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策略研究》>>反思提炼>>文章内容
教学回归本真,生活引领成长
发布时间:2016-12-08
点击:
来源:
作者:缪菁菁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主渠道,但教学不能比较理想地回归本真,是引领不了学生精神意义成长的。回归本真的思想品德教学当需思考其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的问题,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初探的内容,对人们的思品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回归本真 生活引领 促进成长
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人们都以为只要能够利用我们的教材,让学生在思想品德之知识内容上获取一定的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一定要求和规范,即已经就是比较完全地达成着教育教学的目标。其实,并不竟然,思想品德教学需要联系学生生活,需要在联系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如何能够达成这样的目的?窃以为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回归本真,把学生所能涉猎到的生活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来。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需前置性学习的瞄准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在思考着比较理想的课堂模式的构建。虽然人们都以为学科课程教学的主阵地就在课堂,但人们业已开始意识到课程教学必须向着课堂的两头进行着比较理想的延伸。诸多形式的导学案以比较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让学生进行着比较主动积极而又生动活泼的前置性学习。思想品德教学也如同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每教学一课内容,都要让学生去做些比较充分的前置性准备,以求课堂的快速和有效甚至高效。思想品德的前置性学习,需要学生去做些怎样的前置性准备?窃以为当让学生能够比较真实意义上走出教室,把视野投放到校外的天空和窗外的世界。应当说,学生视野所涉猎到的社会生活是丰富的,而且多是原生态型的。这些生活能够促进学生精神意义成长的比较多维,但也有不少生活资源不少那么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譬如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所涉猎到的社会生活有些就具有一定的争议,对于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如果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在课堂引领学生去做一定的改造、加工。这就能够促使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变成有意义的话题,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譬如,在我们的学生周围存有诸多的弱势群体,可以说就有学生的家庭其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的范畴。当我们要求学生能够肩负起相关的社会责任时,一些学生是不以为然的,更有甚者对弱势群体存有不正确的看法,在他们的心理就是那样的对此可以完全意义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学生去学习这样的内容,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去对弱势群体做比较深刻意义上的调查,以此掌握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进而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同情心。
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需课堂性探究的紧扣生活
构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当说是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思考和实践的主要内容。这必须赖于我们教师本身知识观念的改变,如果我们教师总是这样认为,思想品德的相关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对每个学生都一样,那么课堂教学则会毫无生气。所以,作为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作为我们教师必须秉承这样的理念:思想品德知识也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应当就是我们学生课堂努力的结果。学生课堂努力形成结果仅凭教材资源是很难能够完全凑效的,需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世界比较密切地结合起来。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曾这样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应由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如果真实意义上实现着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那就比较理想地实现着思想品德教学与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声息相通。如在平时的课堂里,坚持从学生的视角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能够从周围活生生的人物中,看到相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现实意义,以及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譬如,当今社会处于高度和平阶段,学生多以为只要有柔情之美即可,雄壮之美应当远离我们学生。事实果真如此?当学生有着如此之想法时,我们就应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素材,如今年发生于江苏阜宁的龙卷风,发生于江南和华南等地的洪涝灾害等,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话题进行讨论,学生便比较有意义地感到,虽然我们远离着战争,但自然灾害这个无情的杀手还会吞噬着人的生命,可以直接致使人类瞬间的家破人亡。就在这灾难突然降临时,没有了雄壮美的支撑,那肯定会有更多的人们不是家破人亡,就是妻离子散。这就将书本外发生的鲜活生活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建构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三、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需延伸性体验的联系生活
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应当去努力促进学生个人道德的社会化,要引导学生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这道德生活既当有学生自身的个人性,又当有与社会的和谐性。这种学生所体验的道德人生和道德生活才是完美和崇高的,也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学所必须积极追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需延伸性体验的联系生活。学科课程教学需要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性的体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也不例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向何处去做拓展延伸性的体验?窃以为当让学生首先向着自己的周边去拓展。譬如,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是什么?大家都有这样的以为:就是让每个学生能够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这样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但我们的初中学生也可以说是生活于比较特殊的时期,不少学生的家长在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发生矛盾时,往往多缺失于社会责任感。怎样让学生从现在就开始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我们必须让学生能够拓展延伸到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中进行体验。如对环境的保护是个社会性的热点问题,环境污染是个社会的公害。但人们却总因为自己自己的蝇头小利而不顾大环境的建设,一些学生的家庭也自然就是不顾自然美好环境建设的一份子。对此,我们需让学生去涉猎整个社会的大家,涉猎整个自然的大环境进行体验,让学生去联系自家的生活去思考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那学生所得到的感触就显得极其意义上的深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祁智 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3】朱永新 享受与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