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的研究》>>课堂实录>>文章内容
《关于高晓声故居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项目总结
发布时间:2010-07-03
点击:
来源:
作者:吴伟星 叶丽芬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关于高晓声故居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项目总结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吴伟星 叶丽芬
[全文提纲]:
方案第一小组:我们发现
方案第二小组:现有政策
方案第三小组:我们建议
方案第四小组:我们行动
[正文]:
一、方案第一小组 我们发现 主要成员:李心一 林 晨 杨 炳 朱文颖
(一)背景与价值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任何人总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总是一定国家的公民,既享有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既享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又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培养公民意识,也就是要培养人们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进入初中以来,我班在加强学生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有效经验。这次参与省教研室组织的、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合作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行动研究,对培养我班同学的公民意识,提高我班同学参政、议政积极性,进一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问题产生的过程
在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叶老师首先对我班同学进行一定的引导,让我们能够区别“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这两个概念。我们明确了我们提出的“公共问题”必须是地方社区中存在的。然后,我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最想要解决的地方社区中的“公共问题”。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谓丰富多彩。如,“镇区文化环境管理问题如何解决?”、“社区中绿化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关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美化我们的居住环境”、“社区中盗窃现象严重,有关部门如何防治”、“北塘河里的水这么脏,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人文资源”、“工厂排出的废气该如何处理?”、“有些超市里卖过期食品或伪劣产品,该如何处治?”、“农贸市场每天都有许多垃圾,到了夏天,蚊蝇很多,如何治理?”、“如何解决外来人口在本地私建房屋,阻碍交通问题”、“现在大家生活越来越好,几乎家家都有车,但没有地方停放,乱停放,阻碍交通,如何处理?”等问题。
在提出这些“公共问题”后,我班同学和叶老师共同交流、讨论,对一些不可行的问题进行了筛选,排除了空泛的、操作性不强的课题。最终有五— 六个课题难以取舍,再由我班同学投票选出“最想解决的公共问题”,最终得出了一个课题—— “关于高晓声故居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这一问题。
我们选择“如何保护和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这一公共问题,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这是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在《高才篇》中对常州的由衷赞叹。宋代文豪苏东坡有感于常州民风之淳朴,先后十一次来常州,为常州的文化史增添了多少光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常武地区传统文化的积淀深厚。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开创美好未来。
2、现代著名作家高晓声出生于我镇的董墅村,生于斯,长于斯,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他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冬开始重返文坛,二十余年间主要生活在家乡。漫步于郑陆的古村小巷,我们依稀可见高晓声的生活轨迹;流连在董墅村高晓声故居,我们仿佛看见他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身影……我校有不少学生就是董墅村人,他们虽然由于年龄关系,不认识高晓声,但从祖辈、父辈的谈话中也间接了解到高晓声的情况。在班上,他们一谈起高晓声,就眉色飞舞,如数家珍。对学生而言,开展“关于高晓声故居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情感储备。
(三)问题的具体阐述
上学期,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家乡的人文资源主要有文物资源和名人资源两大类。名人资源以原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著名作家高晓声为主。高晓声故居文化的保护、开发状况并不如人意。
本学期一开学,我们班就组织同学围绕“关于高晓声故居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这一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实地考察。高晓声故居,留下了我班同学寻觅、探索、采访的足迹。2012年4月9日,我班李心、封磊、林晨等六位学生代表在姚校长的带领下,到郑陆镇镇政府去采访了我镇王助理、镇党委委员莫静晓、镇文化站站长钱建初、镇图书馆负责人奚鸣鹤等领导,将我班的公民教育活动推向了高潮。我们研究的结果如下。
(1)高晓声简介
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武进一耕读之家,50年开始创作、诗(出过诗集《王善人》、小说(以《解约》在文坛知名)、戏剧(歌剧《走上新路》获华东会演一等奖而名噪一时),都写而不多。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后才重新握管,以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名重当代,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
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达造屋》、《七十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
这是我们搜集到的高晓声作品的封面。这是《高晓声精选集》,这是《李顺大造屋》,这是《摆渡》,这是《高晓声幽默作品自选集》,这是《高晓声散文自选集》,这是高晓声的长篇小说《青天在上》。真是著作等身啊。
(2)高晓声故居文化开发现状
高晓声故居现状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采访领导,得出如下报告:
高晓声的故居在郑陆镇董墅村高家头村民组内,现有木式结构二层老楼房一间,厅屋一间。现已陈旧。老楼房已废弃不用,厅屋堆满柴草。由于高晓声已故去,其子高其格又在日本,所以高晓声故居的钥匙保管在高晓声的堂弟高雨声一家。据高晓声的堂侄高小明讲,前几年,高晓声的亲戚曾与高晓声的儿子高其格协商过修理故居之事,后未成功。
我镇学习高晓声作品现状
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时代隔阂,我镇许多中小学生不知高晓声其人,更不用说读他的作品了。
保护、开发高晓声故居文化,让我们纪念这位中国当代伟大的作家,发挥名人资源的教育功能,家乡的有识之士在呼唤!
