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语文教学中片断模写的行动研究》>>课堂研讨>>文章内容
《安恩和奶牛》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4-11-19
点击:
来源:
作者:吕月华
《安恩和奶牛》课堂实录
作者:约翰尼斯·延森
执教:吕月华
时间:2014/09/19
记录:吴伟星
教学过程
师:(出示古诗《代牛言》)
代牛言
唐代 刘叉
渴饮颍水流,
饿喘吴门月。
黄金如可种,
我力终不竭。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人们心目中是勤劳和辛苦的象征。几千年来,牛陪伴我们走过农耕时代。如今,牛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它在我们的心目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却永不褪色。又有谁真正走进牛的心灵深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安恩和奶牛》。安恩对牛的态度,一定会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了解本文故事情节。
生:(默读课文,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师:如果你是奶牛,目睹了整个过程,你能否为没看到这一过程的人,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1:有个老婆婆名叫安恩,牵了她的奶牛,到牲口交易声上。这头牛是高贵的纯粹良种。有很多人想买这头牛。老婆婆不肯卖。后来老婆婆只好说出实情,她牵牛来是为了让牛和同类聚聚,散散心。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生2:本文讲了一名名叫安恩的老太太,牵着她心爱的奶牛到集市上。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奶牛散散心,和同类聚聚。不料却遭到误解。无奈之下,老太太只好将心爱的奶牛牵回去了。
师:无奈之下,只能告诉想买牛的人,她把奶牛牵到集市上来,是为了让让奶牛和同类聚一聚,散散心。
这两位同学复述得都比较完整。
都讲到了故事的开端:安恩带着奶牛到牲口交易场上。
都讲到了故事的发展:高贵的纯粹良种,很多人问津,但都被安恩一一拒绝。
都讲到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想买牛的人说:“原来你不是来卖牛的。”安恩只得说出了实情。这既是高潮,也是结局。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就是故事的“情节”。
情节是什么?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
板书
小说三要素:
情节
师:如果我们变成奶牛。你能否用奶牛的口吻,介绍一下奶牛的特点。
句式:我是一头 的奶牛,你看, 。
生:我是一头高贵的纯粹的奶牛,你看,我身上连半根杂毛也没有。
生:我是一头很好的牲口。
师:牲口?
生:我一一头很好的奶牛。你看,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
师:小组四人先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生:(踊跃举手)
生:我是一头甘于奉献的奶牛。你看,我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
生:我是一头孤独的奶牛。你看,我产下了小牛犊,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
生:它是一头伤心的奶牛。我很想念自己的小牛犊。
师:(提示)不是“它”。
生:我是一头伤心的奶牛。你看,我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我一产下牛犊,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
师:这样就更亲切了。
生:我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
师:你从哪里看出“我”很健壮。
生:“我”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给出来。
师:这能体现“甘于奉献”,不能体现“很健壮”。
师:我是一头 的奶牛。
当时很伤心。还没看到自己的牛犊,没能享受到天伦之乐。
现在,“我”也是一头孤独的奶牛。
不过,现在,我又是一头 的奶牛。
生:我是一头完美的奶牛。我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当然,要是存心找茬的话,那就是我的臀部和脊梁上长着一溜肉瘤,不过能挑得出来的瑕疵也就这么点儿了。
师:现在的奶牛又怎样了呢?
生:我是一头快乐的奶牛。你看,我的主人把我带到集市上来,让我和同类交流了。
师:除了“快乐”,还可以用哪些词汇?
生:幸福。
师:我是一头幸福的奶牛。因为我的主人不但让我吃饱,还带我出来散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和安恩感情非常好。“我”和她朝夕相处。
安恩就是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人物是什么?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板书:人物
现在,你能否以奶牛的口吻,说一说你的主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人。
句式:我的主人安恩是一个 的主人,你看
生:我的主人安恩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你看,我的主人将我带到集市上去,让“我”和同类聊聊天。
生:我的主人是一个朴素的人。你看,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一条手染的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
师:你在哪里找到的。
生:第一小节。
师:一起朗读第一小节。有感情地朗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师:这是什么描写。
生:外貌描写。
师:还有没有哪个同学发言。
生:我的主人是个勤俭的人。
师:你从哪些细节看到的。
生:旧衣服“样式老掉牙”,可是很干净。
生:我的主人是一个爱干净的人。你看,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师:你读书读得很仔细。
生:我的主人是个勤劳的人。你看,她那么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插着一根。
师:这是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板书
动作描写
生:我的主人是一个安闲的人。你看,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师:“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什么描写。
生:环境。
师:板书
环境。
点拨:环境也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师:周围环境怎么样?
