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的研究》>>专题培训>>文章内容
情境创设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11-05
点击:
来源:
作者:黄秀容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其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加上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它抱有偏见,认为它“假、大、空”,既不可信,也不实用,这就是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考命题目已经越来越由“知识立意”趋向“能力立意”,且必将继续深入下去,从而更加突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此外,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老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呢?
一、预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往往作为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这也是当前政治课堂情境创设中比较常见的方式。预设情境,即指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前,运用预先设计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媒体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求欲望,进入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例如,在进入初三“感受使命”的这一课教学之前,我先播了“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大会的录像,主持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着每个英雄模范人物的颁奖词时,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感人的事迹中,将情绪沉浸在感悟使命的气氛中,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感悟生活,辨析情境,理解生活的真谛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弃的行为,在讲“保护环境”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谈到:“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我告诉学生,今天扔垃圾的人,明天可能就是捡垃圾的人,请不要为这一高尚行为而沮丧。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优美舒适的环境,我进一步向学生提出了行为规范的要求:保护环境关键是行动,那就从爱护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开始吧。(一)每天清理自己的桌子,保证不留废弃物。(二)在校园吃了食物,请务必把包装袋和残剩食物扔进垃圾箱。(三)看见地面上有废弃物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箱。要做到这三点并不难,因而得到了学生的赞同。它们每天推选一名同学负责这件事。从生活中获取事例,在扩展辨析时,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正确价值观来明辨是非,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帮助他们选择了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
三、观察演示,设置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更要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图片,适当进行一些小实验,小操作等,能够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好方法。如讲初三思想政治“环境污染与破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环境一旦被污染,被破坏造成的影响,一般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具有不可逆性,我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墨水并加以震荡,然后想各种办法将清水与墨水分离。这个小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纷纷动手实验,想各种办法将清水与墨水分离,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有的学生说:“在清水中放入盐,然后滴入墨水,清水和墨水是分层的。”紧接着有学生反驳:“墨水滴入清水后震荡,再加入盐是无法把清水与墨水分离的。但我们用84消毒液以1:3的比例清除墨水的蓝色。”我适时总结:环境正如这杯清水,一旦被污染,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原状,即使你想办法改造,治理了被污染被破坏了的环境,也与从前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用盐或用84消毒液净化后的水,已不再是可以饮用的清水了。然后,我用其一张白纸进一步给学生演示,白纸就好比优美的环境,画上乱糟糟的墨迹,即使想办法擦去墨迹,白纸也已伤痕累累,这就像被污染了的环境;我把白纸一撕两半,让学生想办法,将两半纸粘合,观察纸张,并告诉学生,此时已粘合的这张纸就好像是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环境。以直观的实验和演示的方法,创设环境,营造体验的氛围,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认知体验的氛围中获得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深入探索积累情感体验。
四、构建问题情境,设疑导思,开启学生思维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我在进入初三复习,讲《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时,让学生看时政资料: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胡锦涛出席了庆祝大会……,而后提出问题:(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经济路、政治路、文化路?(3)作为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通过讨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包括在内,如青藏铁路通车的意义:第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的人才,先进技术和资金,充分合理地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当地经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问题情境教学,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
总之,通过对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景创设的探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情境创设从前期教材内容的导入,延续到课堂情绪全过程的感知体验,一直发展到学生主体性知识体系意义的构建,情境的创设贯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始终,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了,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这样,既做到“境”与“情”的结合,又达到“境”与“理”的统一,情、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由此可见,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情境,将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无穷的生命力。
思想政治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加上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它抱有偏见,认为它“假、大、空”,既不可信,也不实用,这就是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考命题目已经越来越由“知识立意”趋向“能力立意”,且必将继续深入下去,从而更加突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此外,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老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呢?
一、预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往往作为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这也是当前政治课堂情境创设中比较常见的方式。预设情境,即指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前,运用预先设计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媒体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求欲望,进入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例如,在进入初三“感受使命”的这一课教学之前,我先播了“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大会的录像,主持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着每个英雄模范人物的颁奖词时,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感人的事迹中,将情绪沉浸在感悟使命的气氛中,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感悟生活,辨析情境,理解生活的真谛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弃的行为,在讲“保护环境”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谈到:“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我告诉学生,今天扔垃圾的人,明天可能就是捡垃圾的人,请不要为这一高尚行为而沮丧。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优美舒适的环境,我进一步向学生提出了行为规范的要求:保护环境关键是行动,那就从爱护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开始吧。(一)每天清理自己的桌子,保证不留废弃物。(二)在校园吃了食物,请务必把包装袋和残剩食物扔进垃圾箱。(三)看见地面上有废弃物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箱。要做到这三点并不难,因而得到了学生的赞同。它们每天推选一名同学负责这件事。从生活中获取事例,在扩展辨析时,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正确价值观来明辨是非,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帮助他们选择了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
三、观察演示,设置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更要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图片,适当进行一些小实验,小操作等,能够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好方法。如讲初三思想政治“环境污染与破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环境一旦被污染,被破坏造成的影响,一般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具有不可逆性,我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墨水并加以震荡,然后想各种办法将清水与墨水分离。这个小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纷纷动手实验,想各种办法将清水与墨水分离,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有的学生说:“在清水中放入盐,然后滴入墨水,清水和墨水是分层的。”紧接着有学生反驳:“墨水滴入清水后震荡,再加入盐是无法把清水与墨水分离的。但我们用84消毒液以1:3的比例清除墨水的蓝色。”我适时总结:环境正如这杯清水,一旦被污染,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原状,即使你想办法改造,治理了被污染被破坏了的环境,也与从前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用盐或用84消毒液净化后的水,已不再是可以饮用的清水了。然后,我用其一张白纸进一步给学生演示,白纸就好比优美的环境,画上乱糟糟的墨迹,即使想办法擦去墨迹,白纸也已伤痕累累,这就像被污染了的环境;我把白纸一撕两半,让学生想办法,将两半纸粘合,观察纸张,并告诉学生,此时已粘合的这张纸就好像是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环境。以直观的实验和演示的方法,创设环境,营造体验的氛围,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认知体验的氛围中获得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深入探索积累情感体验。
四、构建问题情境,设疑导思,开启学生思维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我在进入初三复习,讲《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时,让学生看时政资料: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胡锦涛出席了庆祝大会……,而后提出问题:(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经济路、政治路、文化路?(3)作为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通过讨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包括在内,如青藏铁路通车的意义:第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的人才,先进技术和资金,充分合理地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当地经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问题情境教学,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
总之,通过对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景创设的探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情境创设从前期教材内容的导入,延续到课堂情绪全过程的感知体验,一直发展到学生主体性知识体系意义的构建,情境的创设贯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始终,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了,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这样,既做到“境”与“情”的结合,又达到“境”与“理”的统一,情、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由此可见,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情境,将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无穷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2)李吉林等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 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 2006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2)李吉林等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 光明日报出版社 北京 2006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