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给学生的“学习热情”添一把火
发布时间:2014-09-18   点击:   来源:   作者:商骏涛

 

给学生的“学习热情”添一把火
——读《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有感
吴伟星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罗恩 克拉克著,李文英等译。这本书是本学期暑假,我校教师阅读书籍之一。作者罗恩 克拉克,年仅28岁,就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的殊荣。读了这本书,我感到,孩子要获得成功,学习热情最重要。而学习热情,需要我们教师添一把火。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做一个教师,我们要“心中有人”,我们教的是学生,“不是黑板”;要“心中有爱”,“对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痛惜他们”;要“心中有情”,用自己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自己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印象最深的章节,是第一部分第十二节,《孩子能在你身上看到学习的热情吗?》。这一节有好几句发人深省的格言,如,“让学生爱上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要把你希望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的那种学习热情和激情,亲自展示出来”,“成人还应该让孩子们看到你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而且你仍然对知识有着无限的渴求”,“我们必须以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探索人生,以身作则地让孩子们明白终身学习意味着什么。如果他们在小时候就能学习到这种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将会伴随他们一生。”在这一节中,我们还看到了作者所描述的一位处处以身作则的老师——唐赛尔先生。其中有一段描述,让我印象深刻:
“由于我们在克拉克学校所享有的旅行机会,我在和唐赛尔先生一起去六大洲旅行时都看到过他眼神中的兴奋和好奇,这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快乐让我们每个人的旅途都增色不少。于是当我们得到南极旅行的名额,可以选派一名教师去了解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时,我们都知道唐赛尔先生受之无愧。我至今记得他旅行回来那天的情景。雷鸣般的欢呼声传来时,我们都在学校里。我下楼去见唐赛尔先生,看到他正站在大厅中央,身上仍然穿着他到达南极点时的装备。整个旅程他都没有剪头发和刮胡子,看上去就像个野人。我跑过去和大家一起庆祝他的归来,当我拥抱时,他说:‘美极了,克拉克先生。那么那么……美’,并止不住热泪盈眶。”
这段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对活动、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可爱的唐赛尔先生。他对旅行、考察活动充满热情。“整个旅程他都没有剪头发和刮胡子,看上去就像个野人”,表明他在整个活动中,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设想,带队老师对活动这样兴致勃勃,他的学生也一定会深受感染,对考察活动充满热情。唐赛尔先生在活动中自身投入的热情,为学生的“学习热情”添了一把火。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这里我举作文教学为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很重要。只有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热情,才会在写作时左右逢源。而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自己也要有写作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的写作热情“添一把火”。
以下案例来源于我的一次作文教学实践。
案例描述:
在“抒写真情”作文专题备课时,我情不能自已。我想到了我的少年生活,想到了我的外婆的勤劳、俭朴的一生,想到我的外婆生前对我点点滴滴的爱。记忆的闸门由此打开,我连夜以朴实的文笔,写完了下水作《此情谁诉》。
第二天作文课上,我以深情地语言,朗读了我的下水作。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被文中草根化的生活所吸引,被文中外婆对外甥的至爱亲情所感染,被文中饱含真情的细节描写所感动。听完下水作后,几位同学纷纷要求发言,对我的下水作进行点评。
1:《此情谁诉》一文写的是作者由外婆去世而回忆往事,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悲痛之情和对外婆的缅怀之情。文章朴实,能从生活中寻找细节,处处流露出外婆对“我”的关爱。外婆是一位勤劳、坚强的人。外婆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是外婆让“我”奋起,让我进取。文章最后抒情可谓淋漓尽致,将感情推向高潮。我们写作,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2: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质朴的语言却透露出作者对外婆沉甸甸的爱。作者以倒叙的手法展开,先写到外婆的去世,“我”“心如刀绞”,“泪如泉涌”,接着,作者打开记忆的闸门,叙写了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以此表现外婆对我的至爱亲情。