二、方案第二小组 现有政策主要成员 封 磊 秦 瑞 徐泽平 吴 琳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规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国家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内,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这两条政策的优点是:都重点指出了各级政府,特别是直接管辖的政府部门,对文物单位要加强管理。明确指出有重要意义的文物受国家保护,应由相应的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晓声故居自今尚未申请为武进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调查中,也没有发现高晓声故居的文物保护标志。从调查中发现,武进文管委只有两位工作人员,他们要管理全武进100多处文物,那么他们的工作肯定很繁忙。高晓声故居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这条政策的优点是:强调指出政府部门有义务、必须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文物的意识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村民保护文物的意识不强,这与政府部门的宣传不到位有关系。
(三)关于高晓声名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我班同学由冯哲同学担任“首席小记者”,采访了镇图书馆负责人奚鸣鹤同志。以下为采访片断:
冯:镇有关部门对高晓声故居是否已采取有效措施?
奚:镇有关部门十分重视高晓声故居的保护、开发工作。现正在考查、研讨、论证其修理故居的价值与意义,相信不久就会见分晓的。
冯:镇政府对高晓声名人资源已有何措施?
奚:已将高晓声的事迹编入《郑陆乡志》第231页《部分科技人员简录》(工程师级相应职称的知名人士),让其事迹发扬光大。
冯:镇政府对保护和开发高晓声名人资源拟采取什么措施?
奚:俗话说,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不要家里点火外头亮,高晓声这个文坛名人资源是宝藏,是财富,我们一定要开采好。所以镇政府拟采取以下措施:
1、镇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设立高晓声著作专柜,供广大读者与学生借阅。
2、责成文化站将高晓声的重要事迹制成专版,在家乡大力宣传。
3、在高晓声故居修复论证工作完成之前,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高晓声故居。
三、方案第三小组 我们建议 主要成员:高 清 蒋沈益 钱欣怡
建议一:高晓声的故居据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已经成了一座“危房”,阁楼的楼梯已经摇摇晃晃,人不得上,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镇政府、村委拨专款或通过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进行修缮。将其作为高晓声纪念馆。
建议二:修缮高晓声故居后,镇政府先将高晓声故居申请为“武进区文物保护单位”、“武进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议在高晓声故居外建一围栏,在围栏内竖上一块醒目的文物保护标志。这一条建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提出的。
建议三:高晓声拥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怎样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我们建议在镇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里,设立一个图书专柜,专门出售或借阅高晓声的作品。
建议四:建议成立晓声故居景区,完善景区的规划与管理。郑陆镇天龙路之南,即将进行开发。由北向南,除建造别墅区、住宅区、郑陆中心小学、郑陆幼儿园、郑陆农贸市场外,还将造农民公园。而农民公园刚好造在董墅村村边,离高晓声故居仅100米。建议在农民公园里种植一片竹林,取名“晓声竹林”;同时,在农民公园里建一座“晓声书亭”,弘扬高晓声文化,并为我镇人民来这里休闲、读书、交流、探讨等创设一个平台。在农民公园建成晓声广场,在广场上树立高晓声这一人物塑像。要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水平高的雕塑家完成这一雕塑工作。在广场醒目处挂上高晓声的名言,以激励郑陆人民思念先贤,学习高晓声的勤奋、敬业、爱国、爱民的精神。“晓声竹林”、“晓声书亭”与“晓声塑像”、“晓声故居”等连成一片,拓展晓声文化的内涵。将晓声文化打造成我镇文化的一个亮点。
建议五:镇有关文化部门可以组织高晓声文学作品研讨会,邀请江苏省有关作家、学者来“晓声故居”参加研讨会,提高高晓声的影响。
建议六、镇有关文化部门每年一度举行“读高晓声作品专题读书周活动”,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郑陆镇人民读高晓声作品,学高晓声人格。镇有关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实地采访董墅村的老一辈村民,搜集高晓声的相关资料,组织专门人员写《高晓声传》。如原镇图书馆负责人奚鸣鹤同志擅长写作,对高晓声又比较了解,可以让他担任主笔。
建议七:与江苏电视台、常州电视台联系,拍摄《高晓声》电视剧,将一代文学家高晓声搬上萤屏。
建议八、高晓声的作品《陈奂生上城》已搬上银幕,但另一部力作《李顺大造屋》尚未拍成电影。镇政府可以向武进区文化局反映,由武进区文化局出面,联系国内有关导演,将作品《李顺大造屋》拍成电影。镇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到郑陆镇各村巡回放映这些电影。
四、方案第四小组 我们行动主要成员:梁飞兵 沈莺语 俞 凯
1、为使我们“保护和开发高晓声故居文化”的方案真正得到实施,我们全体研究小组的成员给郑陆镇人大主席陈建荣同志递交了一份提案,主要内容是:“建议加强对高晓声故居的管理,加快对李公朴故居的开发,让武进甚至全国各地的人了解高晓声”。
2、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我们小组成员到镇、村开展宣传活动。宣传重点:文物保护法、高晓声的艺术成就。宣传重点对象为郑陆镇市镇居民、各村村民。
3、积极开展保护高晓声故居行动
为保护高晓声故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组织行动小组到高晓声故居及故居周围打扫卫生,捡垃圾,保持高晓声故居周围环境整洁。为高晓声故居拍摄照片,将之作为宣传图片,等等。
4、这是我们小组为“晓声景区”画的规划图。这是晓声故居,这是晓声竹林,这是晓声广场,这是晓声塑像,这是晓声书亭。这是公园里的小河,绿树等景观。我们准备将设计的规划图递交镇政府建设办。
5、举办高晓声作品研讨会
我班同学结合搜集的资料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利用自习课举办了高晓声作品研讨会。讨论重点:《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主题思想探究、写作特色探讨。
