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初中语文教学中片断模写的行动研究》>>反思提炼>>文章内容
关于打开语文思维之门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10-20
点击:
来源:
作者:商骏涛
关于打开语文思维之门的几点思考
——读《花开的声音》第一辑有感
吴赛花
每每谈到初三语文课堂,语文老师大致都会这样吐槽:现在的语文课我就是唱独角戏,学生都成了记笔记的机器。其实这反映的就是初三的语文课堂缺乏思维火花。面对初三压力大、进度快的现实,如何保持语文课堂师生思维的活跃互动,我也一直很困惑,直到看了杨九俊老师的《花开的声音》,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杨老师在书中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状况都罗列了出来,随之给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全体学生都在思考吗?不同群体学生的差异能够得到照顾吗?一些特殊学生会得到特别的关照吗?确实,新时代的学生个性都很鲜明,老一套的教学又怎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思维的火花又怎能产生呢?杨老师给我们作了正确的指导,即关注思维内容,关注思维质量。
结合语文课程的实际,我也静下心来思索,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呢?一、创设情境,促发认知矛盾,使学生乐于思维,传统的教学实行的是一种单向的“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静静地听讲,强调整齐划一。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懒于思维和不会思考的习惯,缺乏主动的学习精神和实际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作品的解读不同,就会产不同的认知矛盾。这是个人思维活动的不同反映。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这种认知矛盾很多时候被过滤掉了。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矛盾,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解读文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读读、议议、讲讲促发思维矛盾,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研究和发现,使他们真正体味到发现的愉悦。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千古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们教师可设疑:为什么“衣正单”,却“愿天寒”?又如《多收了三五斗》,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旧社会农民因为“三座大山”丰收成灾,那么现在呢,很多农民也丰收成灾,大片的白菜烂在地里,这又是因为什么?并且用课件给他们看相关的报道,图片。这样就会调动学生驾驭知识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久而久之,我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肯定会提高,思维能力也就能相应提高了。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积极思维的起点,是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只有经常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思维才会活跃,才有创新。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不断质疑释疑,才有顿悟,才会长进。牛顿有疑,发现了万有引力;哥白尼质疑,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但由于思维的差异性,并非人人都会产生问题意识,尤其是思维的惰性,使许多学生往往喜欢向别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拢,或是等待教师的“奉送”。因而,我们应时时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疑问,发表意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维的习惯。为此,我在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尝试让学生学会“针对设疑,分类归纳”的自行设疑读书法,即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分为几类归纳解释。说明文从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等角度;议论文从议论三要素、结构、语言特点,记叙文从六要素、中心等方面找疑点、难点给自己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求同存异,发现问题。这样不仅会促进思维活动,而且能提高自学能力。例如:(1)对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地方提出问题,如朱自清《背影》中四次写“背影”有何作用?(2)对耐人寻味的比喻句发问,问其深刻含义,如朱自清《春》结尾三个比喻句的深刻含义。(3)对具有表现力的字词发问,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喝酒时“排出九文大钱”中“排”的深刻含义。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去质疑,动脑释疑,才能使其逐步求得知识,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创新素质。
三、多角度训练,锻炼思维品质,使学生善于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 1、多视角、多角度思考,激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多端性和灵活性,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如:一棵松,可以从它的属性、形状、生长环境等方面去思维,还可以用拟人、引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格从傲雪、耐寒、坚韧、顽强等角度进行思维,更可运用寓言、小说、诗歌等进行多角度、多视角、多结构思维。文无定法,一题多作的作文训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逐步养成善于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习惯。2、变换一个角度思考,激发求异思维。 思维的求异性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由的事实、原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 能够换一个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案,从而有效地去解决问题。如关于《孔乙己》一文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中学语文课本教学重点说明》指出《孔乙己》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酷和暴虐”。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创见了。其实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告诉他们“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凤毛麟角,没爬上去的是大多数。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小说所获得的启示,这是其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这样才能让世界充满爱。这样理解才有现实意义。在平时教学或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时时抓住思维的“顿悟”,或从已被认为“没有意义”的老问题中发掘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或从已成定论的观点中打破定势。
总之,激活思维是语文的基本规律,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义之一。 “凡事思其所以然,天下第一学问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