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兴趣的研究》>>教学论文>>文章内容
评价语:让语文课堂闪烁着生命的熠彩
发布时间:2011-12-03
点击:
来源:
作者:陆群
评价语:让语文课堂闪烁着生命的熠彩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陆 群
【摘要】: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直接关系到能否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评价语非常重要,本文从课堂评价语的时机性、准确性、情感性、丰富性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进行评价。
【关键字】:课堂评价语 时机性 准确性 情感性 丰富性
【正文】:
我们知道,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点评的过程,主要起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许多特级教师之所以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因为他们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深深地打动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课堂焕发青春的活力。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然而,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上常常出现表扬泛滥,评价语太过空泛,或是过于吹毛求疵的评价,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新评价要求相距甚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评价,让评价语点亮语文课堂呢?我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四点体会。
一、有所言有所不言——评价语言的时机性
课堂即时评价是一种即兴评价,是生成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何时进行即时评价首要把握的是时机性。课堂评价语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立刻做出,或是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打断学生而做出,还是等一个讨论阶段结束后做出,什么时候该评价,什么时候可以暂缓评价,这就是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语的时机性。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时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1有些老师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自以为已经理解了学生的意思,于是草率地讲述自己的看法,并竭力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人,其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并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这些教师的毛病出在聆听不够,尊重不足,草草接言,强为人师,这样做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威信,也有损于学生的自尊。2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也回答完了问题,但教师却没有及时对正确的回答作出肯定,对错误的回答作出修正,最后以不了了之结束讨论。3 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每个回答,都要点评,虽然大多数评价是无效的,但他也要走过场似的走一遭。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句中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顺序等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给出答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能让学生迅速知道对错。这就是所谓的“有所言”。而“有所不言”,并不是说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它是指不需要对所有的发言都立刻完成课堂评价,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评价。
(1)有时候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答案,教师做总结性评价。例如,我在教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木兰诗》时,让学生分析木兰的形象。学生经过思考后,抓住文中的原句分析,回答十分热烈,我暂时不做评价,而是有意识地选取学生的准确的答案板书。等学生都回答完了,学生自己也发现,我有意识地将木兰的形象分两类板书,一类是体现木兰是“女郎”,另一类是体现木兰是“女英雄”,这就使木兰的形象分析得更加全面。其间,我如果对学生的每个回答都立刻做出点评的话,一来会显得教师啰嗦,二来影响其他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自由流淌。
(2)有时候,教师甚至故意设置“圈套”,让学生顺着设计的思路往里钻,而教师不立即作出评价,等到学生恍然大悟时,教师的评价无异于“画龙点睛”。 例如:我在教授《散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家四口人之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的美德,故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家人在外出散步时出现了分歧,那这一家人面对分歧到底听谁的呢?”一位学生马上举手发言:“听‘我’的,也就是文中的爸爸。因为文中提到母亲年纪大了,儿子年纪还小,妻子在外面一般都听‘我’的。所以‘我’是决定者。”眼看着学生钻进了事先设施好的“圈套”里,我不动声色。“好,那么我们看看爸爸是经过怎样一番思考才做出决定的呢?请大家齐读第六节。”学生读完之后才突然发现,爸爸经过思考的决定是走大路,而文章最后是走小路,显然之前一位学生的判断是错误的。此时我再做点评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家人做决定都是围绕一个“爱”字展开的。学生钻进“圈套”,又在我的引导下钻出“圈套”,经过这一番深入的思考,他们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言简意赅——评价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课堂评语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无论你说得如何生动有趣,如何热情洋溢,都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有些教师常常反复地用“好”、“都很好”、“不对”等评语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是当学生的回答没达到要求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样的评判,不但使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回答得好是好在何处,回答得错又是哪里不对,而且令其他学生也莫名其妙,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不道还该不该再回答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会逐渐变得淡漠,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会慢慢的减弱。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接收不到准确有效的信息,于是以教师的答案作为唯一的答案,而忽略了语文的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句式去表述,只要抓住了要点,都应予以肯定。这样的缺乏准确性的评语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
