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教师自主”
◇ 广东省汕头广播电视大学 肖俊洪
最近几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高等教育如此,基础教育也如此,而远程教育更是首当其冲。但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息息相关的教师自主能力却似乎被想当然了。这也许是因为在中国的教育文化中教师一直都是权威的化身,自主能力当然不在话下,无可置疑。
什么是教师自主?一个比较有名的定义是“静冈”定义。对于教师自主,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比如有学者认为,教师自主指的是“业务上的自由和自我指导业务进修”;也有学者认为,它指的是对教学工作有强烈的个人责任感,经过不断反思和剖析,能从情感和认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还能发挥这种控制教学过程的自由。“静冈”定义认为,教师自主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教学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自主指的是不断探索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明白自己可能面临的各种约束,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共同面以,把约束转变为改革的机会。换言之,教师的协作是教师自主的组成部分,因此,除了教学工作外,教师要了解所在机构,对于各种外在的约束能灵活应对;教师的协作不仅包括与本单位同事的协作,也要与外单位同行协作。从这个意义看,教师自主也应该包括洽商技巧。
第二,自主的教师能在工作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自主是一个社会化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负责教师支持和业务提高的部门要为教师(同时也是学习者)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平等的权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从教学上讲,教师自主在某种程度上与学生自主是一致的,同时,它也意味着要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和专门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同,权利和责任不同,因此,教师自主过程和学生自主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提高教师自主过程,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批判性反思、权力赋予和对话,体现共同学习、自我指导、协作和民主参与等价值观。
从这些方面考虑,学生自主和教师自主的相互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批判性反思和对话意味着注意与学生或者同事通力合作,一起观察、探寻、协商、评估和发展;能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开展对话,这意味着教师已经掌握了自主(权力赋予)并能不断提高自主能力。尤为关键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自主还涉及对权威的质疑和重新理解。自主的教师对教学有着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能以最佳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的教师能不断和学生一道共同探索在培养和重新理解学生自主的过程所出现的问题的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我以为,关于教师自主的讨论,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有现实指导意义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的路上可能会布满荆棘,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因此,中央电大严冰先生曾用了“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说明改革者必须有勇有谋,才能“把约束转变成为改革的机会”。而“披荆斩棘”并非意味着独自一人不顾一切勇往直前,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要讲究策略,有时甚至必须做出有原则的妥协。还是回到教学改革,如果我们以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为教学服务,一切都得给教学改革让路,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意见,那么,愿望再好、初衷再纯洁,最终都可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见吗?
教师自主也意味着要有开拓进取之心。自己不思变、不思进,谈何自主?我们有些同志,整天怨天尤人,悲叹自己命运不济,别的单位如何如何好、自己的单位如何如何差。这种人即使到了北大和清华,照样以自怨自艾度日。当然,教师的自主不纯粹是个人行为,因为它也是一个“社会化建构过程”,切实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应该摆上学校的议事日程,并且落到实处。这方面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否则,既会打击开拓进取之心,也会助长自怨自艾,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素质。
如果教师没有自主意识和精神、自主能力不高,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遗憾的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我就是权威,一言堂有何不妥?学生上课不就是为了听老师讲授吗?我就是权威,我还不知道该怎么教学吗?学生能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呢?我就是权威,权威是不容置疑的,更不用说是学生的质疑。不思改进,不思沟通,就不能善用教师这个角色所赋予我们的“权力”。日复一日,墨守成规,学生又能学到什么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此可见,想当然地以为教师就一定会自主、能自主,则未免过于乐观。在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本身以及教育机构都要注意发展教师自主能力,否则,教育者反而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绊脚石。对于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的远程教育,教师自主更是基本素质之一,不可或缺。▲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