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物理实验年鉴(1583-1983)
时间 |
实验者 |
实验者(英文名) |
国家 |
生卒时间 |
实验内容 |
1583 |
伽利略 |
Galileo Galilei |
意 |
1564-1642 |
作单摆实验,发现单摆周期和振幅无关,创用单摆周期作为时间量度的单位。 |
1593 |
伽利略 |
Galileo Galilei |
意 |
1564-1642 |
发明空气温度计 |
1600 |
吉尔伯特 |
William Gilbert |
英 |
1540-1603 |
作铁磁体来说明地球的磁现象,认识到磁极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成对出现。 |
1620 |
斯涅尔 |
W.Snell |
荷 |
1591-1626 |
从实验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
1636 |
默森 |
M.Mersenne |
法 |
1588-1648 |
首次测量振动频率和空气传声速度,发现振弦的倍频音。 |
1638 |
伽利略 |
Galileo Galilei |
意 |
1564-1642 |
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一书出版,书中详细描述了斜面实验。伽利略的动力学研究,与1609-1618年期间开普勒(J.Kepler,德,1571-1630)根据天文观测总结所得开普勒三定律,同为牛顿力学的基础。 |
1643 |
托里拆利 |
E.Torricelli |
意 |
1608-1647 |
作大气压实验,发明水银气压计。 |
1646 |
帕斯卡 |
B.Pascal |
法 |
1623-1662 |
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
1650 |
格里凯 |
Otto Von Guericke |
德 |
1602-1686 |
发圾抽气泵,用以获得真空,从而证实了空气的存在。 |
1656 |
惠更斯 |
C.Huygens |
荷 |
1629-1695 |
发明摆钟。 |
1660 |
格里马第 |
F.M.Grimaldi |
意 |
1618-1663 |
发出光的衍射现象。用光束照射杆、小孔、栅等引起影放宽并呈现彩色带的现象,取名“衍射”。 |
1662 |
波意耳 |
Robert Boyle |
英 |
1627-1691 |
实验发现波意耳气体定律。十四年后,马时奥特(E.Mariotte,法,1620-1684)也独立地发现此定律。 |
1663 |
格里凯 |
Otto Von Guericke |
德 |
1602-1686 |
作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十六匹马拉开组成抽空球器的两个半球,直接证明大气压的巨大压强。 |
1666 |
牛顿 |
Isaac Newton |
英 |
1642-1727 |
用三棱角镜作光的色散实验。 |
1669 |
巴塞林那斯 |
E.Bartholinus |
丹麦 |
1625-1698 |
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拆射现象。 |
1675 |
牛顿 |
Isaac Newton |
英 |
1642-1727 |
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
1676 |
雷默 |
O.Romer |
丹麦 |
1644-1710 |
根据木星的同期性卫星被木星掩食现象的观测,得出光在太空中的传播速度。 |
1705 |
纽可门 |
T.Newcomen |
英 |
1663-1729 |
制成第一个能供实用的蒸汽机。 |
1740 |
布盖 |
P.Bouguer |
法 |
1698-1758 |
用摆测出万有引力常数。 |
1745 |
马森布洛克 |
P.V.Musschenbrock |
荷 |
1692-1761 |
发现了蓄电池的最早形式--莱顿瓶。 |
1752 |
富兰克林 |
Benjamin Franklin |
美 |
1706-1790 |
作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 |
1767 |
普列斯特勒 |
Joseph Priestley |
美 |
1733-1804 |
根据富兰克林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
1768 |
瓦特 |
James Watt |
苏格兰 |
1736-1819 |
对蒸汽机作了重大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出现了近代蒸汽机。 |
1769 |
柯格诺特 |
N.J.Cugnot |
法 |
|
制成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 |
1775 |
伏打 |
C.A.Volta |
意 |
1745-1827 |
发明起电盘。 |
1780 |
加伐尼 |
L.A.Galvani |
意 |
1737-1798 |
发现火花放电能使蛙腿筋肉收缩现象。 |
1784 |
库仑 |
C.A.D.Coulomb |
法 |
1736-1806 |
发明扭秤,次年从实验得静电力平方反比定律。 |
1787 |
查理 |
J.A.C.Charles |
法 |
1746-1823 |
发现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Gay-Lussac,法,1778-1850)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 |
1790 |
皮克泰特 |
M.A.Pictet |
瑞士 |
1752-1825 |
作热辐射实验。 |
1792 |
伏打 |
C.A.Volta |
意 |
1745-1827 |
