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语文教学中片断模写的行动研究》>>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理论学习(许小云)
发布时间:2014-05-19
点击:
来源:
作者:许小云
学习内容的主题
|
努力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
来源
|
讲座
|
||||
作者(或讲座人)
|
岳亚军
|
学习时间
|
2014、3、13
|
学习者
|
许小云
|
||
学习摘要:
一、丰富和深刻的心灵世界
从激扬生命的角度来理解教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领袖。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丰富而深刻。要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有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决定着他新课程的实施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侵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
二、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写作,我们经常会用“豹头、猪肚、凤尾”来要求学生,以此形象说明写好文章不仅要有不同寻常的开头,也要有内容充实的中间,当然还需要有一个漂亮的结尾。如果把一堂课比作是教师精心创作的一件作品,这一作品应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有入情入景的互动过程和余音绕梁的魅力收尾。
1.转轴拨弦的情景导入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2.拨动心弦的过程设计
一位老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是这样的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循序渐进的诵读设计
老师以读悟为主要学习方式对这堂课作了精心的设计,安排了六读:
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再读课文,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难处可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然后自己对照课文,用现代汉语说说诗歌内容
(2)请站在诗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情节。
三读课文,要求学生将文中感到费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四读课文,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
五读课文,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
六读课文,是学生的揣摩诵读。
第三,披文入情的感悟熏陶
这位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为学生读懂文章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情景,通过不同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把握了字里行间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适时的背景资料的提供,让学生明白了作者产生这种思想感情的基础,更加清晰地展示了杜甫无论是“穷”,还是“达”,都能“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在不觉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有人对背景提供的时间提出质疑,认为完全可以事先就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背景,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应该说这种见解是有道理的,但从这堂课的整体来看,在“披文”到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相关的资料,“入情”效果比任何事先的准备要强。
|
|||||||
学习心得:
怎样做一个智慧型老师,怎样的课堂属于智慧课堂,一直以来是深深困扰我的两个大问题,听了翠竹中学岳亚军校长的《努力打造语文魅力课堂》之后,我有了一些启发:要做智慧型老师,教师首先要有丰富和深刻的心灵世界,而要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有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决定着他新课程的实施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侵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而智慧型课堂则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努力.转轴拨弦的情景导入;拨动心弦的过程设计;披文入情的感悟熏陶,朝着专家指明的方向努力吧!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