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
课题研究课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执教:李飞云
开课范围:武进区区级
一学习目标:
1、 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2、 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品味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二课前学习:通读课文,查阅、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可先请同学们在这以往游览过的风光名胜中,选择一处给你印象最深的,用2-3句话给我们作一个浮光掠影式的介绍。
2、学生欣赏相关诗词。
出示刘国正先生的一首诗:寒烟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这诗为我们再现了著名的苏州园林的动人风貌。一起来了解一下苏州园林。
3、出示“苏州园林概况”,让一学生读一遍。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让我们感谢那些古代的文人官僚,他们在为自己营造宁静家园的同时,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肯定是去不成苏州园林了。不过没关系,祖籍苏州,对苏园相当熟悉的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经典说明文《苏州园林》。
二、出示并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一起来看看我们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遍!
三、课文学习:
过渡:明确了学习目标,我们就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用文字为我们营造的“苏州园林”,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去揭开苏园美丽的面纱,领略它无穷的魅力。
(一)整体感知:
1、在同学们阅读感知这篇文章这前,先来看看阅读要求:
速读课文,阅读要求如下: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2、思考: (1)苏州园林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
2、学生阅读、圈画批注。
3、先请学生回答两道思考题,师生点评。
4、明确,归纳:
(1)苏州园林给“我”留下的总的印象是: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启发我们:鉴赏中国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2)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追问:为了达到使苏州园林处处如画的目的,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在操作过程中主要在哪几方面作了努力?
6、集体朗读体现“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和四个“讲究”的语句。
(二)再读课文,加深理解,理清思路:
1、过渡:不难看出,作者是开门见山,在课文的前2小节中,简要概括了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以及苏园的总体特征,并围绕这一特征,用四个“讲究”进行了阐释,但对我们这种园林建筑的外行来说,这种阐述也不过是“雾里看花”。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在下文有没有围绕这四个“讲究”作进一步的说明,如果有,又是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体现出来的?
2、学生阅读,思考,圈划。
3、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4、重点来学习第四到第六自然段, 思考: 这几个自然段的之间的顺序能否任意调换?
5、和周围同学展开讨论、交流。
6、检查学生自学、交流的情况:
让学生就这几个段落之间的顺序能否任意调换的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
7、明确:这几个自然段,由主体建筑的布局到假山池沼的配合,到花木的点缀,再到景致的层次,可谓是由主到次,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井然有序的说明了苏州园林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而且这样安排,和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在内容和结构上前后一一对应,形成了先总后分的完美格局。
(三)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七到第九自然段。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苏州园林要求处处完美如画,那么,是否做到四个“讲究”之后就能达到这一目标了呢?课文接下去又给我们阐述了哪些内容?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速读下文,找出各段中可以概括该段大意的语句,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2、学生阅读思考,圈点批注。
3、学生回答,师生评析:
(1)还注意了园林中“各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等。
(2)这一部分介绍了苏州园林在诸如角落、门窗、色彩等细小之处别具匠心的设计,对三到六自然段作出了有机补充,从而更全面的突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四)结合全文结构图,做课堂总结。
根据这个结构图,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全文的写作思路。苏园是苏州100多处园林的总称,作者高屋建瓴,抓住“……”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部,对苏州园林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突出其处处如画,美不胜收。
学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感慨:叶圣陶先生是把园林建筑艺术的精髓巧妙运用到了文章的谋篇布局之中啊!这也是值得我们不断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五)再读课文,质疑解难:
1、过渡:掌握了文章结构,我们再一起看看我们在读第一遍课文时划出的不理解的语句,尤其是主体部分对苏州园林特征的具体阐述过程中,仍旧存在的疑难问题,一起来交流磋商。
2、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商讨,并结合相关图片(书上彩图)灵活应对。
(六)语言的品味与探究:
1、 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
(1) 复习说明方法;
(2) 速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交换意见,在文中标出所用说明方法的例句,踊跃回答。
(3) 交流回答:作比较(见第五段);打比方(见第五段);举例子(见第二段);摹状貌(见第五段)。
2、 请大家感悟本文耐人寻味的准确性语言。
速读课文,同桌或前后桌交换意见,在文中标出并感悟文中所用的含有精妙词语的例句。
(1) 在教师引导下品味探究该说明文的耐人寻味的准确性语言。
(2)A、动词的运用。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表现了讲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B、副词的运用。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就用的很有分寸,几不夸大,也不缩小。再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其中的“一切”、“决不”、“一律”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C、描写性词语的运用。全文只用了有限的几个描写性的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他词语替换。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 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图画。
3、 引导:本文除了说明方法运用恰当,还适当地穿插使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学生寻找,简要分析;老师随机评价)
小结:描写句使文章生动活泼;议论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反馈与迁移
出示“反馈与迁移”的习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