研究加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金属电热次序表。 |
1798 |
卡文迪许 |
Henry Cavendish |
英 |
1731-1810 |
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
1798 |
伦福德 |
Count Rumford |
美 |
1753-1814 |
即Benjanmin Thompson,发表他的摩擦生热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
1799 |
戴维 |
Humphrey Davy |
英 |
1778-1829 |
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 |
1800 |
伏打 |
C.A.Volta |
意 |
1745-1827 |
发明伏打电堆。 |
1800 |
赫休尔 |
F.w.Herschel |
英 |
1738-1822 |
通过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
1801 |
里特 |
I.W.Ritter |
德 |
1776-1810 |
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外线。 |
1801 |
杨 |
Thomas Young |
英 |
1773-1829 |
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 |
1802 |
沃拉斯顿 |
W.H.Wollaston |
英 |
1766-1828 |
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 |
1802 |
舒拉德尼 |
E.F.F.Chladni |
德 |
1756-1827 |
发现弦、杆的纵振动和扭转振动,测定声在各种气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
1808 |
马吕斯 |
E.L.Malus |
英 |
1775-1812 |
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
1811 |
布儒斯待 |
David Brewster |
英 |
1781-1868 |
由实验发现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
1815 |
夫琅和费 |
I.V.Fraunhofer |
德 |
1787-1826 |
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
1819 |
杜隆 |
P.L.Dulong |
法 |
1785-1838 |
与珀替(A.T.Petit,法,7791-1820)发现克分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卡/度·克分子,称为杜隆·珀替定律。 |
1820 |
奥斯待 |
H.C.Oersted |
丹麦 |
1777-1851 |
发现线圈通电产生磁效应。 |
1820 |
毕奥 |
I.B.Biot |
法 |
1774-1862 |
和萨伐尔(F.Savart,法,179l-1841)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
1820 |
安培 |
A.M.Ampere |
法 |
1775-1836 |
由实验发现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1822年提出安培定律。 |
1820 |
许外格 |
I.S.E.Schweigger |
德 |
|
发明电流计。 |
1821 |
塞贝克 |
T.J.Seebeck |
爱沙尼亚 |
1770-1831 |
发现温差电效应(即塞贝克效应)。 |
1822 |
阿拉戈 |
D.P.J.Arago |
法 |
1786-1853 |
和盖·吕萨克发明电磁铁,即用电流通过绕线的方法使其中铁块磁化。 |
1822 |
夫琅和费 |
I.V.Fraunhofer |
德 |
1787-1826 |
创制光栅,用以研究光的衍射现象。 |
1826 |
欧姆 |
G.S.Ohm |
德 |
1787-1854 |
通过实验建立欧姆定律。 |
1827 |
布朗 |
R.Brown |
英 |
1773-1858 |
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作不断的杂乱无章运动,即布朗运动,这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
1828 |
尼科耳 |
W.Nicol |
英 |
|
发明产生偏振光的尼科耳棱镜。 |
1830 |
诺比利 |
L.Nobili |
意 |
1784-1835 |
利用温差电效应,发明温差电堆。 |
1831 |
法拉第 |
Michael Faraday |
英 |
1791-1867 |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
1832 |
亨利 |
Joseph Henry |
美 |
1797-1878 |
独立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935年发现自感现象,1842年发现电振荡放电现象。 |
1832 |
皮克希 |
H.Pixil |
法 |
1808-1835 |
用永久磁铁创制发电机。 |
1833 |
法拉第 |
Michael Faraday |
英 |
1791-1867 |
提出电解定律。 |
1833 |
韦伯 |
W.Weber |
德 |
1804-1891 |
和高期(J. C.F.Gauss德,1777-1855)发明电报。 |
1834 |
楞次 |
F.E.Lenz |
俄 |
1804-1865 |
建立了楞次定则,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
