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适应新课程的角色转变
——感悟智者的四句“箴言”
发布时间:2009-04-17   点击:   来源:   作者:袁水英

适应新课程的角色转变

——感悟智者的四句“箴言”

  浙江省诸暨市湄池中学    袁水英

 

    一位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带来愉快的人呢?”智者微笑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细细品来,颇有一番感悟在心头涌动。如果说智者的四句话里蕴藏着无限为人为事的道理,那么,这四句话中也同样蕴藏着作为一名教学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所应具备的“修为”。 

    一、 把自己当成别人——审视自身

    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既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同时还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让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的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实施新课程,首先要明确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需求。

    1.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过去我们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材”,教材和教参就是圣经。而这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把课程交给老师,让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主导整个教学的人——“用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不但是资源的传授者,而且是资源的建设者。教学不但通过教材来体现,更通过广泛的资源建设来体现;不但通过课堂来体现,更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不但通过学习具体的知识来体现,更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来体现。为此要求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2.成为课程生成的创造者

    过去课程理论强调知识是第一位的。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基本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层面上,很少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该把自己的学识和人生经历融会到课程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来创造课程,他既可以对预设的课程进行批判,也可以对预设的课程进行重新的再创造,也就是说,教师是课程生成的创造者。课怎么上,关键在教师。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理解,以自己的形式进行讲授,即使是已经预设的课程,也可以进行批判和改造。所以,教师得先具有课程的生成意识,才能上好新时期的课,同时还必须具备课程的生成能力。

    3.具备教学研究和反思的能力

    过去教师是被动的执行者,而今天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如何去领会课程标准,如何去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实施,如何去教,教什么内容,都由教师来决定,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进一步扩大。为此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还要研究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怎样设计会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对教学进行决断,进行反思。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问题,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去教学,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科研与反思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实践的渗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把别人当成自己——换位思考

    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

    当我们面对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时候,别急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课方法有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当学生屡劝不听、屡教不改的时候,别泄气,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当学生失去理智、顶撞冒犯你的时候,别发火,换位思考一下:他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对他是否缺乏更深刻的了解?他的心理方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呢?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教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快乐。面对学生85分的试卷,我们眼中往往是学生为什么因为粗心大意而没有100分的指责或者是“善意的忠告”,我们的眼中忽略的是学生辛辛苦苦的丰收成果——85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中肯的表扬……往往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成长的新起点。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走进孩子的心,你会发现那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奇妙世界,许多百思不解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蹲下来看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想法与做法是多么的独特!相信孩子,学会转变思考的视角,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寻找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起点,我们总会感受到教育成功是快乐的。

    三、 把别人当成别人——尊重个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政治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倡导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彩表演往往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我们常听到教师优美的开场白,到精彩的过渡语,再到完美的结束语几乎设计得无可挑剔,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每一步、每一问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将会受到严重压抑,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这些都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会上,香港代表黄锦燕老师所上的《漫谈沟通》一课,不管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策略,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合作学习,每个教学环节不忘尊重学生,不忘面向全体,站在学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诱的指导者”,站在学生的后面是位“和蔼可亲的组织者”,站在学生的旁边是位“全神贯注的欣赏者”,站在学生的中间就是位“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为内地教学改革吹来了一袭清风。

    2.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优等的学生有发挥的余地,让后进的学生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又从不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就是成功了。

    3.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善待学生的创新

    对学生的尊重,还表现在肯定、赏识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课堂评价语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如“你真会读书!” “你的感悟能力真强!”“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对学生来说十分在意。它能鼓舞学生的斗志,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 把自己当成自己——坚持自己

    个性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和灵性的折射。有个性才显灵性,才有特色,才有创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是创造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只有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为此,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1.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标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之一是组织者,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

    2.适时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标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之二是引导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讨论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深入,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看起来课堂讨论很热烈,但由于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课堂教学会处于一种低效状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教学是一门科学,其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可循,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借鉴,但教学同时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带有很强的教师个性色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在坚持个性教学的过程中,开掘自己的教学智慧,去尝试着解决一个个实践问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展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情感陶冶、个性发展浑然交融,不断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恰恰就是个性化风采构建的一种特别的教学氛围。

    总之,一位成功的教师,既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更要学会正确认识学生。教师教学的最终着眼点要停留在学生的发展上,所以我们要换位思考,要有经常反躬自问的勇气,知人并且知己,推人而及人,由人而知己,虽然难,但却是在新课程标准下一个教师应有的修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