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智慧:在改写中生成
发布时间:2014-12-25   点击:   来源:   作者:商骏涛

 

智慧:在改写中生成
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 许小云
[摘要]:如何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在阅读中生成学生智慧,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改写课文无疑成为以写促读的有效途径。改写,让学生理解课文;改写,促学生探究;改写,让学生生疑。以写促读,以写促思,以写促疑,通过改写,促进了学生智慧的生成
[关键词]:改写;探究;生疑;以写促读
[正文]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国民素质总体上有提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由于初中学生百分之百的毕业率让许多学生失去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动力。学生语文素养良莠不齐,尤其是农村初中,一些学生从小阅读习惯差甚至没有阅读的习惯,一些学生连最起码的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都做不到,更别谈达到更高层次的体验感悟等要求了。如何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在阅读中生成学生智慧,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让学生自觉回家读书很难进行监督,试试改写课文怎样?通过多次课堂实践,我居然有了“有心栽花花也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改写不仅纠正了学生不能专心看文章的习惯,而且通过改写,他们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了文章写作特色、主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甚至好多学生为了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能主动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一切的一切,不正符合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求吗?
一、改写让学生理解课文
改写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过程。改写,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体现了“基本文本,超越文本”的理念。
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前,我就要求学生根据手中参考书及页下注,将文章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有学生习作如下:
泠泠碧水秀丽,隐隐青山峭拔
——《与朱元思书》改写
丹桂飘香时,我乘着小船,泛舟富春江。
早晨,微雾缥缈,让人恍如置身仙山琼阁,一阵轻风拂过我的脸庞,似秋天一声温柔的叹息,叹息过后,便看到她端庄秀丽的笑脸。远山隐隐,与辽阔蓝天融为一色,让人顿觉空灵澄澈、心胸开阔。水流时急时缓时东时西再加上两岸美景让我目不暇接,我索性横卧舟楫,任其自由漂浮。
行舟穿梭于重山之间,绿水柔情万丈,伸手想要抚摸它,它却从指缝间滑过,如婴儿的肌肤般柔滑,又如顽皮的孩童般狡黠,任你怎样努力都抓不住它,怅惘间,只见它在对你盈盈微笑。船行至深水处,静谧的江水如青色美玉,江水虽深却能一眼能看到底部。待到浅水区,活泼的小鱼在卵石间自由穿梭,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细小的石子静卧水底,好一幅鱼戏卵石图啊!“哗啦哗啦”,前面是急流回荡,小舟飞快向前,大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势,回首来时路,只见急湍似箭,猛浪若奔。
舟行渐缓,让我有定睛细观的机会,哦,瞧,那嫩绿的是矮小玲珑的野草,翠绿的是坚强挺拔的松树,墨绿的是顽石上绵柔的苔藓,各种各样的绿汇聚在一起,如渐浓渐淡的水墨画,令人沉醉在它奇妙的变幻之中。两岸的青山上,都生长着郁郁苍苍的松柏;山峦起伏,似乎在比较哪个长得更高,哪个跑得更远。
离船登岸,耳旁是泉水击石的泠泠之声,鸟儿欢快和鸣的嘤嘤之音,再加上蝉鸣、猿啼,让你立刻置身于一个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谈什么功名利禄,讲什么富贵荣华,我只愿长留于此,终老于斯。
夕阳西斜,在林间落下斑驳陆离的树影,而有些地方却因为枝叶繁茂,已经一片幽暗。意犹未尽之中,我登舟离开……
在全班交流、优秀文章展示过后,大多数学生对课文内容(改写基本符合原文内容)、写作特点(仿照文章多用各种修辞:拟人、比喻、通感、引用、排比),文章的主旨(从“谈什么功名利禄,讲什么富贵荣华,我只愿长留于此,终老于斯。” 看出)均已了然于胸,老师再来组织学生学习文章,就水到渠成,顺畅很多。
二、改写,促学生探究。
改写,学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地表达,能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捕蛇者说》一文,我布置改写任务,变换人称改写文章,以柳宗元的口吻写,以蒋氏的口吻写,以乡邻的口吻写。学生改文如下:
《捕蛇者说》改写
柳宗元:
因为参与永贞革新,我被贬到了这个蛮荒之地——永州,虽说司马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但这有什么呢?我总比永州的百姓生活要好多了。
最近我听说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正是由于它药效神奇,太医就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我一到永州,几乎天天看到此地百姓有死人情况,问原因,大都是被毒蛇咬死的。既然毒蛇这样可怕,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甘于冒死亡威胁?