以下是我班班学生讨论《陈奂生上城》后形成的书面材料。
《陈奂生上城》主题思想: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表明,以陈奂生为代表的农民,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
《陈奂生上城》主要艺术特色:在艺术形式上“土洋结合,寓洋于土”,富于创新。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采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此同时,也借鉴、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例如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表现在陈奂生住旅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者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语言质朴简约,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
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高涨:
学生甲:“‘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开头真好,读来朗朗上口。
学生乙:这个开头确实好。写出了主人公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学生丙:高晓声的小说充满着乡土气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陈奂生上城》中用了‘呱呱叫’、‘格啦嘣脆’、‘热辣辣’等词语,这是我们常武地区特有的方言,我们常武人看了,心窝里暖烘烘的,特别是外出在外的游子看了,思乡之情更加浓了。
学生丁: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似乎有着血缘关系,但我们读来总觉得有些辛酸。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去看待陈奂生的这段奇遇。
……
以下是我班班学生讨论《李顺大造屋》后形成的书面材料。
《李顺大造屋》是一篇反映社会主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过程的伟大著作!之所以给予它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它洞悉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我们希望李顺大的新居早日落成,但也更希望李顺大不做“跟跟派”。我们和作家一样盼望李顺大等农民能做国家的主人,做开拓新时代的主人!
学生甲:主人公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虽然只是造一间自己住的屋子,但是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一个样,要经历波折。文中最后也是以苦涩的胜利作为结束。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描写手法,描述了中国基层农民的朴实、执著、坚忍不拔、苦尽甘来的喜悦等特征。
学生乙:读了这部小说,我得到的启示是:做事要坚持不懈,不可以半途而废。虽然历经坎坷,但李顺大造屋的理想却始终未变。这种坚持、执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丙:《李顺大造屋》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心理描写丰富而细腻,读来令人意犹未尽。细节描写极富有感染力。如,“李顺大一家为了造屋而省吃俭用的细节描写:从此,李顺大一家,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它以最简单的工具进行拚命的劳动去挣得每一颗粮,用最原始的经营方式去积累每一分钱。他们每天的劳动所得是非常微小的,但他们完全懂得任何庞大都是无数微小的积累,表现出惊人的乐天而持续的勤俭精神。……”,真是感人至深。
学生丁:透过《李顺大造屋》这篇小说,让我更了解了家乡的伟大作家高晓声老师。我认为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农村生活的作家。从他的描写对象、小说语言上可以看出。整部小说是多么生动,多么富有真实感,充满了乡村的气息。他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在新时期文坛独树一帜。
……
6、向全镇人民发出倡议
我们第四小组的同学决定向全镇人民发出倡议。我们先进行讨论,确定倡议的主要内容,由梁飞兵同学作记录。然后,我们推派梁飞兵同学起草倡议书,最后由大家对倡议书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由沈莺语同学进行了修改。倡议书内容如下。
致全镇人民的倡议书
郑陆镇全体人民:
你们好!
地处太湖平原、位于常州市东北的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是一座有千年文明的江南古镇。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高晓声,是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大家。他的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语言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既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色彩,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他笔下的“陈奂生”成为新时期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典型之一。郑陆镇是伟大的作家高晓声的故乡,他生于斯,长于斯,写作于斯,他的笔下的人物形象的生长环境也与我们郑陆镇息息相关。为了保护高晓声这一名人资源,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1、保护高晓声故居。决不破坏高晓声故居现状。
2、学习高晓声的作品,了解家乡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学习高晓声伟大的品格,见贤思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倡议人: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初一(1)班全体学生
(7)在中小学作广播宣传
我们小组成员联系了中学及小学的校领导,组织两校广播站的同学,在学生中作了大力宣传。宣传重点是:高晓声的作品及影响,故居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途径和意义,等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