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策略研究》>>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九)
发布时间:2016-12-08
点击:
来源:
作者:缪菁菁
学习内容的主题
|
独特的教学风格源于文化底蕴
|
来源
|
网络
|
||||
作者(或讲座人)
|
成尚荣
|
学习时间
|
2016.5
|
学习者
|
华红英
|
||
学习摘要:
孙双金有自己鲜明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比如洒脱、灵活、睿智、生动。透过孙双金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我们又可以触摸和体悟到他的教育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教育主张。
一、教育艺术:在教育主张中生成与生长
孙双金的语文课堂,学生之所以“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不能不说是因为他的教学艺术刺激着孩子们的生命,激发着孩子们的创造活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追求自己的教学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指出的是,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出场方式”,它离不开教师的思想和观念,也离不开教师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品格。在“方式”的背后,支撑、引领方式的应是教育理念和价值思想。 孙双金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他推行的是情智教育。这一教学主张不是臆想的,也不是生拼应凑的。情智语文的形成与提出,有其基础和背景。一是孙双金对自己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的积累、提炼和概括。实践经验的积淀让他有了思考的资源。二是让自己处于学习的心态。学习让他有了文化的积淀和丰厚的知识背景,教育主张总会在文化中透出新意。三是向自己不断地提问。他常常向自己提问:“好课是什么?”“好课是登山吗?”“好课是精神的天堂吗?”……追问让他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度的理解和独特的视角。总之,教育艺术,尤其是教学主张,是通向教育专家和教育家的起跳板。
二、情智:语文教学内在生成和支撑的力量
形成教育主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对话、深入阐释的过程。教育主张要站得住,首先要说得清。情与智,是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命题,是教育,是语文教学所寻求的两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不是一般性力量,而是生长性、支撑性、引领性的力量。
1.情感
情感在人的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人格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其一,情感是人格特质之一。当下由于“应试教育”的侵袭,情感在教育中丧失了应有的位置,被挤压,被轻慢,逐步被边缘化,代之以科学的符号以及分数,这导致学生精神的贫乏化、人格的不健全,学生作为人的真正意义在流失。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正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健康的人。其二,情感是人发展的动力机制。情感像是一部发动机,给人的发展以动力。它推动着学生向健康、崇高和伟大前行,进而精神饱满地去奋斗和创造。其三,情感是表达人的精神发育状况的外部特征。让学生快乐活泼、朝气蓬勃,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积极的态度。通过学生的情绪、情感,我们可以触摸到他的整体精神面貌,进而通过教育去赋予他们精神价值。所以,快乐的情绪、幸福的表情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其四,情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包含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情感绝不只是热情和激情,绝不是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情感教育说到底,是让学生向着真、善、美迈开行进的步伐。
2.智慧
智慧实质上是人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品质的集中体现,教育的智慧主旨在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品质。智慧概念的未完成性,给我们理解智慧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其一,智慧高于知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它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其二,智慧附属于能力。能力是智慧的结果和表现。生长学生的智慧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其三,智慧关涉到道德。道德是智慧的方向,生长智慧必须培育人的道德。智慧关涉到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由此,智慧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创造生活的心智。
3.情与智的融合、共生
孙双金的情智教育主张,既可贵,又有远见,不仅是因为他提出了加强情感教育和智慧教育这两个重要命题,更重要的是他把情与智结合在一起,让其相互融合、补充、促进,在情智的共生中促进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孙双金认为,情感为智慧的生长提供动力支持,并且把握着智慧的方向;智慧则为情感寻找到深刻的内涵,并且提供着价值判断和选择;情感与智慧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推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关乎着学生的精神价值的提升;情与智的共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力量,支撑着、鼓励着学生创造性发展。孙双金见解的深刻和独到,使我们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
|||||||
学习心得:
教师的文化底蕴很重要。为此,作为一个政治老师,平时要多读书,多研究,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素养。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