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郑陆初级中学 刘利珍
新课程改革已有好多年了,但是“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厌学现象却日趋严重,相信多数体育教师有同样的困惑和担忧。笔者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运用着手,探究一种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乐学的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用心摸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受益颇多。
一、关注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仍保持着好奇、好动和喜爱运动的“天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乐学、爱学,对体育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是体育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从某种这意义上来讲,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重要。
以前的授课形式,无论是组织安排还是教学内容与方法都过于成人化,太注重传授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造成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心理和个体差异。比如,采用合理的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游戏教学;降低技术学习和考核难度,鼓励学生的进步;发扬民主,区别对待等。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让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体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能力,培育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探究过程,搭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保证课程目标与价值的实现。
二、演好教师角色,共享课堂乐趣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的呼吸”。“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目前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新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有部分教师歪曲了其中的真正含义。课堂上放任自流,学生想怎么玩就让他们怎么玩。事实上,“满足学生的需要” 并不是忽略和排斥教师的引导。对于个别“任性”的学生必须花精力给予正确引导和利用,引导他们融入集体,感受活动的乐趣,变“要他参与为他要参与”。同时,要运用好精心加工的课程资源,不断营造“新鲜感”,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中乐,乐中练,练中提高技能”,享受课堂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须由重视学生运动技能传授向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转变,在施教过程中当导演、顾问、裁判和观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做的是呵护好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和体育的魅力。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亦能让自己解脱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保持好感与认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主动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
(一)开发体育器材设施,创造施教条件
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设施,开发其多种功能,丰富体育课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体育器材设施的开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譬如,将悬挂的排球用作练习摸高、扣球等;将实心球用作障碍物、标志物,用于打保龄球、搬运接力、掷远打靶游戏;橡皮筋还可用作栏杆、跳高横竿和标志圈用;栏架可用来跨栏,也可当障碍跳或钻越游戏等。还比如,鼓励学生合作制作沙包、沙袋、毽子、滚铁环、飞镖、皮弹弓、呼啦圈、简易升降单杠和摸高架等等。通过这些开发“研制”,不仅能促进学生交流合作,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创设了有益的教学条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发课程内容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原有的竞技运动项目、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都应该是我们重点开发的课程内容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能弘扬体育精神,也能满足学生对不同体育和爱好的需求。我们可指导学生利用媒体和网络手段查阅或集中观看需要的影像资源。譬如适逢奥运会、世界杯、全运会或较有影响力的重大球类赛事时,可推介、引导学生观看。这既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认识,也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参与热情。在开发这些资源时教师必须对它们进行挑选和加工改造,并鼓励学生参与选择和加工改造。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新的、安全的、健康的、娱乐性强的活动形式,让更多的学生接纳并积极参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和改造器材来加工喜欢的项目资源。譬如,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玩篮球、排球、足球、橄榄球等球类的游戏活动;可简化场地和器材开展软式排球、保龄球、攀岩、健美操、壁球等新兴运动;可通过自制器材自定规则玩抢花炮、滚铁环、荡秋千等民间运动。
通过这样的开发,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拓展了知识和运动能力,也体现了新体育课程的灵活性、趣味性、选择性、指导性、实用性以及时代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
(三)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目标的实现
体育教师自身的“开发”是实现新课程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体育教师不仅决定新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积累、开发与利用,也是课程资源的载体,更是新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改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把握好《课程标准》,以创新的思维积极参与课改,实现体育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资源开发教材,丰富教学形式,让体育教学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体育教师还必须做好学生、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家长等人力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譬如,特长学生培养和利用;利用校医宣传体育卫生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利用有体育专长的老师开展体育兴趣小组培训活动;取得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关心、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可以说,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相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总之,在新体育课程改革中,任何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运用,只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符合教学规律与课改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确立“教学内容即课题、方法设计即研究、课堂教学即实验室”这样一种科研观,走出一条富有活力的中学体育教学之路。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