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策略研究》>>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理论学习摘录及心得(十六)
发布时间:2016-12-08
点击:
来源:
作者:缪菁菁
学习内容的主题
|
精心设疑,“生成”高效课堂
|
来源
|
网络
|
||||
作者(或讲座人)
|
|
学习时间
|
2014.10.21
|
学习者
|
缪菁菁
|
||
学习摘要:
新课程要求的所谓“高效的课堂”,即要在课堂里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最终有效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知识与技能”维度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从而完成学生该年龄阶段生命成长的终极目的。思品课堂要“生成”这样高效的课堂,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捕捉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通过运用一定的设疑技巧和方法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而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活泼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高效课堂”中的教学资源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设疑策略:
一、找准学生认知起点设疑是生成高效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下,一些教师的讲授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教学信息。这不仅导致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可见,找准学生认知起点是生成高效课堂的前提。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理念认为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儿童学习新知识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上的,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新知识的增长点。可见,如果学生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能发生,知识也不可能达到更新;当提出的问题需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能发生,新知识更是无法掌握。为此,设疑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还要了解和把握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及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疑是生成高效课堂的保障
我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发问,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但对学生来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也没有思维过程,无法培养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设疑必须遵循该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生成高效课堂的保证。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思维者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过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组织者和积极参加者,是学生学习思维活动的重要引领者,其职责和功能决定了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景,提供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层次的设疑,教会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把握思品课的思维逻辑和规律。
|
|||||||
学习心得:
如何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生成更为高效的课堂,仍然是思品教师不断深入探索的永恒话题。通过学习指导找准学生认知起点设疑是生成高效课堂的前提;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疑是生成高效课堂的保障;升华学生认知情感设疑是高效课堂的归宿。思品教师应该通过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为设疑前提,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故事和案例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提供保障,最终通过升华学生的价值观念的设疑找到情感归宿,这无疑是高效课堂的追求。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思品教师给予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不仅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赋予了学科知识以生命活力,还实现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与价值观塑造的恰到好处的契合。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