生:很吵闹。
师: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为了衬托安恩的安闲,从容。
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对比。
师:也可以叫“以闹衬静”。
师:我的主人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别人出价钱时,她却紧决地予以拒绝。
这些描写在文章的哪几小节。
生:第3小节13小节。
师:文中写了几次人去买牛。
生:四次。
师:安恩拒绝的话在哪里?请同学们划出来。哪位同学出来有表情地读一读。
生:“她是不卖的。”
“它不卖的。”
“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不!”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句话。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生:(朗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朗读。
生:第一次,安恩为了表示谦恭。因此语气要读柔软一些。
第二次,屠夫对奶牛的态度不好,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而且对安恩也没有礼貌。因此要读出不屑的语气。
第三次,是个买牛的人,他只是想买这头奶牛,没有对奶牛有什么不恭的行为,因此,只要读出一般语气。
第四次,要读出坚定的语气。因为那个人曾经来过,现在又折回来了。安恩要让他死了这条心。因此读“不”时语气要坚定。
师:分析得很到位。
第二次,要读出不屑的语气。谁再来读一下。
生:(朗读)
师:在屠夫的眼里,奶牛是什么?
生:是玩具。
师:玩具?
生:商品。
师:可以将这奶牛屠杀,然后卖钱。
这四种人都将奶牛当成了商品。而安恩却将奶牛当成了什么?
生:朋友。
师: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19小节。
师:这四种人对奶牛的态度和安恩对奶牛态度刚好形成了什么?
生:对比。
师:通过对比手法,更加突出了安恩的善良,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成了朋友、亲人,奶牛在她的心目中有什么?
生:尊严。
师:对。
板书:尊严。
师:安恩将奶牛带到集市上,让奶牛散心。她想到,奶牛是孤单的。买牛的人全想从奶牛身上赚钱。安恩不仅关心奶牛能否吃饱,在生活上细心照料奶牛,而且关心奶牛的内心世界,关心奶牛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关怀”。
板书:人文关怀。
所以捷克作家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特质上的给予,还应有精神上的关怀。
师:(布置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有人有怎样的反应?请你续写一个结尾。
评点:
1、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切入点,引领学生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入手分析。纲举目张。
2、教学过程,以“如果你是奶牛,目睹了整个过程,你能否为没看到这一过程的人,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变成奶牛。你能否用奶牛的口吻,介绍一下奶牛的特点。”、“你能否以奶牛的口吻,说一说你的主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人”三个主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丰富”的语文教学特点。问题集中,牵引力强,引导学生以三个问题为抓手,深入解读文本。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较充分的完整的时间,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生本理念。
3、教师的引领作用到位。如,在同学复述后,教师作如下点拨:
这两位同学复述得都比较完整。
都讲到了故事片的开端:安恩带着奶牛到牲口交易场上。
都讲到了故事的发展:高贵的纯粹良种,很多人问津,但都被安恩一一拒绝。
都讲到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想买牛的人说:“原来你不是来卖牛的。”安恩只得说出了实情。这既是高潮,也是结局。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就是故事的“情节”。
情节是什么?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
吕老师随即板书:
小说三要素:
情节
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自然而然地引出“情节”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第一次明白了“情节”这一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4、教师重视朗读,体悟文本之情,学习文本之法。如,“安恩拒绝的话在哪里?请同学们划出来。哪位同学出来有表情地读一读。”
“她是不卖的。”
“它不卖的。”
“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不!”
对这几句话进行反复朗读,抓住了文本的关键处。边读边思,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主人公安恩会以怎样的口气说这些话,为什么?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让语文课彰显着朗读的魅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