为了一探究竟,一天,我穿上便服,带着一位随从,走到一个叫蒋家村的村庄,因为我听说这个村上有一个捕蛇能手蒋氏。叩开蒋家的柴门,表明来意,主人蒋氏见我突然来访,他手忙脚乱地擦凳让座,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眼泪夺眶而出,说:“大人您是要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虽说我的父亲、祖父都死在捕蛇这件事上,但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说着,蒋氏拉起我的衣袖,说“大人请随我来。”出了蒋家,蒋氏指着不远处一处残垣断壁说:“这是李四家,几年前他们全家外出躲税,听说因为一路餐风露宿,再加上水土不服,全家都病死在他乡。”走过一条荆棘密布的小路,蒋氏又把我带到了一间破屋,刚走到门口,一只野兔从屋里窜出来,把大家吓了一跳。打开门,屋内一片狼藉。蒋氏悲戚的脸上顿时有些愤怒,“这是我堂叔家,一年前,收税的差役到他家收税,因为堂叔没有交齐,差役把他家仅有的一张桌子搬走,还砸烂了他家所有能砸的东西,我堂叔、堂婶又气又急双双吊死在家。”离开了破屋,蒋氏又带我在村子周围转了一圈,只见四周一片萧索,呜呜的冷风吹在人脸上,让人身心俱冷。眼前新坟加旧坟,还有一些无主乱坟,被野狗刨出尸骨,层层叠叠,惨不忍睹。蒋氏叹了一口气,说:“大人,我们还是回去吧!”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
说话间,听到门外鸡鸣狗叫的声音,接着传来了大声呵斥声,一阵凶狠的砸门声,又一阵哀求声。“只见蒋氏小心翼翼地走   到墙边一个瓦缸前,神情紧张,看看那瓦罐,发现蛇还在,就放心坐下了,他接着说“唉,今天又有人来收税了,不知哪家又要遭殃了。”我推门向外张望,只见三四个身穿官衙衣服的差役大摇大摆地从一个农户家出来,个个手里捧着东西,一只鸡,一袋谷物……见我看着他们,领头的眼睛一瞪:“看什么看。”接着他扯开嗓子喊道:“小蒋,过两天要献蛇了。”“哦、哦,是的。”蒋氏坐回椅子,拍着胸口接着说:“幸亏我前几天刚刚抓到一条蛇,现在我只需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亡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说这些话的时候,蒋氏神色平静。
我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
太阳西斜,我也要回我居住的寺院了,于是我跟蒋氏挥手告别。
回到龙兴寺,我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乡邻:(蒋三)
我家祖辈都生活在永州蒋家村,因为排行第三,人称我蒋三。
我们永州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很多很多难治的病,所以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
可惜我们一家都不会捕蛇,正是因为不能捕蛇,所以我两个哥哥前几年就已经早早离世了,大哥一家为躲赋税跑到外地,最后哥嫂双双病死他乡,我们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唉!我听说还是周围的好心人用破席卷了安葬了他们,只怪我穷啊!二哥一家呢,被收税的差役活活逼死在家,如今只剩我一个人孤苦伶仃活在这世上。这几天我天天担心收租税的差役来逼债,怎么办呢?
“蒋三,你还有今年该交的税没交呢!”“是差役刘大哥呀!请坐请坐。”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坐什么坐,再说你家有凳吗?别废话,快点交。”“刘大哥,今年雨水不调匀,虫子又多,所以收成差,家里实在没钱了呀。”刘大眼睛一瞪,“哭穷是吗?李四,把他家米袋拿上,还有院里那只鸡。”“刘大哥,这是我家仅有的米,没了,我会饿死的呀!鸡,我还等着生蛋后换钱,您给我留下,回头……”“去、去、去……回头还有没交清的,我们还来!”望着差役们恶狼一样的眼神,看着他们五大三粗的身板,我能说什么,做什么呢?天呀!
