝福》
广东郭毅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在学习课文之后给学生播放电影《祝福》,让学生对文章主题及祥林嫂这个人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布置学生:找找影片与作品中有没有不同之处?这样的改动究竟好不好?这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看完后,积极投入到讨论中,都形成各自不同的观点。
教例②:《茶馆》
在学习此文时,河南安志杰老师先不急着教学,而是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茶馆》,再加上课文节选部分的文学作品,结合影视与作品两者,向学生布置任务,编排课本剧。这样,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观注与课文有关的电影片断,而且会细细咀嚼琢磨其中的韵味,这样,老师不需讲授,学生靠去体会、去表演来自学把握。在课本剧表演完后,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点拨与评价。当然以鼓励为主。这样不仅让学生入了戏,熟悉了课文思想内容,而且仿佛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习情绪活跃高涨,课堂气氛情趣盎然。
4、音乐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乐记》指出:“治世之音安而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而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可见人们创作音乐表达情感与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例①:学习《琵琶行》之前,江苏丁莉文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抑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令人拍案叫绝,可推为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之绝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句描写的音乐中激越高亢、欢快娴雅、珠圆玉润的表演技法,播放了古典琵琶曲《高山流水》中的一段。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脸上流溢着欢快,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教例②:甘肃杨金龙在学习《春》一课时,正值秋末初冬,感觉到学生不能从身边的环境中直接感受到春的气息,会直接影响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就借助音乐等艺术形式创设情境:在上课之初,先放一曲《苗岭的早晨》,让同学们想象乐曲中的意境,很快同学们从大自然早春的百鸟争鸣声中,体会到早春的气息,渐渐地同学们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既而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眼中看到的春景。这时,同学们踊跃发言,而且有的同学还能用已学过的描绘春景的诗句表达。
(四)实验情境
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演示实验,特别是探索学生实验,顺便把好奇心引向求知的行动,开始向新知的探求。学生正是在这种少见的实验情境中,满怀激情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而达到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认识。
教例①:《中国石拱桥》
河南刘禹老师这样设计:在上课时,出示自己用塑料木片做的教具,让学生前来架桥,有的学生架的是拱桥,有的架成梁桥。通过两桥外形比较,学生得出:拱桥比梁桥形式优美。又用100克的法码放在拱桥和梁桥上,让学生比较,学生又得出:拱桥比梁桥坚固。这样的演示如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
教例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江苏马武雄老师上课前带着几朵鲜花和稀盐酸溶液、肥皂水各一杯走进教室,学生都不解其意,在学生疑窦未开之时,教师请一位学生把两朵鲜花分别放入两种溶液中,过了一会儿,同样颜色的鲜花,放在稀盐酸溶液里的变成了红色,放入肥皂水里的变成了蓝色,学生直观了花的化学变化的美,这美像聚镜一样把他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中去,学生从心底里急于探究花红的原因,于是带着对花的外在美的直观感情认识去课文里探索花的内在美。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如果不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去设计情境,所创设的情境很可能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五)问题情境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的能动“对流”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例①、《故都的秋》
在学习此文时,河北衡水中学王宝树老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本文的题目叫《故都的秋》,可不可以改为“北京的秋”呢?(巧妙解题,引起兴趣)
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用4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重点处设问)
作者由“故都的秋”联想到哪些地方的秋景?你对“秋”有何体验?作者由自己对秋的感受联想到古今中外哪些人对秋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关键处设问)
作者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悲凉”?为什么会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感呢?(难点处设问)
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
教例②学习《阿Q正传》一课时,河北常文会老师这样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Q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是性格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悲剧。那么《阿Q正传》在所写的阿Q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中,对学生学习《阿Q正传》起到了一种“促情”“激趣”的作用,学生形成了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以求问题的解决。
(六)故事情境
科学史实、科学故事、科学家小传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诗词、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都能成为学生研究现象的本质特征的航标。
教例①:下面是河南朱新刚老师为《人生的境界》设计的情境:
我们要学习《人生的境界》,看到题目疑问就来了:什么叫境界?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从晋唐以后,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境界这个词后来不断地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联姻。比如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类似的这种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和尚双手合什,(师作双手合什状,生笑)嘴里嘟嚷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笑)不知道。师:我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众大笑)师:明白了吗?生:有些明白了。师: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众笑)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还有的教师喜欢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创设情境,分角色表演,有利也有弊。如果学生的表演水准了得,而又能悟透原作的精髓,那么表演效果肯定好。但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本没有表演的才能,那么文本课本剧的演绎就很可能是不伦不类,至多只能引发哄堂的大笑。我们知道,表演是需要培训的,就是简单的对话也都需要排练。所以,分角色表演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滥用。
