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教师的另一种身份:网友
◇ 上海市建平西校 陈华芬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学会“数字化的生存”,避免在符号世界中由符号异化而丧失人的主体性,这是当今网络社会给德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可喜的是,正如青年报上所描述的那样,一些老师已经利用教师博客这一现代沟通渠道帮助迷途的孩子回到学校。确实,很多老师曾采用“堵”的方式来防止学生沉迷网络,但是,越是“堵”,越是有更多的学生上网。与其毫无说服力的一味地禁止学生上网,不如好好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把德育做到网上来,效果岂不更好!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在2000年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作题为“网络社会的教育”的发言时指出:“教育要使人走进网络,同时也要使人能走出网络”。
教师博客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
新华网在
现实状况真是这样吗?学生与老师采用这些网络沟通方式普遍吗?到底学生喜欢采用哪种网络沟通类型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上海市某初级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基本结论如下:
一、 学生最喜欢使用的是QQ
调查结果显示:79.06%的学生使用QQ与班级内同学进行网络沟通;30.23%的学生用贴吧与班级内同学进行网络沟通;21.41%学生之间使用E-Mail;18.60%的学生用MSN进行交流;9.30%学生使用BBS;9.03%学生使用个人博客。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反之,在师生关系中,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无能、自卑,觉得被同学奚落、嗤笑,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不被理解,无论是他平时多么喜欢的课程,他也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更不会对学校产生好感了。”(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所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才能产生效果。我觉得班主任如果怕学生有所顾虑而放弃QQ这个学生最喜欢的沟通方式是不明智的。博客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学生很少接触或不喜欢,那最好的博客也只是形同虚设。
二、 学生渴望与班主任老师网络沟通,但师生网络沟通状况不尽如人意
调查结果显示:9.03%的学生曾使用E-Mail与班主任进行网络沟通。相比较学生网络沟通的热火朝天,目前的师生网络沟通是相当少的。事实上,学生中表示愿意与班主任进行网络沟通占总人数的34.88%。学生这样描述表示愿意和班主任进行网络沟通的理由:“因为沟通可以更多了解老师眼中的自己” “她也不知道我是谁” “交流更方便、快捷” “可以随时随地向班主任问问题” “有些话当面说不出口,在网上则可以畅所欲言” “了解班级在老师心目中的样子” “可提高成绩” “促进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等。
三、 学生更期望与班主任在网络沟通中建立朋友式的无话不谈的平等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45.35%的学生期望与老师建立朋友式的无话不谈的平等关系;33.72%的学生期望与老师在网络沟通中能互相信任;只有1.1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目标的根本条件之一是真诚,即师生关系要保持坦诚真实的态度,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坦诚地表露出来,揭除一切假面具。这样将有利于在师生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思想感情,产生有意的交流和促进。”(田国秀《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
四、 学生更希望在网上向班主任请教学习上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56.98%的学生会在网络上向老师请教学习问题;33.72%的学生会向老师请求帮助;33.72%的学生会给老师提意见;22.58%的学生会向老师讲述学校中发生的一些事情;22.58%的学生会把自己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讲给老师听;18.60%的学生会和老师谈自己的理想、家人和朋友;10.47%的学生会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38.14%的学生会把班级中不良现象告知给老师。
网络沟通的一个很大优点是可以消除面对面的尴尬,有些话如果当面不好说,而通过文字和图像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沟通者的意图。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沟通无法实现,网络中的匿名沟通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笔者曾经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为了更多的了解学生,也进入了班级的QQ群。当我在网上满怀希望地向学生发出一个个热情的“招呼”时,一个学生的回应让我不是滋味:“老师,你上网到底想知道我们什么啊?”可见,不管老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通过网络来接触学生,学生的提防心理是不可忽视的。