3:本文是大的特点就是以情感人。记叙、捞写与抒情等表达方式,水乳交融。本文启示我们,抽象的感情生活化、细节化、情境化,就有了感染人的力量。但如果作者在写作内容上对外婆的描写更细腻些,对有些写作材料进行更精心地剪辑,将会使外婆的形象更丰富。
4:文章以记叙为主,中间穿插抒情、议论。贴近生活,语言亲切自然。但篇幅过长,中间的事例过于具体化。在详略处理上还要作进一步思考、修改。
5:文章最后的抒情、议论,深化了主题。外婆收黄豆、外婆在我生病时对我的照顾、外婆与邻居闲聊等生活细节,写出了外婆的勤劳、富有爱心、古道热肠。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善于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为写作积累“源头活水”。
……
我很感动,动情地说:“我还要作进一步修改。谢谢各位同学。”
我接着打开了话题:“同学们,作文,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固然重要。但作文,归根结底,仍是要‘说真话,抒真情’。巴金的《怀念肖姗》,真可谓字字血,句句泪,全篇都是真情的流露。巴金在最后,写道:‘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对肖姗的刻骨铭心的怀念,让我们感同身受。”同学们都频频点头,沉思。
我又举了一例:“又如,前阶段,我们学习了一篇课外文章——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季先生的母亲在世时历经千辛万苦,季先生对母亲的怀念也是肝肠寸断,这种至真至纯的感情,怎会不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接着,我就自然引出“抒写真情”这一作文专题:“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抒写真情,作文便有了感染力。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抒写真情’作文训练,围绕着这一专题,畅所欲言,自由表达。题目不妨和老师一样——《此情谁诉》,我们进行同题作文。当然,如果题目不一样,也可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同学们开始冥思苦想,时而咬笔,时而凝神……过了片刻,他们打开了思路,开始奋笔疾书。到第二课作文课结束时,一些同学还没写完。我就让他们课后写。
后来,我批阅作文时,我发现秦蕾同学的作文本上,许多地方潮湿了,导致不少字字迹模糊。一位同学告诉我:“她想到爷爷,边写边流眼泪。”我十分感动。情到深处自感人,能感动自己,也定能感动别人。
这次“抒写真情”作文训练,90%以上的同学都有话可写,洋洋洒洒,以情感人。课后与同学交流,许多同学向我反映:“老师的下水作让我们感动。平凡的生活,我们也能像老师一样,找到感动。”
以下是同学们优秀习作片断:
  片断一:也许我们会分开,然后悲伤,然后想念。可是,当想起大家在一起的朝朝暮暮,心总是温暖的。忘不了大家在操场上信马由缰的奔跑,忘不了大家在课堂上互不服气的争论,忘不了同学之间有难必帮的友谊,忘不了那一声声鼓励,一句句问候……
   片断二: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已经从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母亲,是您的呵护、关爱培育了我。如今,即使当岁月的风沙夺去了您那美丽的容颜,你毫不在乎,在乎的只有我的成长;如今,即使时间的奔逝消磨了您那活力万丈的心,你毫不在乎,在乎的只有我的快乐……四季在不停地更替,风依然吹拂,花依然绽放,杨柳依然翠绿,不变的是您对我的爱!
   片断三:期末考试结束了,妈妈开着摩托车来接我回家。寒风凛冽,刺入肌骨。周围的景色如一幅幅图画在我眼前呼啸而过,驶过田野时,我打了几个寒战。田里一片荒凉,泥土也被冻干了。一大片一大片枯黄的根硬硬地插在土里……
我正看得入神,妈妈停下了车,脱下了夹袄,硬是往我身上披:“沁沁,风很大,冷,快披上妈的大衣。” 我想拒绝,但妈妈的口吻不容置疑。车继续向前开,我分明看到,寒风中的妈妈,也在瑟瑟发抖。我的泪模糊了。
   啊,那寒风里的那件温暖的夹袄!
    ……
反思与评价:
由此,我感到,教师写下水作,易于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易于激发学习的写作热情。教师的下水作,能“以情激情”,成为学生写作情感的触媒。生活是鲜艳亮丽的,每个人的经历也是五彩缤纷的。但人类的生活总有相通之处。以“抒写真情”为例,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等,往往是师生共同表达的主题。一位学生说:“老师写亲情,感动了我。亲情在我身边,我也要写我的感动。我的人生里,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悟爱的心灵。”在老师下水作的启发下,学生也用自己的笔,描写自己的生活,抒写自己的体验,抒发自己的感动。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正如俗话所说,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说,半把式;又说又练,全把式。教师以身作则,带头写,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富有人格魅力,学生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写作文,乐于和教师交流。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这本书,让我再次意识到学生学习热情激发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有学习热情,教师首先要有学习热情;要让学生爱写作文,教师首先要爱写作文;要让学生喜欢朗读课文,教师首先自己要喜欢朗读课文……以身作则,方为良师;激情投入,方为良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为良师。
给学生的“学习热情”添一把火,我们会有更多的惊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