1834 |
珀耳帖 |
J. C.A.Peltier |
法 |
1785-1845 |
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 |
1840 |
焦耳 |
I.P.Joule |
英 |
1818-1889 |
从电流的热效应发现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及时间成正比,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定律,故称焦耳-楞次定律。其后,焦耳先后于1843、1845、1847、1849、直至1878年,测量热功当量,历经四百多次实验。 |
1842 |
勒诺耳 |
H.V.Regnault |
法 |
1810-1878 |
从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的性质,发现与波意耳定律及盖·吕萨克定律有仪偏离。 |
1843 |
法拉第 |
Michael Faraday |
英 |
1791-1867 |
利用冰桶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 |
1843 |
惠斯通 |
C.Wheatstone |
英 |
1802-1875 |
发明电桥,用以精确测量电阻。 |
1845 |
法拉第 |
Michael Faraday |
英 |
1791-1867 |
发现强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称为法拉第效应。 |
1849 |
斐索 |
A.H.L.Fizeau |
法 |
1819-1896 |
首次在地面上测定光速。 |
1850 |
盖斯勒 |
H.Geissler |
德 |
1814-1879 |
创制稀薄气体放电玻璃管,呈现放电发光。 |
1851 |
傅科 |
Jean Leon Foucault |
法 |
1819-1868 |
作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自转。 |
1852 |
焦耳 |
I.P.Joule |
英 |
1818-1889 |
发现气体通过狭窄管道后突然膨胀引起致冷效应,即所谓焦耳-汤姆逊效应。 |
1856 |
韦伯 |
W.Weber |
德 |
1804-1891 |
韦伯等人从实验证明电量的电磁单位和静电单位之间的比值是光速。 |
1858 |
普吕克尔 |
J.Plucker |
德 |
1801-1868 |
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
1859 |
基尔霍夫 |
G.R.W.Kirchhoff |
德 |
1824-1887 |
开创光谱分析方法,其后通过光谱分析发现铯、铷等新元素,他还发现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辐射定律。 |
1859 |
勒维烈 |
U.J.J.Leverrer |
法 |
1811-1877 |
发现水星近日点绕太阳进动速度和牛顿力学的估计每百年差四十秒。 |
1866 |
孔待 |
A.A.E.Kundt |
德 |
1839-1894 |
作孔特实验,用以测量气体或固体中的声速。 |
1867 |
西门子 |
W.V.Siemens |
德 |
1816-1892 |
发明自馈发电机。 |
1869 |
希托夫 |
J.W.Hittorf |
德 |
1824-1914 |
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偏转。 |
1869 |
安德鲁斯 |
T.Andrews |
英 |
1813-1885 |
研究液化二氧化碳时,发现临界温度现象。 |
1871 |
瓦尔菜 |
C.F。Varley |
英 |
1828-1883 |
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 |
1873 |
施密斯 |
W.Smith |
英 |
|
发现晶体硒在光照射下电阻减小的光导电效应,即内光电效应,随后德国的西门子用此制成光导电管。 |
1875 |
克尔 |
I.Kerr |
英 |
1824-1907 |
发现在强电场的作用下,某些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质会变为各向异性,从而使光产生双折射现象,称为克尔电光效应。 |
1876 |
哥尔德茨坦 |
Eugen Goldstain |
德 |
1850-1930 |
开始大量研究阴极射线的实验,导致极隧射线酌发现。 |
1876 |
爱迪生 |
T.A.Edison |
英 |
1847-1931 |
发明留声机,成为实用录音技术的开端。 |
1877 |
亚当期 |
W.G.Adms |
英 |
|
发现晶体晒和金属接触处在光照射下产生电动势的光生伏打效应,后由美国的弗里兹于1883年用比制成光伏打电池。 |
1879 |
克鲁克斯 |
William Crookes |
英 |
1832-1919 |
开始一系列实验研究阴极射线,为电子发现奠定基础。 |
1879 |
斯忒藩 |
J.stefan |
奥 |
1835-1893 |
发现黑体辐射经验公式。 |
1879 |
霍尔 |
E.H.Hall |
美 |
1855-1938 |
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这就是霍尔效应。 |
1880 |
居里兄弟 |
Pierre Curie |
法 |
1859-1906 |
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
1880 |
爱迪生 |
T.A.Edison |
英 |
1847-1931 |
发明白炽电灯泡。 |
1880 |
林德 |
Carl Linde |
德 |
1842-1934 |
利用焦耳-汤姆森效应,发展了气体液化技术。 |
1881 |
迈克尔逊 |
A.A.Michelson |
美 |