新华网上题为《班主任“潜入”学生QQ群交流有无边际?》的文章开头这样描述:“最近,记者从上海市黄浦区某中学的BBS上了解到,由于班主任Anny加入了高二某班男生的QQ群,在很多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个学生竟向她问起了作业答案——记者了解到,第二天,这个学生就在班上被批评了一通。从此,QQ群上的学生就十分关注Anny的动向,她上线后,就不谈作业、游戏了。后来班主任又开始隐身上网,谁都不知道她是否在线上。现在我们也都隐身,整个QQ群就像一艘潜水艇。’小吴说。”
相比较之下,记者采访的敬业中学班主任戴智老师有一套比较成功的做法。
从去年起,戴老师就加入了班级的QQ群,虽然也看到过问作业答案、交流网游心得的对话,但从来没有在班级里公开批评过。她说:“其实,只要本着做学生好朋友的心态,妥善处理好QQ群中学生暴露的不良行为,老师加入QQ群是会让学生接受的。” “上学生QQ群的最大收获是,我能了解到很多在学校生活中无法了解的事。”戴老师说,“比如现在学生中间最流行什么话题、游戏、歌曲,甚至一些男生喜欢哪个女孩,与他们在网上交流后,这些学生会对你特别亲;在平时管理班级的时候,我也能更有针对性。”
笔者曾被网上一篇题为“网络时代的班主任:是教师也是网友”的报道所吸引。文章讲述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今年36岁的北京十一学校的闫存林老师与学生和家长进行网络沟通的故事。
闫存林老师“触网”的年头不短,以前他在网上漫游不过是收集资料,或者和自己的同龄人沟通交流。而现在,互联网成了他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的平台。现在的闫老师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上网看看有没有学生和家长发来的邮件,浏览个人网页上的留言簿,和学生在网上聊聊天。闫老师说:“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主动介入网络,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方便、快捷、有效的功能,创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教育模式。”
今年10月份我采访了一位初三女生。该女生的班级学风很浓,该班级的各项评比在全年级中均居前列。班主任是一位治学严谨、待人和气、温文尔雅的中年女教师,在学校和学生中享有很好的口碑,受人尊敬。下面是我和她的谈话内容:(注:我的问题用Q表示,该女生的回答用A表示。)
Q:你平时使用QQ等网络沟通方式吗?
A:以前用的,现在,初三学习忙,不用了。
Q:班主任知道你和你的同学使用这种网络沟通方式吗?
A:不知道,老师不允许,我和同学是偷偷使用的。
Q:你为什么会使用这种网络沟通方式呢?
A:觉得方便,大家都在用,所以,也一起参与。
Q:你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并使用这些网络沟通方式的?
A:从初一下学期开始的,同学教我的。
Q:你觉得班主任为什么反对你和你的同学使用这些网络沟通方式呢?
A:可能是怕我们耽误学习吧。
Q:你觉得平时上网和同学使用这些网络沟通方式会影响学习吗?
A:不会。
Q:那你有信心说服你的班主任允许你和你的同学使用这些网络沟通方式吗?
A:(想了一会儿,然后,摇摇头)没有信心。
Q:假如让你和班主任一起用QQ等网络沟通方式谈心呢?
A:这个不太可能的。班主任不喜欢上网。而且,和她在QQ上聊会觉得很尴尬的。
Q:为什么?你和班主任在平时不也谈心的吗?
A:但是,平时都是谈的都是一些学习问题。况且,老师并不知道我们真实的想法。
在我向她说明了我的研究课题,希望她能为我的研究提一些建议时,该女生表示只要班主任参与网络沟通方式,一定会使班主任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同时,也对这种方式表示欢迎。
另外更有趣的是,在我调研初二时,有一名学生引起我的注意。据她反映,她每天必上网,如果哪天不上网,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就算是再忙,也会把QQ挂在网上。下面是我和她的对话。(注:我的问题用Q表示,该女生的回答用A表示。)
Q:家里父母不反对吗?
A:父母说只要学习能上去,可以让我上网。
Q:那你的学习在班级大概处于什么位置呢?
A:前五名。
Q:没有退步过吗?
A:没有!
Q:那你的班主任知道你每天上网吗?
A:她不知道,班主任不关心这个事情。
Q:那你每天都会有时间上网?
A:我一般在8~9点做完作业,然后,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和同学、亲戚聊一聊。
Q:亲戚?
A:我的表哥、表姐,问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Q:你会和陌生的人聊天吗?
A:偶尔无聊的时候会,一般只和自己的同学聊。
Q:你觉得每天上网影响你的学习吗?
A:没有。
笔者在做了一番初步的调查后,更加同意闫存林老师的说法。过去,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大部分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每一次谈话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教师进行家访或和家长的每一次联络也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永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存在,并忽略他这个人有怎样的人生体验。” “我们为什么要把对学生的每一次谈话、每一次家访都作为一项任务呢?教育除了说教,更重要的是言行举止的点滴渗透,应该如同润物细雨,无声才是真境界。”
在网络时代,班主任是教师也是网友。▲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