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制图能力的研究》>>课堂研讨>>文章内容
教学设计《重力》
发布时间:2014-06-30
点击:
来源:
作者:李晓兰
三、教学案例评析
教学内容
|
重力
|
执教老师
|
李晓兰
|
||||||||||||||||
班级
|
八(5)
|
时间
|
2014.3.26
|
评析老师
|
李晓兰
|
||||||||||||||
教学
现
象
|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的是:
1. 掌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经过探究,能分析得出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3. 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一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
4. 知道力的三要素,知道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能正确画出重力的示意图。
5.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觉得力学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的知识,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感,充满探究欲,所以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情景,启发引导。
在物理课堂中,教师通过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动起来,能让气氛活起来。在活动中不断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评价时展开生生、师生交流,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
所以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首先大家来看一看: 用地球仪演示,人生活在南半球、北半球、赤道,生活在南半球的人在地球运动时会从地球上掉出去吗?为什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实物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授
一) 重力的定义:
1、提问:观察书中P48的三幅图片,你发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产生这些现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归纳出重力的概念。
学生发现物体都向下运动,猜想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教材通过与生活紧密接触的3幅图片让学生感知重力的存在。最后归纳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提问: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人跳起来,受到地球的吸引而掉下来,此时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在这里复习了受力物体,又看到“受到地球的吸引”的字眼,马上反映出施力物体是地球。那么人跳起来后受到重力的作用又落回了地面,那么重力方向向哪儿呢?下面我们来探究重力的方向。很自然地过渡到重力的方向。
二) 重力的方向:
1、让学生花一分钟来自习活动8.4判断重力的方向,通过信息快递让学生了解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2、在水缸里装红色的水,让学生看一看,通过水缸里有色的水让学生直观感知水平面。
3、将重锤线悬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悬线OA的方向,很明显是与水面垂直。再将铁架台放在水缸中,慢慢地倾斜水缸,此时再观察悬线和水面的的位置关系,虽然水面和悬线都动了,但是仍是垂直关系。学生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感悟到重力的方向始终在竖直方向上。最后剪断悬线OA,观察小球下落的方向。学生进一步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学生观察书中P48测重力的图片。解释书中测重力为什么弹簧测力计应竖直放置,就是使弹簧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
三) 重力的大小
1、试一试:让学生提起质量不等的橡皮和凳子,问你手臂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猜想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活动感知,提凳子时比较重,猜想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让学生动起来,利用身边的器材让学生感知,猜想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在这样具有明确引导下学生很快想到与质量有关。
2、问: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需测量哪些物理量,需哪些实验器材?
答:需测量重力和质量,需用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和天平。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物理量和实验仪器,为之后的设计实验打基础。
问:如果提供了弹簧测力计和一些质量相等的钩码,我们应当怎样进行实验?(学生小组讨论1分钟)
答: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钩码的重力,再逐次增加钩码的个数,分别测量所受的重力。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实验设计的更合理,完整。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设计板书。
3、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钩码所受的重力,再逐次增加钩码的个数,分别测量所受的重力,将各次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两人一组,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4、问:从数据分析,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定值。这是学生最能想到的证明成正比的方法
继续问: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吗?
答:第二种画出G-m图像,如果是一条过(0,0)点的直线,那么也能证明
第三种当质量增大几倍时,重力也增大几倍。教师在分析数据时也可启发引导,比如我们讲过的m-v是是成正比的,那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证明。加强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能从原来的知识中找出方法,说明成正比的原因。
5、教师最后总结(学生看书):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g表示,重力用字母G表示,得到G/m=g,公式G=mg,变形m=G/g。
公式中重力的单位N,质量的单位Kg,g值约等于9.8N/Kg,粗略计算取10 N/Kg。
问:g值的物理意义。学生通过单位能很快的说出物理意义。
过渡:我们学习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那么为了更好的研究重力,我们用重力的示意图表示重力。
四) 重力的示意图
1、 学生自习1分钟,找出力的三要素。学生通过自学了解重力的表示方法。
2、 教师板演,一个球体所受重力为10N。强调要表示出力的三要素。通过教师的板演,规范学生的作图。
①力的作用点:规则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
②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
③力的大小:G=?
3、及时训练:
①抛出去的小球受到50N的重力。
②在斜面上的物体质量是6Kg,g取10 N/Kg,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学生在教师的板演下模仿画出练习①,加深难度后,通过公式G=mg,求出G,完成练习②。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通过学生的板演和互评,熟练重力的表示方法。
三、课堂总结:1、重力的定义2、重力的方向3、重力的大小4、重力的示意图
四、作业设计:物理补充习题
|
||||||||||||||||||
评
析
|
实验准备充分,实验过程设计合理,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讲解。特别关注到有问题的实验小组的情况,并耐心讲解实验数据的处理。能进行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富有激励性。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