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公民教育
发布时间:2010-06-09   点击:   来源:   作者:吴伟星

 

 

“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公民教育
实践活动工作总结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吴伟星
[全文提纲]:
方案第一小组:问题的陈述
方案第二小组:政府现有的政策和解释
方案第三小组:对政府现有的政策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
方案第四小组:我们的行动计划
[正文]:
一、方案第一小组 问题的陈述
(一)背景与价值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任何人总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总是一定国家的公民,既享有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既享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又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培养公民意识,也就是要培养人们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进入初中以来,我班在加强学生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有效经验。这次参与省教研室组织的、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合作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行动研究,对培养我班同学的公民意识,提高我班同学参政、议政积极性,进一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问题产生的过程
在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吴老师首先对我班同学进行一定的引导,让我们能够区别“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这两个概念。我们明确了我们提出的“公共问题”必须是地方社区中存在的。然后,我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最想要解决的地方社区中的“公共问题”。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谓丰富多彩。如,“镇区文化环境管理问题如何解决?”、“社区中绿化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关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美化我们的居住环境”、“社区中盗窃现象严重,有关部门如何防治”、“北塘河里的水这么脏,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人文资源”、“工厂排出的废气该如何处理?”、“有些超市里卖过期食品或伪劣产品,该如何处治?”、“农贸市场每天都有许多垃圾,到了夏天,蚊蝇很多,如何治理?”、“如何解决外来人口在本地私建房屋,阻碍交通问题”、“现在大家生活越来越好,几乎家家都有车,但没有地方停放,乱停放,阻碍交通,如何处理?”等问题。
在提出这些“公共问题”后,我班同学和吴老师共同交流、讨论,对一些不可行的问题进行了筛选,排除了空泛的、操作性不强的课题。最终有五— 六个课题难以取舍,再由我班同学投票选出“最想解决的公共问题”,最终得出了一个课题—— “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这一问题。
我们选择“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这一公共问题,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这是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在《高才篇》中对常州的由衷赞叹。宋代文豪苏东坡有感于常州民风之淳朴,先后十一次来常州,为常州的文化史增添了多少光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常武地区传统文化的积淀深厚。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开创美好未来。
2、我校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家乡——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开展“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走进图书馆、网上搜索等途径,深入了解家乡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解家乡究竟有多少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的现状如何,镇政府、各村委等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和开发,这些政策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等等,从而培养我们“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品格,培养我们自身的公民意识。
(三)问题的具体阐述
上学期,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家乡的人文资源主要有文物资源和名人资源两大类。文物资源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寺墩为主。名人资源以原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著名作家高晓声为主。寺墩遗址及高晓声名人资源保护、开发状况均不如人意,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已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本学期一开学,我们班就组织同学围绕“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这一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寺墩、高晓声故居等地,都留下了我班同学寻觅、探索、采访的足迹。2006年3月24日,我班冯哲、姚城、陆旭栋等六位学生代表在姚校长的带领下,到郑陆镇镇政府去采访了我镇副镇长陆秋娥、镇党委委员查健、原镇文化站站长钱建初、原郑陆镇图书馆负责人奚鸣鹤等领导,则将我班的公民教育活动推向了高潮。我们研究的结果如下。
1、寺墩
(1)寺墩遗址简介
寺墩是三皇庙村突兀出的一大土墩。因墩上曾建有南城寺,故取名寺墩。民间留下了对寺墩的种种神奇、美丽的传说。近年经过考古队多次发掘,终于揭开了千古迷墩之谜。从出土的大批玉琮、玉璧、玉带、石器、陶器等来看,证实了这里原是一座4500年前的古城池的中心,属良渚文化的高级阶段。其中一件玉琮有13节36.1厘米,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大玉琮,被称为“惊世之宝”。部分文物曾在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2)已出土的文物及文物的去向
主要有玉琮、玉璧、玉钺、玉带钩及陶器、石器等。颜色有碧青、乳白、红褐、奶黄等。玉琮为外方内圆方柱体,从一节到十五节不等,上大下小,有圆孔。出土的玉钺,青白色中隐现绿斑,呈扁平梯形,上部有一圆孔,顶中部凹进呈半圆状,圆弧刃,没有磨出刃口,属于良渚文化出土玉钺之精品。玉带钩宽2.3厘米,长4.6厘米,乳白色,素面,通体琢磨十分光滑,不但其本身价值极为珍贵,而且填补了江苏良渚文化遗址中未发现玉带钩的空白。寺墩遗址“五号”大墓发现后,《中国文物报》1995年6月25日发表了《良渚文化考古获重要成果——寺墩遗址发掘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提供重要例证》的报道。这些文物,现在在市、区、省、国家博物馆均有收藏。
(3)寺墩文化有何重要意义?
