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培尖补差因材施教,这里就有个掐时间的问题。我是这样做的:根据作文批改后的学生情况,每周确定2到3人,利用每天大课间单独辅导。对那些表达能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多作一些选材角度、思维方向、立意技巧、谋篇方略上的点拨;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多作些审题思路、选材角度、结构入格、语言表达的指导;把历年中考满分作文印发给优秀学生,让他们学习如何取得考场满分作文;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多作一些记叙要素、结构入格的要求,分层指导学生写作,既保证了优秀学生作文能得高分,一般学生作文能够得到提高,又能使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作文能得到基本分,一举三得,这样逐步向“我手写我心”的境界靠拢。
四、有“模”可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先仿写句子,再仿写片段,最后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五、循“练”渐进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方法。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皆可记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不断提高。我还借鉴某些名家的做法,先定出训练计划,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列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然后针对这些训练点专题化训练。训练点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训练点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训练点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文从改中出”,传统的作文批改,常常是教师“精批细改”,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工作量大,苦不堪言且效率低下;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只能一塞了之,造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具有明显的好处。学生批改作文比老师认真仔细,大部分学生对同学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老师批语的关注程度,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评改方法。例如:教育名师魏书生要求学生从格式、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中心、选材、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十个方面写出具体的评语,这是有借鉴意义的。互批的方式也可多样,如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学生还可进行自评,针对同学的评语再阅读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的评改观点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作文要求的认识,取长补短,提高能力。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次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训练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经过“五步走”训练,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遇到征文比赛也能积极参加了,并且在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学生的习作热情得到了激发,不少学生的习作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
以上这些做法,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也比较稚嫩。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