“蒋三,蒋三。”蒋大哥手里端着一碗饭来了。“是蒋大哥啊。”“兄弟,我知道了,别难过,天无绝人之路,先吃饭吧。”
我真羡慕捕蛇高手蒋大哥,他家已经享受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三代了,虽然他的祖父、父亲都死在捕蛇这件事上,但至少他现在不用像我天天都担心有人来逼债。
 听蒋大哥说京城有个叫柳宗元的大官因为什么事被贬到我们永州当司马,他很同情我们永州老百姓,为了赋税的事他还专门到蒋大哥家了解情况,我还听说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准备将我们老百姓受的苦告诉皇上,他可真是我们老百姓的大救星啊。
真希望皇上早点知道,救救我们永州的老百姓。
蒋氏:
今天运气真好,捕到了一条,总算可以交差了。
虽说我们永州是个穷乡僻壤,但居然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很多很多病,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而且规定可以 (用蛇来)抵应交的赋税。今天是我运气好,下次不知道会不会有这般运气了。
“蒋大,蒋大。”“谁呀,来了来了。”打开门,只见族长带着一个慈眉善目的读书人和一个书童走了进来。“您是?”“他是新任永州司马,柳司马。”我正要行礼,柳司马马上对我说“免礼,别客气,今日打扰,是有些事想请教请教你。”“这怎么敢当。”“蒋大,我走了,这位刘大人是位好官,清官,有什么,你尽管跟他说。”
“听说你是捕蛇高手,今天又捕到一条蛇,如果你能把这个手艺教给其他乡亲,不是会有更多人被救,也会有更多人有饭吃吗?”柳大人言辞恳切,两眼热切地盯着我。“大人您有所不知,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去世时他们都不满30岁,如今我继承着干也已经12年了,有好几次差点死掉。”柳大人满眼都是同情,说“哦,是这样,那么,我还是去告诉主管的官,让他更换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吧!”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不不不,大人,”大人您是要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虽说我的父亲、祖父都死在捕蛇这件事上,但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说着,我拉一拉柳大人的衣袖,说“大人请随我来。”出了我家,我指着不远处一处残垣断壁说:“这是李四家,几年前他们全家外出躲税,听说因为一路餐风露宿,再加上水土不服,全家都病死在他乡。”走过一条荆棘密布的小路,我又把大人带到了一间破屋,刚走到门口,一只野兔从屋里窜出来,把大家吓了一跳。打开门,屋内一片狼藉。愤怒悲伤一起涌上我的心头,我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这是我堂叔家,一年前,收税的差役到他家收税,因为堂叔没有交齐,差役把他家仅有的一张桌子搬走,还砸烂了他家所有能砸的东西,我堂叔、堂婶又气又急双双吊死在家。”看得出柳大人凝重的表情里满是对我们的同情和对朝廷的不满。离开了破屋,我又带大人在村子周围转了一圈,只见四周一片萧索,呜呜的冷风吹在人脸上,让人身心俱冷。眼前新坟加旧坟,还有一些无主乱坟,被野狗刨出尸骨,层层叠叠,惨不忍睹。柳大人满眼含泪,步履踉跄。我叹了一口气,说:“大人,我们还是回去吧!”
回到家,我继续向柳大人倾诉:“大人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地方,已经有六十年了,但乡邻们的生活是一天不如一天,许多人家倾家荡产都没能交清赋税,跟我父亲和祖父住在一起的人家都没有几家,跟我一起住十二年的,十家也剩了不到四五家,只有我凭着捕蛇单独活了下来。”
说话间,听到门外鸡鸣狗叫的声音,接着传来了大声呵斥声,一阵凶狠的砸门声,又一阵哀求声。“我小心地说“唉,今天又有人来收税了,不知哪家又要遭殃了。”柳大人推门向外张望,只见三四个身穿官衙衣服的差役大摇大摆地从一个农户家出来,个个手里捧着东西,一只鸡,一袋谷物……见我们看着他们,领头的眼睛一瞪:“看什么看。”接着他扯开嗓子喊道:“小蒋,过两天要献蛇了。”“哦、哦,是的。”我坐回椅子,拍着胸口接着说:“幸亏我刚刚抓到一条蛇,现在我只需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亡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其实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无怨无悔,这是我的命呀!但柳大人却已经泪流满面,他哽咽着说“我知道了,我会把你们的情况写下来,期待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早日让皇上知道,救你们于水火之中。”
太阳西斜,柳大人也要回到他居住的寺院了,于是我跟柳大人挥手告别。
小组交流,推荐优秀文章全班展示交流,看三篇文章比较以不同口吻写的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找到了很多相同之处,如:都要写蛇毒,追问:为什么?因为蛇毒但“永之人争奔走焉”越能反衬出赋敛之毒。都写了蒋氏一家不幸,追问:为什么?因为越写其不幸越能说明蛇毒,蛇毒却不放弃捕蛇这一危险工作,进而说明赋敛之毒甚于蛇毒。都写到了悍吏的凶狠,因为悍吏越凶越能表现赋敛之毒……不同:以柳宗元口吻写的文章,作者加入了柳宗元到永州的原因,追问:请作者谈谈你怎么了解到这个原因的?又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生答:我上网查了资料,我觉得一定要写这些内容,因为文末写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些背景也解释了作者为什么写(他想让观人风者得到它,进而让皇上知道这些弊政,最后能改掉。)说明作者是一个很有责任感,很爱护百姓的好官。作者为什么自己不出面阻止,或亲自向皇上禀告,因为他现在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到了这个蛮荒之地——永州,而且做的是司马——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所以我在改写时必须写清,这样也更能让读者更全面了解柳宗元这个人。