课堂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回答中的正确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语言要简洁,不模糊,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清楚。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如:“讲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响一些会更好!”“说得真棒,但‘××’一词用得不准确,想想看,哪些地方可以用它来形容。”这样的评价语针对性强,能提醒学生,能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我发现,有时用准确的评价语言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错误及理由,请他仔细想一想后再回答,或是肯定他的具体的优点与进步的同时,指出在哪些地方还可以作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评判往往更让学生信服,往往表现出满意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如我在听本校一位教师执教《黔之驴》一课时,当两位女同学读完课文之后,老师询问大家“有没有发现她读错的、读得不太好的地方?”当学生指出“驴不胜shèng怒”应该是“驴不胜shēng怒”时,老师首先是用简洁的语言给这位同学以肯定:“这位同学能注意到这个字的读音,可见她的文言文基本功是不错的,按旧读表示‘能承受’的意思,应该是读shēng,不过现在一般不强调了。”接下来明确而又婉转地指出:“刚才两位同学的诵读,应该说都没有明显问题。但文言文的味道体现还不够,节奏和轻重的处理还不鲜明。”老师又进一步提出:“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点,能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当另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又作了如此评价:“对,她把文言文的魅力读出来了,也把老虎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了。”老师的评价简洁、准确,使学生们不仅明白字音准确、句读正确是读好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要用口,更要用心,用心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真正魅力。
教师既要有表扬和肯定的技巧,也要有批评和否定的勇气和智慧。只有准确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发展,也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客观、公正的形象,学生也更渴望得到这样的老师的点评。
三、言为心声——评价语言的情感性
教师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用一些“嗯”“噢”“请坐下”等仅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了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只在众多的学生发言后作小结性的评价,是无法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
教师只有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带着感情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真爱才能换取真爱。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得自然流露,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一样。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如“××同学,我为你进步而高兴!”“××同学,这个问题老师都还没想到,你想到了,真了起!”(师竖起大母指)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肯定很高兴,很自豪。相反,那种虚情假意,表里不一,没有用“真心”的评价语,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习失去信心。
我曾听过两位教师教授《观刈麦》,A教师让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他字音准确,注意了诗中的停顿,老师评价“很好”。再让一名同学起来读,这位学生读得不如前面那位同学,老师仍评“不错”。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这位同学读得节奏感很强,但是将诗中的“穗”读成了“惠”,老师的评价是:“你真是个小白居易!”课堂上几乎清一色的表扬,都是赞美之词。显然,这位老师除了评价不够准确、到位之外,太过于泛滥的赞美让她的评价显得虚情假意。这种有明显错误的地方老师没有指出来,仍旧一味地表扬,这样被表扬的学生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全班学生又会怎样看?同样,在B教师执教《观刈麦》中,老师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由于这位学生对课文不熟悉,“秽”和“秉”字读音不到位,且有些结巴。此时老师很真诚地说:“A同学由于紧张,对‘秽’和‘秉’的读音还不是很确定,老师相信他下次一定能读好。”A同学再读,果然大有进步。此时,老师竖起大拇指,面带微笑,予以赞扬,此时A同学脸上漾起红晕,看得出他大受鼓舞。
同样是表扬,用在学生真的有进步、真的有闪光点之处,效果截然不同。老师发自内心的真诚必定会鼓舞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象一中,表扬如用公式乱套一样,让人有“作秀”之感;而满怀真诚的评价,即使是批评,也有积极作用,如使A同学明白了自己在朗读上哪儿还需努力以及取得了进步。更可喜的是他得到了老师真诚的充分的肯定,更有了学习的动力。可见,教师真情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乃至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言之有物——评价语言的丰富性
如果对学生评价过多停留在简单重复或夸奖上,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只听到不断地说“好”“很好”“非常好”。这样会使学生不知道究竟好在哪里,结果只会认为老师随便应付。显然这种评价对学生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讲究艺术性,这样才会让人百听不厌。怎样才能使评价语言变得丰富呢?
(1)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善于抓住其闪光点进行延伸并恰当地评价,多用一些富有个性的评价语言进行描述性评价。就拿一次学生仿写了一段优美的写景句子来说吧。当时我情不自禁地赞叹:“你的仿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静谧的星空下,那里有小渠、流水、稻香,还有阵阵的蛙鸣,使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就在面前。如果再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那会是多么的精美。”被评说的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同时自觉地低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润色。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语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2)课堂评语的生动性还来自于教师语言运用的幽默风趣。一个学生在朗诵《乡愁》时节奏轻快,感受不到丝毫的忧伤之情。如何给他指出问题,又不伤自尊心,我对他作了这样的点评:“这位同学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你看他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呢,所以朗诵这首诗也是乐呵呵的,大家说说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其他学生在笑声中作了回答,稍作酝酿后再次请他朗诵,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可以说,幽默风趣是教师思维的火花,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它不仅提高了评价语言的品位,而且优化了课堂评价的效果。
(3)引用名言,诗句,广告语等来评价学生。例如: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评价思维广阔,流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声入耳呀!”来赞扬朗读精彩的学生;用“该出手时就出手”来鼓励踊跃发言的学生。这样的语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有缓和课堂气氛的作用。
丰富的课堂评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使教师激励的传递亲切而温馨。要达到这样的评价效果,需要教师平时注意积累,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艺术首先就是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充满魅力的评价语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它可以保护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听到学生爽朗的笑声。我们在备课时不要忘了备备这不可或缺的教学评价语,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享受幸福完整的学习过程,让我们的课堂语言散发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枬.教学语言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3]付东萍.真诚: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J].课程与教学,2010.3
[4]党怡.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中小学教育,2010.2
[5]曾彩华.初中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实践与体会[J].世纪桥,2009.3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