1936年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四、五千年前人类有文化遗址,史称“良渚文化”。从考古发掘看,寺墩属良渚文化中的高级阶段。中华民族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但寺墩的考古证明,长江流域也孕育了中华民族。考古专家称,寺墩两道河具有分界和保护作用,其功能相当于城墙,具有太湖地区早期城池的特点。有城出现是国家起源的重要标志,寺墩的考古发现,将中国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其意义无比深远。
玉琮、玉璧,古代是祭祀天地的礼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周礼》载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钺则是古代征伐及拥有军权的标志。《史记·殷本纪》云:“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虢季子白盘》有铭文:“赐用钺,用征蛮方。”
综合寺墩文化的考古发掘资料,可得出四方面重要信息:一是寺墩遗址良渚文化时期,家庭私有制已产生,且贫富悬殊,人的社会地会也有高低和贵贱之分,社会已有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二是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用于卫君、屯民及防御的城池建筑;三是已经有了集神权、军权和王权于一身的统治者;四是社会已经有了不同的分工,农业生产及手工制造业水平已很高。如玉器的琢磨、雕刻及抛光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令人惊叹的地步。
(4)寺墩的现状
同学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寺墩遗址的中心位置极似一只刚从河中爬上岸的乌龟,头、足、背、尾依稀可见。墩上树立一石碑,上面刻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但令人痛心的是,一根较粗的热气管道横穿土墩而过,另外,东面寺墩上,当地村民为其先辈建立了不少坟墓。可见一些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据一些村民反映,寺墩遗址曾发生过多起偷盗事件,家在令人痛心。保护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已成为心系我镇干部、群众的一件大事。
2、高晓声名人资源
(1)高晓声简介
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武进一耕读之家,50年开始创作、诗(出过诗集《王善人》、小说(以《解约》在文坛知名)、戏剧(歌剧《走上新路》获华东会演一等奖而名噪一时),都写而不多。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后才重新握管,以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名重当代,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
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达造屋》、《七十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
(2)高晓声人文资源开发现状
高晓声故居现状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采访领导,得出如下报告:
    高晓声的故居在郑陆镇董墅村高家头村民组内,现有木式结构二层老楼房一间,厅屋一间。现已陈旧。老楼房已废弃不用,厅屋堆满柴草。由于高晓声已故去,其子高其格又在日本,所以高晓声故居的钥匙保管在高晓声的堂弟高雨声一家。据高晓声的堂侄高小明讲,前几年,高晓声的亲戚曾与高晓声的儿子高其格协商过修理故居之事,后未成功。
    我镇学习高晓声作品现状
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时代隔阂,我镇许多中小学生不知高晓声其人,更不用说读他的作品了。
保护、开发寺墩文化,拯救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并提升寺墩遗址的保护级别,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让这座武进人民引以为骄傲的华夏文明遗址得到呵护,重放异彩,家乡人民在呼唤!
保护、开发高晓声名人资源,让我们纪念这位中国当代伟大的作家,发挥名人资源的教育功能,家乡的有识之士在呼唤!
二、方案第二小组 政府现有的政策和解释
(一)《中国文物保护法>今起开始实施 (2002年10月28日 21:28) 大洋网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六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并开始实施.
(二)关于寺墩文化的保护
    我班由李海莹同学作为“首席小记者”,采访原文化站站长钱建初同志。以下为采访片断
李:对寺墩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镇政府已采取哪些政策?
