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兴脚踏糕——探寻非遗文化传承的奥秘
在常州东大门,有一方历史悠久、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土地——郑陆镇。这里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焦溪蜜梨、炮仗羊肉、黄天荡清水蟹……让人垂涎;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寺墩遗址让人惊叹;这里更蕴藏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何金兴脚踏糕。今天郑陆实验学校的小记者们就一起走进何金兴脚踏糕,去探寻非遗传承的奥秘。
脚踏糕也叫年糕,是江南吴地老百姓过春节的传统年货之一,因为制作时需要用双脚踩踏,故得此名。“糕”谐音“高”,过年吃糕被赋予“年年高”、“一年高一年”等吉祥之意。何金兴脚踏糕其实就是一个小作坊,但是,这个小小的作坊每天要卖出3000多斤的脚踏糕,其一自然是因为制作脚踏糕的技艺过硬:何金兴脚踏糕一直沿袭着祖传的做法,淘米、磨粉、铺粉、撒粉、蒸糕、踩糕、切糕八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大有讲究,所以才能制作出又软又糯,嚼劲十足远近闻名的脚踏糕。其二就是因为他们有常州食药监部门颁发的首批三张之一的“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在探访中,小记者们亲身体验踩糕、装袋、卷袋的过程。看着自己踩出的脚踏糕白白糯糯,鼻尖闻到丝丝缕缕的糯米香味,小记者们吸着鼻子一副馋样,“好香啊!好香啊!”旁边的工人阿姨看着直乐,立马切下一块块软糯香甜的脚踏糕递过去,“来,尝尝看!”“谢谢阿姨!”“谢谢阿姨!”看着几个小家伙捧着脚踏糕,一边吹,一边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烫得直跳脚,边上的工人和顾客们哈哈大笑!
采访脚踏糕的新一代传承人——何金兴的女儿何燕萍时,她刚从礼嘉送货回来,风尘仆仆,满脸的疲惫,眼里却是掩不住的骄傲和自豪。当小记者问到:您当时是怎么会想到去申请非遗的呢?何燕萍说,这是一个机缘巧合,我只是希望父亲的手艺能得到延续,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制糕技术能继续传承下去。
民以食为天,何金兴脚踏糕不仅是传统美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古老生产技艺的同时,坚守品牌和质量,更体现了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些舌尖上的美味,不仅饱含着当地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更多时候,更是游子眷恋的一抹乡愁。
(供稿:郑陆实验学校 撰稿:须敏霞 摄影:张协兴 审核;沈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