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策略研究》>>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十二)
发布时间:2016-12-08
点击:
来源:
作者:缪菁菁
学习内容的主题
|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引领学生成长
|
来源
|
网络
|
||||
作者(或讲座人)
|
缪菁菁
|
学习时间
|
11.12
|
学习者
|
华红英
|
||
学习摘要:
如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学习思想品德,使我们所提倡的一些社会规范、道德品质、心理素养能够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是每一位政治老师都必须思考和努力去践行的问题。
一、从生活中发现,让教学从生活中来
第一,关注学生生活,收集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又能提起学生兴趣的生活案例,随时准备应用到教学中。教材仅仅是我们教学的载体,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决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可以适当根据需要对教学的顺序进行改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学生所生活的校园、村庄、社区、社会角落,每天都在上演着精彩的生活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素材,如能结合教学内容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中来,作为案例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对学生而言会更有亲和力、震撼力,也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的“生活化”需要我们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注意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案例,记录下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时准备应用。
第二,根据教学安排的需要,课前引导学生开展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活动,为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准备。预习是教学准备的重要一环,新课程的预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前的要求学生看书、理解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和做一些前置性的练习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方案,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例如开展调查、收集资料、采访、评选等活动。如讲授《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之前,可以安排学生上网搜寻有关的案例,搜寻有关的法律规定,在课堂上说出来,并进行讨论。学生的兴趣就会很高,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效果也比单纯的讲授课本内容要好得多。讲授《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可以指导学生课前采访身边几个学习上或者事业上成功人,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挫折和如何应对挫折的,写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说出来。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提升生活品位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一节课下来,效果如何,衡量的标准并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讲得有多精彩,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让教学回归生活,要求老师的着力点不是把书本上的、自已头脑中已有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效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这些体验和困惑,思考如何解决,如何去进一步完善生活、提升生活品位。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求老师灵活地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生活身边的案例搬进课堂,通过学生的讲述、表演、讨论、辩论等活动的开展,模拟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起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意识,唤醒学生的觉悟和上进心,使道德规范真正在学生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例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模拟进行“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自尊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礼貌的魅力、礼仪的风采也真正在学生心中得到了内化。
又如在《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发发牢骚,说出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冲突,说出自己对父母的一些不满。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占了学生生活的相当部分,学生都很乐意把这些不满发泄出来,让老师倾听。老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表演这些冲突,活跃课堂。接着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些冲突,而以前不会有?”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挖掘,一些小组从父母的角度讨论,一些小组从自己本身的角度讨论,再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书本上提到的原因分析的理论就这样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化探究中水到渠成的得出来了。下来老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与父母之间冲突发展下去的结果,并对种种结果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就会了解到逆反心理对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如何去解决冲突呢?”,老师可以选取学生中说出来的一种典型的冲突,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大家出谋划策,并让学生模拟表演父母子女之间沟通的各种情况,把这些情况列出来一种种进行分析,哪些是对双方都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到感悟,明白沟通的重要性和沟通的一些方法。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还可以把课堂搬到课室外面的生活大环境中去,如图书馆、计算机室、生物园,甚至社区、家庭等,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思索生活。例如在《网络交往新空间》中,可以把学生带到计算机室,让学生真正体验网络带来的生活变化,体验网络交往的利与弊,探究如何正确的进行网络交往,利用好网络。又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中,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一些充满竞争性又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戏,模拟种种良好的竞争和不良竞争的做法,这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竞争与合作的意义所在。
三、让教学延伸至生活,引领生活
生活离不开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离不开生活,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为生活服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养,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去提升自己的生活。教学延伸生活就是要求老师课后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践行自己在课堂上所接受的东西。例如在学完《学习新天地》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学完《做情绪的主人》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追踪记录自己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情绪变化,并记录自己调控情绪的情况,然后把记录拿出来与同学、老师讨论自己哪些做得好的,哪些做得不好的,可以怎样改进等;学完《走向自立人生》后,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自立的事情,当记录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学生就有了成功感,也就有了自立的信心……这些“生活化”的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放进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乐趣,也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收获,更进一步提起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倡导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应该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挖掘学生生活资源,优化学生生活资源,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怀抱,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升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
|||||||
学习心得:
思想品德课堂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在课堂上往往要用到大量生活中的材料,尤其是初中生的课堂上更要运用和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学习,再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这对学生回答问题也有一定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自己寻找答案比老师强加灌输效果要好的多。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