钱:镇政府和镇派出所派联防队员巡逻检查,同时派三皇庙村治保主任张敏芳同志任文物专管员,负责寺墩文物的保护工作。
李:据悉,三皇庙村将要进行公路改造,一条省道将要从这里穿过。公路改造(或居民住宅改造),是否能不破坏省政府划定的文物保护相应区域?
钱:我已特意询问了镇政府殷副镇长,他代表镇政府答复说,这条省道不会破坏省政府划定的文物保护相应区域。居民住宅改造,也不会破坏省政府划定的文物保护相应区域。镇党委、镇政府一直有意向将寺墩遗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土管所对居民住宅改造一定会科学规划,严格把关。
李:对寺墩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镇政府有哪些设想?
钱:陆镇长已提出了关于寺墩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四点设想:
1、成立寺墩文物保护的相应组织机构;
2、制定好寺墩保护的长远规划;
3、寺墩遗址保护区域内设立戒牌;
4、封墩育林。在寺墩附近(至少200米之外)规划经济林区(如银杏林、枇杷林、葡萄林等),让园内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建成观光果园。
(三)关于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我班同学由冯哲同学担任“首席小记者”,采访了镇图书馆负责人奚鸣鹤同志。以下为采访片断:
冯:镇有关部门对高晓声故居是否已采取有效措施?
奚:镇有关部门十分重视高晓声故居的保护、开发工作。现正在考查、研讨、论证其修理故居的价值与意义,相信不久就会见分晓的。
冯:镇政府对高晓声名人资源已有何措施?
奚:已将高晓声的事迹编入《郑陆乡志》第231页《部分科技人员简录》(工程师级相应职称的知名人士),让其事迹发扬光大。
冯:镇政府对保护和开发高晓声名人资源拟采取什么措施?
奚:俗话说,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不要家里点火外头亮,高晓声这个文坛名人资源是宝藏,是财富,我们一定要开采好。所以镇政府拟采取以下措施:
1、镇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设立高晓声著作专柜,供广大读者与学生借阅。
2、责成文化站将高晓声的重要事迹制成专版,在家乡大力宣传。
3、在高晓声故居修复论证工作完成之前,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高晓声故居。
三、方案第三小组 对政府现有的政策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
对寺墩文化的保护,同学们的主要建议有:
1、镇政府大力号召郑陆镇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保护古文化遗址——寺墩,普及文物保护知识,真正做到为保护古文化,人人都献出一份力。
2、三皇庙村委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向村民大力宣传寺墩文化的重要意义,提高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3、镇政府制定《寺墩遗址保护暂行办法》,并上报区政府。每个公民必须严格遵守。对于违反古文物保护法及《寺墩遗址保护暂行办法》的人,情节轻微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动员村民将安置在寺墩的坟墓迁至公墓,对迁坟者给予经济补贴。
4、郑陆镇各中小学开设“寺墩文化”的校本课程,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家乡丰富的文化资源,懂得珍惜、爱护家乡的文化资源。
5、与省、市、区文物主管部门联系,整理寺墩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并请有关专家写文章,编写一本有质量的《寺墩文化》一书,扩大寺墩文化的影响。
6、封墩育林。在寺墩附近(至少200米之外)规划经济林区(如银杏林、枇杷林、葡萄林等),让园内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建成观光果园。
7、在不破坏寺墩原貌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寺墩文化博物馆,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面有讲解员为参观者作专门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寺墩文化,了解良渚文化。
8、每天晚上,三皇庙村委要派人在寺墩附近的民宅里定点观察,严防偷盗文物现象的发生。
9、对于一部分流落民间的文物应迅速追回,以免让可贵的文物资源流失。禁止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同学们提出的主要建议有:
1、高晓声的故居据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已经成了一座“危房”,阁楼的楼梯已经摇摇晃晃,人不得上,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镇政府、村委拨专款或通过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进行修缮。将其作为高晓声纪念馆。
2、高晓声拥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怎样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我们建议在镇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里,设立一个图书专柜,专门出售或借阅高晓声的作品。
3、《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的力作之一,并且人物原型也来自于郑陆镇董墅村,但也有一些村上人连这些都不知道,本镇中小学生中也有许学同学,还没有听说过《陈奂生上城》这部作品,对高晓声也一无所知。怎样发挥高晓声这一名人资源的作用?我们建议镇政府在申达花苑广场上树立高晓声这一人物塑像。要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水平高的雕塑家完成这一雕塑工作。在广场醒目处挂上高晓声的名言,以激励郑陆人民思念先贤,学习高晓声的勤奋、敬业、爱国、爱民的精神。
