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语文教学中片断模写的行动研究》>>反思提炼>>文章内容
论文《作文教学以何为范?》
发布时间:2014-05-18
点击:
来源:
作者:沈亚南
作文教学以何为范?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213111 沈亚南
【摘要】:写作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许多学生对作文都有一种畏惧心理。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身边学生的佳作为范,以语文书中的传统课文为范,以老师自己的“下水作”为范,真正在学生作文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示范;课文;学生;下水作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许多学生对作文都有一种畏惧心理,他们是“想到作文皱眉头,看了题目咬笔头,写了开头忘后头”。这时,如果老师一味训斥、责备或者引经据典,教育教学效果甚微,毕竟强制的手段压得了身,服不了心。也有些学生喜欢看经典名著,但真的要在作文中以此为范,去借鉴运用,又难以下笔,如隔山般困难。作文教学究竟以何为范?
一、以课文为范
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训练,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融生活,融阅读知识、写作技巧及个性情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借助语感与语文常识,具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在教课文时注意指导学生从中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法,琢磨、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架子,摸熟行文的路子,以便养成良好的“文体感”。
如我在教授写景抒情散文《春》时,通过让学生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请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接着让学生分析五幅图画,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将作文知识融合进去,这样学完整篇文章,学生不仅了解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且明确了他是如何将这五幅图描绘得栩栩如生。课后,我要求学生借鉴《春》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学生有的借鉴《春》的思路和各部分写景的层次来谋篇布局,构思缜密精巧;有的联系在各幅图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情景交融;有的通过多种感官,从词语、叠词置句、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入手,做到了语言的准确生动。
其实,初中的六本语文书及传统课文便是最佳的阅读材料。它们内容丰富,写作方法精湛,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作文范例,是很好的语言材料。如在课文《紫藤萝瀑布》中“紫色的大条幅上,泛这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学生也在学习中学着怎样写富有情趣、富有哲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有学生借鉴写作方法,这样写“荷花”:“近处看时,亭亭玉立站在水面上的荷叶,一个挨着一个,紧紧的、密密的,像大家庭中众多的孩子,手拉着手,你挤我一下,我挤你一下,欢乐地闹着。荷叶上滴滴晶莹剔透的露珠,是它们尽情欢笑时眼中挤出的泪花吗?”
二、以生为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而欢乐和满足,又是激发学生继续创作的诱因。以生为范让提供范本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给他们以勇气,给他们以信心,给他们机会。他们对生活会有新的感受,他们对未来会有新的希望,他们对人生会有新的思考………从这里,他们将会走上人生成功的大舞台。
那么以生为范,究竟向同学什么呢?
可以向同学学习拟题。文题是文章的眉目,“文好题一半”,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的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涵全文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起仔细阅读的兴趣,能使文章起到眉目传神的妙用。为此,我将同学日记中比较优秀的题目悉数列出如“心里美滋滋的”、“趣在其中、“走过那一个拐角”、“心灵深处的歌”、“为梦想涂上色彩”、“记忆中的那把红伞”……然后让学生说话这些题目的优点。同学总结到:这些题目既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又短小、幽默、新鲜,较容易能引起读者注意。那么,我又引导学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最后我们总结到,好的标题应该确切、精炼、生动、新颖、有意蕴,有文采。此后,许多学生非常重视作文题目的拟定,好题目层出不穷,如:“礼轻情意重”、“童年的符号”、“脚步下的爱” 、“给忧愁的一封信”、“住在妈妈的掌心里”……
也可以学习同学的生动优美语言。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也就是文章的“外衣”。文章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精确的立意,无不以语言为载体。生动优美的语言,能让人视听为之愉悦,心弦被之拨动,情感与之共鸣。而现在的学生,写人常常是男女不分,性格不明。如同样是写“父亲的外貌”,学生甲这样写到:“我的爸爸,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粗粗的眉毛下眼睛大大的。”而学生乙则这样写到:“爸爸,一米八的海拔承载着与其成正比的不是圆就是椭圆堆砌起来的体型,圆鼓鼓的将军肚显得分外笨拙。最可怜的是老爸衣服上的扣子,总是被撑到极限,一不小心便以身殉职”。”朗读完这两个同学的作文片段,让学生思考:同样写父亲的外貌,为何同学能写得如此耐听、耐看?主要原因在于他认真观察,使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以及丰富的词汇。那么我们在作文中若能加以学习与运用,也能以细腻的笔触写出生动优美的作文。后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向日葵”:“她那亭亭玉立的身姿,秀丽挺拔。片片叶儿,仿佛一叶扁舟,荡起层层碧色的涟漪;又像是昔日顽皮的孩子露出了张张笑脸,笑看天地,笑迎太阳。即使在狂风暴雨中,它也依然如故,高高挺立,从不低下高高的头颅”。
再次,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范文中,学习好的开头结尾,学习好的立意构思,学习从范本中学习体验、积累丰富的情感等等。“大凡习练书法的人都经历过临摹名家碑帖这个过程,然后出帖,形成自己的风格。以生为范,让学生倍感亲切,“榜样就在我身边”;以生为范,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其他学生借鉴、模仿、学习;以生为范,让提供范本的学生得到鼓励,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创造的乐趣,激发他们继续写作的激情。以生为范,能组织学生在优秀学生的引领下,展开联想,以丰富的想象力给写作的材料赋予强劲的生命, 创出新意, 从中展示社会变革、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新生,从而点燃智慧的火花。事实胜于雄辩,好作文能出自同学之手,同样也能出于我手。
三、以老师的下水作文为范
叶圣陶先生多次阐述指导作文“教师要下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生不会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本身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教师“下水”,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影响学生,更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喜欢写作文,文章写得情趣盎然,鞭辟入里,学生会情动而随。一般来说,教师的写作水平稍高一些,“下水”作文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写爸爸怎样吃蟹,我这样写到:“爸爸一只手捏住螃蟹的八条腿,一只手掀掉螃蟹壳,舌头一伸,嘶嘶—汁水顺势进入嘴里,顿时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一时间,爸爸生吞活剥般吞咽声、咯吱咯吱的咀嚼声以及连连赞叹声,真是世界上最好听的钢琴曲了”。
学生通过阅读,认为我这片段中不仅有动作描写,而且调动了多种感官,其次还有修辞方法。课后,学生们不甘示弱,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誓与我一较高下。
综上所述,以语文书中的传统课文为范,让学生以身边学生的佳作为范,以老师自己的“下水作”为范,真正在学生作文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①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