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语文教学中片断模写的行动研究》>>课堂研讨>>文章内容
《卜算子?咏梅》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4-11-19
点击:
来源:
作者:吕月华
一、用诗歌导入诗歌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咏梅的诗句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背诵一两句呢?
生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
生(齐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往事依依》中于漪读过的《千家诗》中的两句,记忆力真好!
生3: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师:王冕的《墨梅》,同学们的积累工作做得真不错!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梅花一直是诗人吟诵的对象,今天我们也要来一起学习一首咏梅诗——《卜算子·咏梅》。
二、用诗意挖掘诗意
师: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画是相通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在你脑海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同学们可用黑板上的这个句式进行回答。
“我脑海,呈现出了 的画面”
(一分钟后)
生5:我脑海呈现出了梅花在白雪飞舞的寒冷天气,依然站立在在悬崖峭壁之上绽放自己。
师:语言真美,好一幅令人肃然起敬的画面!哪位同学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吗?
生6:我脑海呈现出了一幅在悬崖峭壁上,一株梅花傲寒开放的画面。
师:恩,很好!(边复述边板书)看来同学只是看到这首词的上阙给我们呈现的画面,那么下阙呢?有没有为我们呈现画面呢?我们一起来把下阙读一下!
生:(集体朗读下阙)
师: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
生7:我脑海呈现出了梅花在花丛中开怀一笑的画面。
师:风雨中的开怀一笑,好一幅振奋人心的画面!(板书)通过这两幅画面,同学们能说说梅花在你心中是怎样一个形象?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我心中,梅花是一个 的形象”
生8:我心中梅花是一个不畏严寒的形象!
师:“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说得很好!(板书)
生9:我心中梅花是一个顽强不屈的形象!
师:(板书)好!
生10:我心中梅花是一个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形象!
师:(板书)好!把形容南极人精神的词汇都用到了梅花身上!还有吗?
生:(面露难色)
师:经历了风雪的磨难,寒冬的考验已实属不易,而且还能“在丛中笑”,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啊?
生11:这是一个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形象!
师:说得真好!“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板书)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表面写梅花,实则师借梅花抒情。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的一首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际上的反华势力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板书)那你觉得作者师借梅花抒发怎样的感情呢?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我觉得,作者借梅花抒发了 的感情。”
(课堂沉默30秒后)
师:同桌或前后两个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相互讨论一分钟后)
师:好,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12:我觉得作者借梅花抒发了对三年自然灾害中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赞美之情!
师:恩,就像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坚强的人们!还有哪位同学来说?
生13:我觉得作者借梅花抒发了对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精神的赞美。
师:当时毛主席他们战胜困难了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那还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一起来朗读一下!
(学生集体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14:抒发了作者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师:恩,很好!(板书)文章通过塑造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梅的形象,抒发了共产党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三、用诗心学习诗歌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课题下的一行小字,我们一起来把它读一下。
生(众):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师:“反其意”是什么意思?
生15:题材一样,但立意不同!
师:很好,也就是说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梅的,但抒发的感情不一样。第二首《卜算子·咏梅》的作者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看到南宋小朝廷日益衰弱,外敌不断入侵,割让了许多土地、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主张朝廷通过战争获得永久的和平,是坚定的主战派。但屡遭那些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这首《卜算子·咏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根据黑板上的“三个句式”自学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
“我脑海,呈现出了 的画面”
“我心中,梅花是一个 的形象”
“我觉得,作者借梅花抒发了 的感情。”
(学生自学大约十分钟,教师巡视,从旁指导)
师:好,我请同学说说看第一个句式“我脑海,呈现出了 的画面”?
生16:我脑海,呈现出了梅花在路边孤独开放的画面。
生17:不仅如此,我脑海呈现的画面除了梅花在路边孤独开放,还承受着风雨的洗礼。
师:很好!(板书: 承受着风雨的洗礼的梅花在路边独自开放)那文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两句在你们脑海中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生18:梅花独自凋零的画面
师:好!(板书)那通过这两幅画面,在你心中,梅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生19:我心中,梅花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形象!
生20:我心中,梅花是一个饱受摧残的形象1
生21:我心中,梅花是一个可怜的形象?
师:何以见得?
生21:自开自落,无人问津!非常苦闷!
师:很好!(板书)那么作者借这样一个饱受摧残、孤独苦闷的梅的形象是想抒发怎样的感情呢?
生22:我觉得,作者借梅抒发自己主战的观念不被认可的愤懑抑郁的感情。
师:的确是这样,抒发了作者由于政治观点不被认同的孤独苦闷之情,也表达了他的一腔爱国热情!(板书)可见,我们在解读古代借景抒情类的诗词的时候,就可以按黑板上的三个步骤进行学习。从文字呈现的画面到描写对象的形象,再到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往往能读懂读透一首诗。我们看到,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所抒发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下面请同学们分别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这两首词,读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两首诗所蕴含感情的不同,等会儿我请同学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大约一分钟后)
师:哪个同学愿意来试试?
生23:(有感情地读这两首诗,基本上读出了这两首词感情上的不同)
师:毛的这首读出了自信乐观,陆的这首读出了孤独苦闷,大家为他的精彩朗读鼓掌!
四、用诗语感染诗心
师: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梅花一直是诗人吟诵的对象,今天我们也要来一起学习一首咏梅诗——《卜算子·咏梅》。
师: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画是相通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在你脑海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师:语言真美,好一幅令人肃然起敬的画面!
师:风雨中的开怀一笑,好一幅振奋人心的画面!
师:经历了风雪的磨难,寒冬的考验已实属不易,而且还能“在丛中笑”,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啊?
师:我们在解读古代借景抒情类的诗词的时候,就可以按黑板上的三个步骤进行学习。从文字呈现的画面到描写对象的形象,再到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往往能读懂读透一首诗。
师:最后我建议我们齐声朗读,把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献给汶川大地震中面对困难毫不退缩,为人们默默做出贡献的人民解放军们!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