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运用生活课程资源的策略研究》>>反思提炼>>文章内容
开发生活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发布时间:2014-11-09
点击:
来源:
作者:牟耀辉
开发生活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牟耀辉
摘要:
关键词:生活课程资源 开发 美术素养 学生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教师应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社会生活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让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多彩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源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作用,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美术学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1.赏自然美景,品生命之美。
江南武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无一不是优美的画卷,陶冶着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着学生发现美的眼力。
春天,乡村田野处处绽放着五彩的光芒:小草从芬芳的泥土中露出笑脸,迎春花绽放着灿烂的笑脸,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牡丹……如画的景色,吸引着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万物焕发的生命之美。于是,“芦苇从河里冒出头”“粉红的桃园”“农民们忙着播种”“人们去植树”等鲜活的作品从学生的手中画就。夏天,大自然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小竹子在茁壮成长,金色的麦浪在翻滚,水中的荷花迎风绽放……学生们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于是,“生命的力量”“小荷才露尖尖角”“丰收的喜悦”等作品跃然纸上;秋天,树叶变成了金色的蝴蝶飞落在地上,田野里的稻子黄澄澄的,桔子从树叶中露出了笑脸……学生又领略了大自然的成熟之美,于是,“秋天的枫叶”“柿子红了”等作品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灵……冬天,香樟树还穿着绿衣,不畏冬寒;红梅、黄梅竞相开放,小鸟在树枝上引吭高歌,打破了冬日的寂静,我又和学生们细心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用鲜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唯美画卷感染着学生,她是人类的老师,是深受学生喜爱的美术老师!
2.采自然之物,展艺术之美。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当地有许多易得的农作物材料,如俯首即得的秸秆、植物叶子及农作物的根茎、果壳等淳朴的自然之物,通过巧妙的构思,就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如秸秆、树叶、豆类等粘贴画;土豆、红薯造型等。再如,我们当地生长着野生芦苇,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家长共同参与,开发了芦苇工艺系列,如苇制蝈蝈笼、小苇帘儿、小苇席等。课堂上,学生在玩中学,又在学中乐,一批批有装饰和实用价值的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学生们在制作中感受到了最为平凡的美,启迪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了才智的发展。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创新了美术教学内容,特别是对我们农村地区上好美术课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二、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他们的美术素养。
1.走近企业去“淘宝”。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家乡武进区郑陆镇乡镇工业发达,民营企业众多,尤其是钢管、包装、医疗器械等企业呈现出规模化态势。我们在课余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走进企业,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淘宝”活动。被我们“淘”回的包装厂的各种废弃瓦楞纸在同学们的创意下变成了一幅幅有趣的撕纸画,特殊的肌理加上同学们的奇妙构思,同学们的作品堪称原创精品;而淘回的废弃输液管及其配件则被心灵手巧的同学们编织成各种装饰小挂件,有可爱的小白兔,逼真的金鱼,特制的中国结等等;一些废弃的钢管则被同学分解重组,制作成了一组组有趣的抽象雕塑。
另外我们在课堂上也利用一些常见的废弃品进行再创作,例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罐制作成笔筒,废弃的毛线、布料粘贴成装饰画,废弃的电线等五金材料制作成累积作品……虽然作品尚不成熟,但这一系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增强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美化意识。
2.走进家里去寻宝。我们在课堂上也模拟开展了民间“寻宝”活动。一尊唐三彩,一个布老虎玩具,一件竹雕笔筒,一件玉器,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学生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让他们认识了美就在身边,更关注了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
3.走进文化遗址去寻根。武进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如同一个天然博大的美术宝库,给学生带来文化的熏陶。武进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春秋淹城博物馆、寺墩文化遗址、杨桥老街、大林禅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学生,吸引着他们探寻的目光。学生带着发现美的眼睛,用相机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独木舟,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古老的纺车,有威武的门神……学生在探访中去追寻武进文化之源,追寻武进文化之根,解读武进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美术的大课堂。
尤其在我们郑陆镇三皇庙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墩遗址,曾经出土的全国最大的玉琮,具有珍贵的文物与艺术价值。可惜我校学生对身边的这种特色资源知之甚少。于是,我便让学生在课外开展寺墩文化探究活动。学生在课外采访、查询资料中了解到;1982年,郑陆镇寺墩出土的一件玉琮,共13节,高36.1米,被人们誉为“惊世之宝”。学生为家乡有这样的艺术瑰宝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以乡土特色资源为载体,利用学生对家乡有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使得学生在了解乡土美术资源的同时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提高了对乡土文化的审美素养。
3.走进传统节日去体验。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元宵灯展,舞龙高跷,农村戏曲,老年健身舞,民间腰鼓队,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农村有很多朴实而生动的人文景观和民间风俗。如:过新年的喜气,正月的团聚,元宵的灯会,还有春天里放风筝,端午节包棕子等,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而又喜欢的生活内容,让他们来玩,来做,来感受。然后,用笔把它们画下来,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上学期,我们以“端午节”为主题进行了一次绘画创作比赛,学生们创作出《吃粽子》、《包粽子比赛》《纪念屈原》《赛龙舟》《编挂件》等优秀作品。
4.走近民间艺人去学习。民间艺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或身怀绝技,或有着家传绝活。带领学生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糖人,捏面人,试着摆弄泥玩具,让他们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激发了他们传承民间传统文艺的兴趣,也是一种最好的美术学习。
5.走进网络世界去拓展。网络是个广阔而丰富的空间,平时要在博物馆和画廊才能看到的作品,现在只要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目接千载,视通万里”。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突破时空,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世界各地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在搜索、登陆和参观网上博物馆、画廊、画家个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大美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三、走进校园生活,让学生展示美、抒发美。
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生活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我们学校是“省绿色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颇具特色。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来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寻找学校最美的地方,学生的答案各有道理,有的认为是庄重气派的教学楼,有的认为是构思奇妙的校园雕塑,有的则看好千姿百态的各种树木。在随后进行的树木写生和透视教学中,学校的最美之处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校园中最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运动会、定期布置的美术展览、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等等一系列活动,既是学生不可多得的“活的资源”,也是学生展示美,抒发心中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最好平台。学生们在《动感生活》一课作业中,全部是选择校园活动作为表现题材,有的同学选择了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有的同学选择了艺术节的舞蹈表演,也有同学选择大课间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创造性地拓展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对于校本课程和美术资源库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