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体育教学的 “无缝对接”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刘利珍 213111
[摘要]:初高中“衔接”期是中学阶段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需要“无缝对接”。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培养衔接期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最终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是每位体育教师必须认真考虑和妥善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对接;技能;特色发展;体育学习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初中阶段良好的体育习惯,又将对高中的体能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让初高中体育教学“无缝对接”,才能更好地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
体育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课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主要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的改变方面。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在体育学习中当然也有知识的学习,这些也主要是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的。所以随着知识的掌握,技能也得到提高。同时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手段和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所以学生在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体能。仔细阅读初高中课程标准,经过研究、分析和比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我归纳了如下几个“对接点”。
第一:丰富知识与发展技能的对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这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皮亚杰又说过,兴趣=认识+需要。这就告诉我们,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广泛的学习,积累一定的知识主动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对信息有选择的吸收。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似乎体育就是运动,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我们体育学科中的知识学习内容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本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的知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二是本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认知性的知识学习,主要通过运动实践而不是通过读书和课堂传习而实现的。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一下几个内容:为促进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必须的运动技能;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欣赏运动的能力等等。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材分类,基本是以运动项目为基本分类作为依据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每一类运动项目中选择若干动作技能为教学内容”。这有两个含义,一是在初中阶段体育课程应处理好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但在这个时期比较侧重于基础发展;二是以运动项目为基础的普及教育应在初中阶段完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球类、体操类、田径类、技巧类等多种运动项目的教学。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每个运动项目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正规规则和技术,而是通过对正规规则与技术进行适用性的改造来提高学生的技能,适用于初中生的实际需要。初中阶段广泛须学习体育运动项目既完成基础性和普及性的教学任务,又为高中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项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增强体能与发展能力的对接
水平五的学生体育兴趣基本定型。他们的体育兴趣较为稳定,而且逐渐形成拉兴趣中心。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主要是源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水平五阶段实施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正好符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从水平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到水平五要求学生做到“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从兴趣的产生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日本保健体育纲要强调:学生在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同时,实现增进健康、提高体能之目的。由于水平五的模块选修对学生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初中阶段,我们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同时,我们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优先发展体能,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为水平五的学生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高中阶段开始进行选修学习,教学中,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在规范教学常规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防止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力争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直观的经验,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把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当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适,向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适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尽量通过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至于学生步入高中后,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茫然失措,丧失自我。
第三、建设文化与特色发展的衔接
我校是乒乓特色学校。经过乒乓单项特色的拓展,形成我校鲜明的办学风格,学生学有特长的基础上,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我校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我们体育老师除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外,在课余的时间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乒乓特色的发展。目的和关键就在于为高中培养合格、出众的乒乓人才,从而更高效地服务于社会。结合我校分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几点来做好校园文化与特色发展衔接。
(一)注重课堂教学,追求遍地开花。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要面向全体,以提高全体学生整体水平为目标,重在普及。树立每位学生都是重点的教育观,让每一位学生多少了解一下乒乓的知识,并教授一些基本的打球动作,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引领学生积极投入校本课程的学习和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习者对学习的主题有兴趣,其学习会得到增强。通过平时的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技能。在普及的基础上,教师发现个别基础较扎实、接受能力强、悟性较好的学生,并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尖子,以便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以兵带兵”,从而提高乒乓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开设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需要
乒乓校本课是系统、集中、重点进行指导和训练的课,是体育课中乒乓技术教学的巩固、深化与发展。我们要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落脚点,以系统指导、交给方法、培养兴趣、推进训练为主旨,紧紧抓住“四个必须”改进乒乓教学。一是由于校本课程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报名的,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老师必须把准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过程、方法。二是指导方法上必须坚持四个结合: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老师边示范,边把乒乓知识有意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指导与练习相结合,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加强巩固技术,并能熟练地掌握;练习与赏析、讲评相结合,三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动作的质量;一般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在面对大多数同学时对症下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到发展。三是必须充分体现指导、训练的系统性、渐进性。逐步地、依次地、循序地增加练习的密度和难度。并根据体质增强的规律对应用各种体育手段去有计划地增大运动负荷。四是必须有机渗透上周每次课练习的小结反馈,优化本周每次课练习的点拨、导引。
(三)开展多种活动,提高运动技能。
一是兴趣活动。在各班成立普及型兴趣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低、中、高3个提高型校级乒乓兴趣小组,每周开展一次乒乓兴趣活动。二是展示性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竞赛,通过竞赛,推出优胜者在体育活动课上展示,不仅可以让优胜者有成就感,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项运动。三是实践运用型活动,让有兴趣的学生在小型比赛中当裁判,利用和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
(四)建设校园文化,推动情操熏陶
特色学校要具有个性化的文化环境。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通过不同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个体发展中打上烙印。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乒乓文化艺术活动。创设浓郁的环境文化育人氛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修养的。如定期举办乒乓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等等,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可以达到陶冶人锻炼人教育人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外乒乓知识,增长才干。二是请总校的乒乓特长生来我校表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三是下雨天利用体育室内课,让学生观看大型比赛的录像,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总之,在初中阶段就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到了高中,学生学习体育就能“如鱼得水”。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高瞻远瞩,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参考》 2010年33期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10年01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