总之,“创设情境,激发情意”的实质就是“以情激情”,就是营造一种有形的物质上的环境和无形的精神上的情意组成的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在情趣中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和学生一起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意场,从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简而言之,“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只要动了情,就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兴师动众,浪费资源,浪费时间。
比如一位教师模仿一位名师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事先在教室里挂上周总理的遗像,剪贴反映周总理生前活动及逝世时人民群众沉痛悼念的照片,上课时教师特意穿一身深色服装,胸前戴一朵小白花,播放哀乐。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学生与课文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老师的矫揉造作还引起了不少同学的窃笑,得不偿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因为课堂上放哀乐破坏了课堂这一特定环境的气氛、秩序和性状,而且哀乐传达的情绪与这首诗缅怀和歌颂的情感不符。创设情境的本义应该是将作品本身的情感张扬出来,或使其自然流淌,形成一种浓郁的、能催动人心的感情氛围,引起学生共鸣。这种类似追悼会的场面,只能把学生的心绪推到一个尴尬的境地,又怎能张扬作品情感,扣击学生心灵?我们一定要记住,阅读归根到底是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的语言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分清主次,恰当利用文字以外的东西,一味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所谓手段只能使学生兴奋一阵子,好奇一阵子,过后却一无所获,切不可喧宾夺主。(来源:中华语文网)
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教师应把握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传之以情,自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学得感动,学有难忘的收益。
创设情境教学必须服从教学要求,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要不要创设情境,都须从增强教学效果出发。一般说来,创设情境的目的,或唤起注意,或渲染气氛,或显示形象,或陶冶情感,或训练语言等等。那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该作些什么尝试呢?我们觉得可以探索的基本途径有:
(一)自然情境
即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环境之中,从亲身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现场教学就是如此。
案例①:《荷塘月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可创设此情境。学习本文时,正值夏末秋初,荷花盛开之时,教师寻一处有荷花地方,在黄昏过后,师生一起来到这一片荷塘月色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在大自然的熏陶中加深自己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想去读文章、想去走近朱自清的兴趣。
(二)体验情境
即设置鲜明有趣、目的性强的体验游戏,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在这种体验情境中,学生会强化自己的认识。
教例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四川付云昌老师在处理此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切身会体到海伦·凯勒的不幸与坚强,为了激励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上课伊始,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体验残疾。找三位同学自愿上台参与进来,然后教师逐个让他们体验:盲人、聋哑人、失去一条腿的人。扮演盲人让学生闭着眼睛在纸上写下一行文字,结果没写到一半,就歪到纸张之外了;聋哑人,给学生一张纸,纸上有一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他把纸条上的话“说”给同学听;失去一条腿的人,也是让他从教室后面到前面来,虽然完成了,但感觉到很吃力。由此,学生们亲身体会到身为健康人的幸运与不易。
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了作者海伦,为读其文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例②:山东李继业老师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他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向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
(三)形象情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录像、电影、幻灯、挂图等声象及分角色表演的手段,把学生引进艺术的宫殿。
1、多媒体
教例①陕西马文福老师在进行《人生的境界》的教学时用正在播放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创设情境,趣味横生。
(多媒体展示电视剧欧阳峰在华山论剑中发了疯的片段)
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众大笑)师:大家不要笑,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此处,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人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当然,说欧阳峰是哲学家是开玩笑,但人们常称哲学家为疯子却是常情。哲学的定义很多,不同哲学家表述的方式不一样,不一样的表述又反映出不同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比如冯友兰先生就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大家注意,哲学是最高的学问,无处不在。建筑有建筑的哲学,艺术有艺术的哲学,每个人活在世上,也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可能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如果我们有意识地用哲学眼光去看书,去看待外部世界,可能会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更透彻。
教例②:学习《鸿门宴》一课,四川任鸣钟教师制作了一组多媒体镜头:在阴冷肃杀的画面背景之中,传来沉闷雄浑的阵阵战鼓声之后,推出身着戎装的项羽和身着飘逸文士服装的刘邦,膘悍的霸气与聪慧的儒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感官上的极大刺激,然后,在悲壮的音乐衬托下,打出一帧霸王别姬的照片,最后,再打出《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强烈的视听效果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注意力为两位人物所吸引,引发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品评.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对汉末农民起义的有关背景加以同步介绍,及时加深学生的印象,激起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的冲动,巧妙完成了曲径通幽,初探全文的步骤,从而实现学习课文之前的导读激趣,台阶铺设,为进入下一步的情境创设,造势深化作好充分的准备.