1852-1931 |
首次作以太漂移实验,得零结果。由此产生迈克尔逊干涉仪,其灵敏度极高。 |
1885 |
迈克尔逊 |
A.A.Michelson |
美 |
1852-1931 |
合作改进斐索流水中光速的测量。 |
1887 |
迈克尔逊 |
A.A.Michelson |
美 |
1852-1931 |
再次作以太漂移实验,又得零结果。 |
1887 |
赫兹 |
Heinrich Hertz |
德 |
1857-1894 |
作电磁波实验,证实麦克斯韦(J.C.Maxwell英1831-1879)的电磁场理论。同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
1890 |
厄沃 |
B.R.Eotvos |
匈 |
|
作实验证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 |
1892 |
斯待恩 |
Otto Stern |
德 |
1838-1969 |
用分子束方法证实麦克斯韦的气体分子速度分布律。 |
1893 |
勒纳德 |
Philipp Lenard |
德 |
1862-1947 |
研究阴极射线时,在射线管上装一薄铝窗,使阴极射线从管内穿出进入空气,发现射程约为1厘米,称为勒纳德射线。 |
1895 |
P·居里 |
Pierre Curie |
法 |
1859-1906 |
发观居里点和居里定律。 |
1895 |
伦琴 |
W.K.Rontgen |
德 |
1845-1923 |
发现X射线。 |
1895 |
贝克勒尔 |
H.A.Becquerel |
法 |
1852-1908 |
发现放射性。 |
1896 |
塞曼 |
P.zeeman |
荷 |
1865-1943 |
发现磁场使光谱线分裂,称为寒曼效应。 |
1897 |
J.J.汤姆森 |
Jeseph John Thomson |
英 |
1856-1940 |
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测出的荷质比与塞曼效应所得的数量级相同。其后,J.J.汤姆森进一步从实验确证电子存在的普通性,并直接测量电子电荷。 |
1897 |
卢瑟福 |
Ernest Butherford |
新西兰-英 |
1871-1937 |
揭示铀辐射的复杂组成成份,把“软”的成份称为α射线,“硬”的成份称为β射线。 |
1898 |
居里夫妇 |
Pierre Curie |
法 |
1859-1906 |
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
1899 |
列别捷夫 |
|
俄 |
1866-1911 |
实验证实光压的存在。 |
1899 |
埃尔斯特 |
J.F.J.Elster |
德 |
1854-1920 |
从实验得出放射性衰变规律。 |
1899 |
卢默尔 |
Otto Lummer |
德 |
1860-1925 |
卢默尔等人作空腔辐射实验,精确测得辐射能量分布曲线,为普朗克(Max Planck德1868-1947)提出的量子假说(1900年)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
1900 |
维拉尔德 |
P.U.Villard |
法 |
1860-1934 |
发现γ射线。 |
1900 |
卢瑟福 |
Ernest Butherford |
新西兰-英 |
1871-1937 |
发现第一种放射性气体-钍射气。 |
1901 |
考夫曼 |
W.Kaufmann |
德 |
1871-1947 |
从镭辐射测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从而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实验所得早于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德1879-1955)的狭义相对论的理论结果(1905年)。 |
1902 |
勒纳德 |
Philipp Lenard |
德 |
1862-1947 |
从光电效应实验归纳得出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为爱国斯坦的光量子假设提供了实验基础。 |
1904 |
弗莱明 |
J.A.Fleming |
英 |
1849-1945 |
发明热电子二极真空管,用于整流。 |
1906 |
理查森 |
O.W.Richardson |
英 |
1879-1959 |
发现灼热金属表面的电子发射规律。 |
1906 |
皮卡德 |
G.W.Pickard |
美 |
|
发现硅晶体的整流作用,用以作无线电检波器。 |
1906 |
费森登 |
R.A.Fessenden |
美 |
1866-1932 |
首次实现调制无线电波收发音乐和演讲,无线电由之诞生,1910年开始用于广播。 |
1906 |
德福雷斯特 |
Lee De Forest |
美 |
1873-1961 |
发明热电子三极管,用以检测无线电波,是真空管技术的先驱。 |
1908 |
佩兰 |
I.B.Perrin |
法 |
1870-1942 |
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加德罗常数。 |
1908-1910 |
布雪勒 |
A.H.Bucherer |
德 |
1863-1927 |
布雪勒等人,精确测量出电子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证实了洛仑兹-爱因斯坦的质量计算公式。的质量变比公式。 |
1908 |
盖革 |
Hans Geiger |
德 |
1882-1945 |
发明计数管。卢瑟福等人从α粒子测定电子电荷e值。 |
1906-1917 |
密立根 |
R.A.Millikan |
美 |
1868-1953 |
测出单个电子电荷值,前后历经十一年,实验方法作过三次改革,作了上千次数据。 |
1909 |
盖革 |
Hans Geiger |
德 |
1882-1945 |