看来改写不仅促进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而且还让学生产生了主动探究查阅资料的愿望。这在以往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况,随着改写次数的增多而越来越多。
三、改写,让学生生疑
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遇到一些问题,产生新的疑惑,这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素质的培养。
如:学习《故乡》,我让学生以闰土的口吻改写文章。要突出一个“变”。改文如下:
悠悠二十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腊月
我叫闰土,今年十二岁,因为我是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我爹叫我闰土。
今天,我太开心了,因为爹说带我去镇上鲁老爷家帮忙管祭器,听说鲁老爷家有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儿子叫迅哥儿,爹说他读过很多书,人也极易相处。戴上爹为我买的小毡帽,套上祖母给我的明晃晃的银项圈,我随爹来到了鲁家。
鲁老爷家真气派啊,高高的院墙,深深地宅院,屋里人来人往,真是热闹,终于见到迅哥儿,虽然我们从未见过,但不到半日,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了。我拉着迅哥儿软软的小手,羡慕地说:“迅哥儿,你们这里真好玩,有许多向下见不到的新鲜事物。”迅哥儿却撇撇嘴,不以为然地说:“才不呢,还是你们乡下好啊,听说你能一个人到海边沙地看瓜刺猹,多带劲,多刺激……闰土哥,你就不怕吗?”我笑了:“这有什么好怕的,猹来的时候,会啦啦地响,这是它在咬瓜呢,你就悄悄过去,举起胡叉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迅哥儿听得两眼放光,直说:“迅哥儿,你真勇敢。”一会儿工夫,他又拉着我的手要我捕鸟。我听了心里暗暗好笑,我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接着告诉他:“你夏天到我们这里去,我陪你到海边兼备可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喝爹管西瓜去,你也去。”迅哥儿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连连点头:“去,去,我一定去。”他暖暖的小手拉着我一刻也不肯松开,红红的脸上满是兴奋和激动,我接着说“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那几天,我和迅哥儿几乎形影不离,可惜正月过去了,我须回家里去,迅哥儿急得大哭,我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父亲带走了。我后来还托爹带给他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他也曾送我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民国十九年腊月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拖儿带女的老头子喽,听说迅哥儿,噢,不,鲁老爷从京城回来,卖了祖屋带上老太太一起去京城生活,老太太说就这几天的事,我得去看看去,哎,这一走,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见,总得带点什么吧,唉,家里也就几粒干青豆,就勉强凑合吧!虽然东西少,但好歹也是我一番心意啊!“水生,跟爹一起去趟城里,你给爹当个下手。”
“到喽,到喽。”这个面容清瘦的先生一定是当年的迅哥儿了,哦,不应该叫老爷。“老,老爷,你回来了。”鲁老爷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再也说不出话。连忙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老爷别见怪。”老太太和宏儿也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坐定后,老爷问我家里的情况,我迟疑了一下,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
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沉默了片时,我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老太太知道我没吃饭,接着便叫我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下午,老太太叫我拣择一些东西回家,我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又要所有的草灰,待他们启程的时候,我用船来载去。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我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又过了九日,是老爷们启程的日期。我早晨便到了,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他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
外面风又大了些,希望菩萨能保佑老爷一家平平安安,一路顺顺利利!  
通过改写,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发现文章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对比描写的方式反映主题,而且还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文章结尾几节在改写时用不上,而且这篇小说结尾与一般小说的结尾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烈的困惑感让他们对课堂有了更多的期待,上课也专心很多。
总之,以写促读,以写促思,以写促疑,通过改写,促进了学生智慧的生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