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
课题研究课
十一 台阶
李森祥
第一课时
执教:吴伟星
开课范围:武进区区级
学习目标:
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并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理解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中国农民创业的艰难困苦及其根源。
研究课题:《学科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观赏这幅画,用简要的语言描述画的内容。
教师点拨:这幅画题为《父亲》,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作者罗中立。该画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让我们为之而震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他们虽然平凡,但是我们却恰恰被他们的那份平凡中的不平凡感动着,思考着。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个理想,坚韧、执着,苦苦奋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浙江作家李森祥的文章《台阶》,来感受一位平凡父亲身上的那种不平凡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
1、用自己的话说说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1)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是很微不足道的,但他做得很认真。(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2)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想办法,定计划)
(3)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神色、态度不自然)
(4)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抑制自己)
(5)偶尔出来,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2、走近作者
课件显示: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有高台阶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有哪些表现?
(教师预计:
第1题,学生可能不易答全。可分两个方面考虑:客观上,地势低要造台阶;主观上,“我”家台阶只有三级,而当地有个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所以,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就是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受人尊敬。
第2题,学生能找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可能会不善于归纳,教师要适当点拨,并板书:终年辛劳,积攒大半辈子。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第3题,学生容易答出“人老了”、“身体垮了”,但易忽视“处处感到不对劲”、“十分不自在”这一结果。)
(2)简要复述课文
复述要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但他又感到有些不自在。父亲为了新台阶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台阶砌成了,人却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条线索,作者主要写了哪四方面的内容。
为建台阶,日夜操劳
建好台阶,走向衰老
3、你觉得以《台阶》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如果以《新屋》或《追求》为题,是否妥当?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4、学生质疑,自主探究。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加油站
优秀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令人过目不忘。请大家找出课文细节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