在卢瑟福指导下,从实验发现。粒子碰撞金属箔产生大角度散射,导致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这一理论于1913年为盖革和马斯登的实验所证实。 |
1911 |
卡梅林·昂尼斯 |
Kammerlingh Onnes |
荷 |
1853-1926 |
发现低温下金属的超导现象。 |
1911 |
威尔逊 |
C.T.R.Wilson |
英 |
1859-1959 |
发明威尔逊云室,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手段。 |
1911 |
海斯 |
V.F.Hess |
奥 |
1883-1964 |
发现宇宙射线。 |
1912 |
劳厄 |
Max Von Laue |
德 |
1879-1960 |
劳厄提出方案,弗里德里克(W.Friedrich,德),尼平(P.Knipping德)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从而证实了X射线的被动性。 |
1913 |
斯塔克 |
J.Stark |
德 |
1874-1957 |
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现象,即斯塔克效应。 |
1913 |
布喇格父子 |
W.L.Brgg |
英 |
1862-1942 |
研究X射线衍射,用X射线晶体分光仅,测定X射线衍射角,根据布喇格公式:2dsinθ=lnλ算出晶格常数d。 |
1914 |
莫塞莱 |
H.G.J.Moseley |
英 |
1887-1915 |
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Z辐射特征线之间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 |
1914 |
夫兰克 |
I.Franck |
德 |
1882-1964 |
测定汞的激发电位。1915年,玻尔(Niels Bohr丹麦1885-1962)判定他们的测量结果实际上应是第一激发电位,这正是玻尔1913年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的极好证据。 |
1914 |
查德威克 |
J.Chadwick |
英 |
1891-1974 |
发现β能谱。 |
1914 |
西格班 |
K.M.G.Siegbahn |
瑞典 |
1886-1978 |
开始研究X射线光谱学。 |
1915 |
爱因斯坦 |
|
|
|
首次测量回转磁效应。 |
1916 |
德拜 |
P.J.W.Debye |
荷 |
1884-1966 |
提出X射线粉末衍射法。 |
1929 |
阿斯顿 |
F.W.Aston |
英 |
1877-1945 |
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
1919 |
卢瑟福 |
Ernest Butherford |
新西兰-英 |
1871-1937 |
首次实观人工核反应。 |
1919 |
巴克毫森 |
H.G.Barkhausen |
德 |
1881-1956 |
发现磁畴。 |
1922 |
斯待恩与盖拉赫 |
W.Gerlach |
德 |
1889-1979 |
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 |
1923 |
康普顿 |
A.H.Compton |
美 |
1892-1962 |
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这就是康普顿效应。 |
1927 |
戴维森 |
C.J.davisson |
美 |
1881-1958 |
用低通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G.P.汤奶森(G.P.Thomson,英,1802-1975)用高速电子获得电子衍射花样,他们的工作为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法,1892-)的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
1928 |
喇曼 |
C.V.Raman |
印度 |
1880-1970 |
喇曼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喇曼效应。 |
1929 |
伊夫期 |
H.E.Ives |
美 |
|
首次实现彩色电视的试验。 |
1931 |
劳伦斯 |
E.O.Lawrence |
美 |
1901-1958 |
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
1931 |
范德格拉夫 |
R.J.Van De Graaff |
美 |
1901- |
发明静电加速器。 |
1932 |
考克拉夫特 |
J.D.Cockcroft |
英 |
1897-1967 |
发明高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
1932 |
尤里 |
H.C.Urey |
美 |
1893-1981 |
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 |
1932 |
查德威克 |
J.Chadwick |
英 |
1891-1974 |
发现中子。在这之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子,质量大体与质子相等,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卢瑟福的预言。 |
1932 |
安德森 |
C.D.Anderson |
美 |
1905- |
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了狄垃克的预言。 |
1933 |
布拉凯特 |
P.M.S.Blackett |
英 |
1897-1974 |
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
