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运用生活课程资源的策略研究》>>反思提炼>>文章内容
盛世?汴梁
发布时间:2014-12-19
点击:
来源:
作者:方莲
盛世·汴梁
郑陆初级中学 方莲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
操作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探究、拼贴作品局部,有意识地探究美术与社会的关联,体验合作的乐趣。
情意目标: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清明上河图》作品和线描稿、记号笔、卡纸、剪刀、双面胶、固体胶
四、教学过程:
(一) 初感《清明上河图》
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学生也可打开书本,看细节。
师: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欣赏这幅《清明上河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一句话简单的描述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的信息。
生:从这幅画中看到了繁华热闹的街景。
教师总结:这幅作品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它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的历史,走进《盛世.汴梁》。
由此导入新课——《盛世.汴梁》
(二) 认识《清明上河图》
1、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
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很典型的手卷作品。卷——横长,两侧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除此之外,还有轴,册,镜片。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这幅作品的仿制品,我请四位同学上来打开这幅作品。
2、介绍风俗画和界画
师:《清明上河图》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的风俗画。这里的风俗画,是指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
师: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学生思考回答)
师:便于纳入衣袖里,方便携带与同道分享。
(三)、探究《清明上河图》
教师讲解:全卷以汴河河道为主线,由东向西将观者的视觉从春柳初绿的郊野带到汴河岸边的码头,从码头再到人群拥挤的虹桥,然后转向繁华嘈杂的街市,缓缓展开画卷,我们仿佛在亲身经历着,京城人头攒动,商贾云集的都市蓬勃生活”。
该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考究价值。
1、分组探究
师:下面我们在坐的每位同学一起化身为考察队员,分为三大考察小队:人物考察小队、交通工具考察小队、建筑考察小队。人物考察队主要负责考察该画卷里有哪些人物,他们都在忙什么?交通工具考察小队主要考察汴梁有哪些交通工具?建筑考察小队主要考察汴梁有哪些建筑,有什么特点?又哪些店铺?然后每组派一位考察小队长做考察汇报,看哪一个小组考察的最细致全面。
2、分享交流
师:下面请每队的队长来做考察报告,首先我们掌声有请人物考察小队的队长!
师总结(大屏幕投放)
人物考察小队: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绘有劳工、农夫、商人、大夫、算卦先生、搬运工、妇女、儿童、纤夫、官员、游客等人物,他们各有所忙: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
交通工具考察小队:主要有毛驴、马车、独轮车、轿子、船等;
建筑考察小队: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有酒店、茶馆、点心铺、香料铺、弓店、包点店、诊所等,还有城楼,桥梁,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3、师生分析全画结构
师:《清明上河图》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可以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下面我们一起跟着导游,听着导游的解说,游玩一下这盛世汴梁。
第一位导游:
汴梁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怡人: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田亩井然,农民正耕作于田间;几匹驮炭的毛驴缓行于绿阴深处;村头大道上,一队人员肩挑背负,护拥着一骑马者和一乘轿者,正匆匆地向城内进发。
第二位导游:
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我们沿着汴河一路游览,河岸上,商铺众多,人烟稠密,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船停泊,正紧张的卸货。河面上方这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过了虹桥,展现给我们的便是热闹的街道。
第三位导游:
进入街市,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城门,一只驼队正慢慢的穿过城门。街道两旁的建筑豪华气派,官府民居杂处期间,街市上人来人往,有商人,有官员,有小贩,有游客,有妇人,有玩耍的儿童……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
4、驻足虹桥
师:第二段是最为人熟悉的段落,这里是人群与水势涌起最热闹的一幕。画家张择端亦全心全意地把“虹桥”当作舞台,在上面上演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仔细品尝体味精彩的“虹桥”。
(1)最吸引你细节是什么,为什么吸引你,画家是如何描绘的?
(2)整段画面的中心事件是什么,画家是如何突出这一中心的?
(3)作者运用透视有什么特点,得以灵活,自由的表现画面和场景?
鼓励学生用最习惯的方式来研究展示,可以画,可以表演,可以提问的方法,讨论研究。
师总结:(透视:不同的角度,散点透视,这种方法比较自由,可以把广阔的场景纳入狭小的画卷当中;线条:简洁明了,画建筑时使用了界尺,线条工整,硬朗,干净利落,描绘人物和树木时,线条随意,洒脱;色彩:渲染雅致,古朴,沧桑,显示出了岁月的痕迹;结构:严谨,人物的疏密对比,动静结合,富有节奏感)
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精准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使得作品用笔细致,线条遒劲,色彩渲染雅致,各色人物各有身份、神态、情节;各类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各种车马船只面面俱到,细节谨小而又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情节1: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条木船。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船篷上紧张地忙碌着、叫喊着。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极为生动。看着画面,就好象身临其境一样,也会产生紧张的感觉。
情节2:在“虹桥”上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不巧和一顶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轿夫们由于一时惊慌,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
情节3:在上土桥上,聚集着众多的小商贩,在争相招揽顾客,几乎将桥面的步行道都占满了。其中,画家安排了一个小小的细节:桥堍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摊位,两个摊主看到一位顾客走上桥来,便同时伸手招呼,请顾客到自己的摊位上来选购东西。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去,不知所从。如此精彩的生活细节,是每个人在购物时都碰到过的,商业竞争古已有之。观者看到这里,必定能发出会心的一笑。
(四)、体验《清明上河图》
师:如此传世精品,仅仅靠说是完全不能真切的体会全面,最真切的感受还是得来自于我们亲身去体验,才能对透视,线条,结构等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卡纸上,用记号笔来描绘建筑,树木,人物等等,人物可采用粘帖的方式进行;注意:记号笔有粗细之分,大轮廓可以用大号记号笔,细节用小号记号笔;可以做适当的改变,加入自己的想法;最后还可以用白粉笔提下高光,使画面更加丰富。
下面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临摹《清明上河图》。
(多媒体展示创作要求)
(五)展示《清明上河图》
把学生的作品进行拼接
师:看着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感受?哪方面我们做得很好?(气势)
同学们齐心协力(而且我发现同学们加入了你们的生活),创作了一幅属于同学们自己风格特点的“清明上河图”!
师:同学们,《清明上河图》里边隐藏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自己去研究,去发现,享受艺术带你们的收获的喜悦。
最后大屏幕:罗曼·罗兰“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