4、镇有关文化部门可以组织高晓声文学作品研讨会,邀请江苏省有关作家、学者来参加研讨会,提高高晓声的影响。
5、镇有关文化部门每年一度举行“读高晓声作品专题读书周活动”,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郑陆镇人民读高晓声作品,学高晓声人格。
6、镇有关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实地采访董墅村的老一辈村民,搜集高晓声的相关资料,组织专门人员写《高晓声传》。如原镇图书馆负责人奚鸣鹤同志擅长写作,对高晓声又比较了解,可以让他担任主笔。
7、与江苏电视台、常州电视台联系,拍摄《高晓声》电视剧,将一代文学家高晓声搬上萤屏。
8、高晓声的作品《陈奂生上城》已搬上银幕,但另一部力作《李顺大造屋》尚未拍成电影。镇政府可以向武进区文化局反映,由武进区文化局出面,联系国内有关导演,将作品《李顺大造屋》拍成电影。镇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到郑陆镇各村巡回放映这些电影。
四、方案第四小组 我们的行动计划
(一)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我们准备到镇、村开展宣传活动。宣传重点:文物保护法、寺墩文化的重要价值及意义、高晓声的艺术成就。宣传重点对象为郑陆镇市镇居民、三皇庙村村民。
(二)积极开展保护寺墩文化、高晓声故居行动
为保护寺墩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组织行动小组到寺墩遗址周围、高晓声故居打扫卫生,捡垃圾,保持寺墩遗址及高晓声故居周围环境整洁。为寺墩遗址、高晓声故居拍摄照片,将之作为宣传图片,等等。
(三)向镇长写信
如,李凯烽同学代表全班第四行动小组向吴镇长写信。信的同容如下。
                        给吴镇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吴镇长:
我们是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初一(6)班的学生。本学期,我们以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为题,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考察、采访等活动,我们感触很深。在此,我们向吴镇长就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提出如下建议:
1、寺墩遗址意义非凡。1936年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四、五千年前人类有文化遗址,史称“良渚文化”。从考古发掘看,寺墩属良渚文化中的高级阶段。中华民族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但寺墩的考古证明,长江流域也孕育了中华民族。考古专家称,寺墩两道河具有分界和保护作用,其功能相当于城墙,具有太湖地区早期城池的特点。有城出现是国家起源的重要标志,寺墩的考古发现,将中国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其意义无比深远。为此,我建议镇政府要重视寺墩遗址,寺墩遗址已被确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建议镇政府千方百计做好寺墩遗址的保护工作,并努力将寺墩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镇政府大力号召郑陆镇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保护古文化遗址——寺墩,普及文物保护知识,真正做到为保护古文化,人人都献出一份力。
3、要责成三皇庙村委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向村民大力宣传寺墩文化的重要意义,提高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4、镇政府制定《寺墩遗址保护暂行办法》,并上报区政府。每个公民必须严格遵守。对于违反古文物保护法及《寺墩遗址保护暂行办法》的人,情节轻微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动员村民将安置在寺墩的坟墓迁至公墓,对迁坟者给予经济补贴。
5、与省、市、区文物主管部门联系,整理寺墩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并请有关专家写文章,编写一本有质量的《寺墩文化》一书,扩大寺墩文化的影响。
6、封墩育林。在寺墩附近(至少200米之外)规划经济林区(如银杏林、枇杷林、葡萄林等),让园内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建成观光果园。
7、在不破坏寺墩原貌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寺墩文化博物馆,并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面有讲解员为参观者作专门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寺墩文化,了解良渚文化。
8、每天晚上,三皇庙村委要派人在寺墩附近的民宅里定点观察,严防偷盗文物现象的发生。
9、对于一部分流落民间的文物应迅速追回,以免让可贵的文物资源流失。禁止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高晓声名人资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高晓声的故居据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已经成了一座“危房”,阁楼的楼梯已经摇摇晃晃,人不得上,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镇政府、村委拨专款或通过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进行修缮。将其作为高晓声纪念馆。