2、图画
以画开讲,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里,诱发学生们的好奇心,点燃他们求知情感的火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讲授古典诗歌时,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教学情景,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的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教例①:河南偃师市葛晓燕老师在处理《爱莲说》这篇文章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莲的高洁品格理解有点难度,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幅莲花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莲叶、莲花,谈谈自己对“莲”的看法和感悟,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作者赋予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爱莲说》的热情和兴味;至于该文的另一个学习难点——衬托的写法也不攻自破。
教例②:《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学习此文时,河南李永成老师把课本上的别里科夫肖像图放大挂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看、用心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在看后,纷纷演出自己眼中的套中人,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翻开课本,看看作者契诃夫是怎样介绍他的,找出自己与契诃夫的异同之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看、说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同时也认清自己的不足与优点。这样学生一直处在图画所创设的情境中,忘不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3、电影
语文学科涉及的教学内容有许多是古今中外的大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而这些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又被改编成了众多的影视作品,所以教师在教授小说单元时,可引入电影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深意。
教例①:《祝福》
广东郭毅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在学习课文之后给学生播放电影《祝福》,让学生对文章主题及祥林嫂这个人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布置学生:找找影片与作品中有没有不同之处?这样的改动究竟好不好?这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看完后,积极投入到讨论中,都形成各自不同的观点。
教例②:《茶馆》
在学习此文时,河南安志杰老师先不急着教学,而是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茶馆》,再加上课文节选部分的文学作品,结合影视与作品两者,向学生布置任务,编排课本剧。这样,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观注与课文有关的电影片断,而且会细细咀嚼琢磨其中的韵味,这样,老师不需讲授,学生靠去体会、去表演来自学把握。在课本剧表演完后,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点拨与评价。当然以鼓励为主。这样不仅让学生入了戏,熟悉了课文思想内容,而且仿佛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习情绪活跃高涨,课堂气氛情趣盎然。
4、音乐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乐记》指出:“治世之音安而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而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可见人们创作音乐表达情感与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例①:学习《琵琶行》之前,江苏丁莉文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抑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令人拍案叫绝,可推为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之绝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句描写的音乐中激越高亢、欢快娴雅、珠圆玉润的表演技法,播放了古典琵琶曲《高山流水》中的一段。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脸上流溢着欢快,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教例②:甘肃杨金龙在学习《春》一课时,正值秋末初冬,感觉到学生不能从身边的环境中直接感受到春的气息,会直接影响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就借助音乐等艺术形式创设情境:在上课之初,先放一曲《苗岭的早晨》,让同学们想象乐曲中的意境,很快同学们从大自然早春的百鸟争鸣声中,体会到早春的气息,渐渐地同学们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既而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眼中看到的春景。这时,同学们踊跃发言,而且有的同学还能用已学过的描绘春景的诗句表达。
(四)实验情境
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演示实验,特别是探索学生实验,顺便把好奇心引向求知的行动,开始向新知的探求。学生正是在这种少见的实验情境中,满怀激情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而达到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认识。
教例①:《中国石拱桥》
河南刘禹老师这样设计:在上课时,出示自己用塑料木片做的教具,让学生前来架桥,有的学生架的是拱桥,有的架成梁桥。通过两桥外形比较,学生得出:拱桥比梁桥形式优美。又用100克的法码放在拱桥和梁桥上,让学生比较,学生又得出:拱桥比梁桥坚固。这样的演示如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