1934 |
切仑柯夫 |
P.A.Cherenkov |
苏 |
1904- |
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的一种现象,称为切仑柯夫辐射。 |
1934 |
F.居里夫妇 |
F.J.Curie |
法 |
1900-1958 |
发现人工放射性。 |
1936 |
安德森 |
C.D.Anderson |
美 |
1905- |
C.D.安德森等人发现μ介子。 |
1938 |
哈思 |
Otto Hahn |
德 |
1879-1968 |
发现铀裂变。 |
1938 |
卡皮查 |
K.L.Kapitza |
苏 |
1894- |
实验证实氦的超流动性。 |
1930 |
拉比 |
I.I.Rabi |
奥-美 |
1898- |
拉比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 |
1940 |
开尔斯待 |
D.W.Kerst |
美 |
1911- |
建成第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
1946 |
珀塞尔 |
E.M.Purcell |
美 |
1912- |
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洛赫(FelixBloch美1905-)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角度实现了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础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
1947 |
库什 |
PolykarpKusch |
德-美 |
1911- |
精确测量电子磁距,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
1947 |
牵兰姆 |
W.E.Lamb |
美 |
1913- |
用微波方法精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狄拉克(P.A.M.Dirac英,1902-)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
1947 |
鲍威尔 |
C.F.Powell |
英 |
1903- |
鲍威尔等用照相乳胶记录法,发现宇宙射线中的两种介子(π,μ)及其转化现象。 |
1947 |
罗彻斯特 |
G.D.Rochester |
英 |
1908- |
罗彻斯特等人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第一种超子----λ粒子,这也是第一次发现所谓奇异粒子。 |
1947 |
卡尔曼 |
H.P.Kallmann |
美籍德国人 |
1890- |
发明探测核辐射的闪烁计数器。 |
1948 |
肖克莱 |
W.Shockley |
美 |
1910- |
发明晶体三级管。 |
1949 |
加柏 |
D.Gabor |
英 |
1900- |
发明全息照相术。 |
1952 |
格拉塞 |
D.A.Glaser |
美 |
1926- |
发明气泡室,比威尔逊云室更为灵敏。 |
1952 |
特勒 |
E.Teller |
美籍匈牙利 |
1908- |
特勒等人发明氢弹,实现轻元素的热核爆炸。 |
1954 |
汤斯 |
C.H.Townes |
美 |
1915- |
汤斯等人制成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器-脉塞。 |
1955 |
张伯伦 |
O.Chamberlain |
美 |
1920- |
张伯伦、希格里等人发现反质子。1957年,希格里等人又发现了反中子。 |
1956 |
吴健雄 |
|
中-美 |
1915-1997 |
吴健雄等人实验验证了李政道(美籍华裔,1926-)、杨振宁(美籍华裔,1922-)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1956年)。实验方法是将钴-60置于极低温(0.01K)的环境中测量β蜕变。 |
1958 |
穆斯堡尔 |
B.L.Mossbauer |
德 |
1929- |
实现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称为穆斯堡尔效应。 |
1960 |
梅曼 |
T.H.Maiman |
美 |
1927- |
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汤斯与肖洛(A.L.Shawlow美192l-)1958年的预言。 |
1962 |
约瑟夫森 |
D.D.Josephson |
英 |
1940- |
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
1963 |
施米特 |
U.Schmidt |
美 |
|
发现类星体。 |
1964 |
菲奇 |
V.L.Fitch |
美 |
1923- |
克罗宁(J.W.Cronin美1921-)通过中性K介子衰变实验发现CP不对称性。 |
1965 |
彭齐亚斯 |
A.A.Penzias |
美 |
1933- |
发现宇宙背景辐射。 |
1967 |
赫威斯 |
A.Hewish |
英 |
1924- |
等发现脉冲星,后来证明为中子星。 |
1974 |
丁肇中 |
|
美籍华裔 |
1936- |
同时发现J/Ψ粒子。 |
1977 |
莱德曼 |
M.Lederman |
美 |
|
发现ψ粒子。 |
1983 |
欧洲联合核子研究中心 |
CERN |
欧洲 |
|
欧洲联合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二个实验小组UA1和UA2宣布发现W粒子和Z粒子。 |
摘自《物理学上的重大实验》(谭树杰王 华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