2、高晓声拥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怎样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我们建议在镇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里,设立一个图书专柜,专门出售或借阅高晓声的作品。
3、《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的力作之一,并且人物原型也来自于郑陆镇董墅村,但也有一些村上人连这些都不知道,本镇中小学生中也有许学同学,还没有听说过《陈奂生上城》这部作品,对高晓声也一无所知。怎样发挥高晓声这一名人资源的作用?我们建议镇政府在申达花苑广场上树立高晓声这一人物塑像。要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水平高的雕塑家完成这一雕塑工作。在广场醒目处挂上高晓声的名言,以激励郑陆人民思念先贤,学习高晓声的勤奋、敬业、爱国、爱民的精神。
4、镇有关文化部门可以组织高晓声文学作品研讨会,邀请江苏省有关作家、学者来参加研讨会,提高高晓声的影响。
5、镇有关文化部门每年一度举行“读高晓声作品专题读书周活动”,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郑陆镇人民读高晓声作品,学高晓声人格。
6、镇有关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实地采访董墅村的老一辈村民,搜集高晓声的相关资料,组织专门人员写《高晓声传》。如原镇图书馆负责人奚鸣鹤同志擅长写作,对高晓声又比较了解,可以让他担任主笔。
7、与江苏电视台、常州电视台联系,拍摄《高晓声》电视剧,将一代文学家高晓声搬上萤屏。
8、高晓声的作品《陈奂生上城》已搬上银幕,但另一部力作《李顺大造屋》尚未拍成电影。镇政府可以向武进区文化局反映,由武进区文化局出面,联系国内有关导演,将作品《李顺大造屋》拍成电影。镇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到郑陆镇各村巡回放映这些电影。
我们希望镇政府在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上作出努力,以弘扬家乡文化,激励广大郑陆人民为建设美好的家乡而孜孜不倦地奋斗!
此致
敬礼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初一(6)班全体学生
 
(四)向全镇人民发出倡议
方案第四小组决定向全镇人民发出倡议。他们先进行讨论,确定倡议的主要内容,由李凯烽同学作记录。然后,他们推派李凯烽同学起草倡议书,最后由大家对倡议书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由李凯烽同学进行了修改。倡议书内容如下。
致全镇人民的倡议书
郑陆镇全体人民:
你们好!
地处太湖平原、位于常州市东北的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是一座有千年文明的江南古镇。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位于郑陆镇三皇庙村的寺墩遗址,早在1985年便被确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呈椭圆形,原来高20多米,东、西各100米,南北长80米。据考古专家研究,已基本确定寺墩遗址本来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属良渚文化,系人工堆筑而成的祭坛。寺墩的考古发现,将中国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其意义无比深远。
寺墩文化需要我们的保护。但是,我们发现,一根较粗的热气管道横穿土墩而过,另外,东面寺墩上,不少村民为其先辈建立了不少坟墓。保存千年的寺墩文化一定要继续保存下去。为此,我们向全镇人民提出如下倡议:
1、寺墩遗址周围200米之内决不能再破土建筑房屋。
2、决不能再破坏寺墩现有的面貌。
3、决不能再在寺墩周围200米之内建坟墓。
4、如有寺墩文物,不能窃为己有,要捐献给国家文物部门,如武进区博物馆、常州市博物馆,不能贪图钱财,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卖给文物贩子。要将散失于民间的文物及时安置于国家文物部门。
5、向亲朋好友宣传保护寺墩文化的重要意义。
高晓声,是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大家。他的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语言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既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色彩,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他笔下的“陈奂生”成为新时期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典型之一。郑陆镇是伟大的作家高晓声的故乡,他生于斯,长于斯,写作于斯,他的笔下的人物形象的生长环境也与我们郑陆镇息息相关。为了保护高晓声这一名人资源,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1、保护高晓声故居。决不破坏高晓声故居现状。
2、学习高晓声的作品,了解家乡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学习高晓声伟大的品格,见贤思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初一(6)班全体学生
(五)在中小学作广播宣传
宣传重点:寺墩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途径和意义、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途径和意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