教例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江苏马武雄老师上课前带着几朵鲜花和稀盐酸溶液、肥皂水各一杯走进教室,学生都不解其意,在学生疑窦未开之时,教师请一位学生把两朵鲜花分别放入两种溶液中,过了一会儿,同样颜色的鲜花,放在稀盐酸溶液里的变成了红色,放入肥皂水里的变成了蓝色,学生直观了花的化学变化的美,这美像聚镜一样把他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中去,学生从心底里急于探究花红的原因,于是带着对花的外在美的直观感情认识去课文里探索花的内在美。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如果不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去设计情境,所创设的情境很可能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五)问题情境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的能动“对流”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例①、《故都的秋》
在学习此文时,河北衡水中学王宝树老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本文的题目叫《故都的秋》,可不可以改为“北京的秋”呢?(巧妙解题,引起兴趣)
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用4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重点处设问)
作者由“故都的秋”联想到哪些地方的秋景?你对“秋”有何体验?作者由自己对秋的感受联想到古今中外哪些人对秋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关键处设问)
作者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悲凉”?为什么会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感呢?(难点处设问)
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
教例②学习《阿Q正传》一课时,河北常文会老师这样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Q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是性格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悲剧。那么《阿Q正传》在所写的阿Q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中,对学生学习《阿Q正传》起到了一种“促情”“激趣”的作用,学生形成了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以求问题的解决。
(六)故事情境
科学史实、科学故事、科学家小传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诗词、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都能成为学生研究现象的本质特征的航标。
教例①:下面是河南朱新刚老师为《人生的境界》设计的情境:
我们要学习《人生的境界》,看到题目疑问就来了:什么叫境界?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从晋唐以后,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境界这个词后来不断地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联姻。比如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类似的这种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和尚双手合什,(师作双手合什状,生笑)嘴里嘟嚷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笑)不知道。师:我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众大笑)师:明白了吗?生:有些明白了。师: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众笑)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还有的教师喜欢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创设情境,分角色表演,有利也有弊。如果学生的表演水准了得,而又能悟透原作的精髓,那么表演效果肯定好。但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本没有表演的才能,那么文本课本剧的演绎就很可能是不伦不类,至多只能引发哄堂的大笑。我们知道,表演是需要培训的,就是简单的对话也都需要排练。所以,分角色表演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滥用。
总之,“创设情境,激发情意”的实质就是“以情激情”,就是营造一种有形的物质上的环境和无形的精神上的情意组成的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在情趣中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和学生一起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意场,从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简而言之,“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只要动了情,就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兴师动众,浪费资源,浪费时间。
比如一位教师模仿一位名师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事先在教室里挂上周总理的遗像,剪贴反映周总理生前活动及逝世时人民群众沉痛悼念的照片,上课时教师特意穿一身深色服装,胸前戴一朵小白花,播放哀乐。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学生与课文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老师的矫揉造作还引起了不少同学的窃笑,得不偿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因为课堂上放哀乐破坏了课堂这一特定环境的气氛、秩序和性状,而且哀乐传达的情绪与这首诗缅怀和歌颂的情感不符。创设情境的本义应该是将作品本身的情感张扬出来,或使其自然流淌,形成一种浓郁的、能催动人心的感情氛围,引起学生共鸣。这种类似追悼会的场面,只能把学生的心绪推到一个尴尬的境地,又怎能张扬作品情感,扣击学生心灵?我们一定要记住,阅读归根到底是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的语言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分清主次,恰当利用文字以外的东西,一味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所谓手段只能使学生兴奋一阵子,好奇一阵子,过后却一无所获,切不可喧宾夺主。(来源:中华语文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