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成尚荣文选之二——当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
作者:成尚荣 文章来源:网络
艾青《盼望》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走在途中。当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是有希望的、有困难的、困惑的、危险的,爬坡的时候,即将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新的境界,等等待你的是攻尖、是突破、是提升。
一、 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我们需要清醒的头脑
《无法预约的精彩》(略)
周益民老师很有思想,很有才华。魏新很有深度,徐冬梅写得好。我认为这三种看法都有可取之处,但也都存在着问题。这场讨论,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贡献。我们在遇到一些新问题的时候应该看清方向,我们应该去理解和讨论很多遇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遇到的空白和模糊的问题。
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以前我们关注预设。但后现代主义理论打破了这种封闭,追求差异、多元、开放、生成。所以我们关注了生成。课程是预设和生成的结合,那么它们的结合点在什么地方?再比如说:课程即跑道,生活即课程,那么,学校的生活和家庭的生活是一样的吗?如果别无二致,何必去学校呢?我们要就课程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如果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不平衡、不对称,那列车在拐弯的时候把握不好生心就会摔出去。所以在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我们要把握方向,慢慢地开,慢慢地欣赏。
在面对这么多问题、冲击、震憾、我们来不得快,不浮夸、不浮华。深入地思考我们的理念到底怎么样?完成了吗?老师们都说现在我们不需要理念,告诉我们怎么做,这很有道理。但许多问题是理念的问题。柏拉图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转瞬即逝,唯有原形(理念)完美,永恒存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就是完美永恒存在的理念。“狗注意手和手指头,没有看到方向。你们尊重我,你们尊重的是我的手指头,而不是我的手指头注意的方向――儿童。”理念是手,掌握你、驾驭你、改变你、是无形的手,看不见的,你不关注他,却不自觉地关注他。
拐弯的时候,要小心、要清醒、反省语文教学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来自西方,中国特有的是人本精神。有以下几个层次:
1、 把学生当作人。告诉是容器,训练是工具,不尊重是动物。
(1) 个性完整的人。全面的、均衡的发展,不能造成另类的残疾,素质不均衡。
(2) 发展过程中的人。有问题有错误是正常的。基本态度是倾听、是宽容。“我在下一个路口等你。”
(3)个性独特的人。基本属性是人的超越性。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解构――建构。沉睡着,要唤醒他。孩子不但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悍卫学生的权利。关键词:尊重,从尊重迈开以人为本的脚步。自由,在自由状态中才有创造性,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追求什么样的自由?是肢体的解放?不,是思想的自由是人民间最绚丽的花朵。
在拐弯的时候,我们要小心,语文再语文一点。(简单的再简单一点,丰富的再丰富一点。)要好好要把握,谁也说不清,要在实践中把握。
二、 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我们要拓宽自己前行的视眼
《三袋麦子》。对人产生很多的启发,基础教育是什么?老师是送麦子的人,学生得到了,该怎么使用呢?启发我们,我们要给什么样的基础?培养目标上有几个问题要关注:
1、 现代和传统的问题
具有现代意识:开放、民主、法制、环境等理念进入新课程。前行时常回头看一看,弘扬、培养民族精神,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和现代不应该割裂,现代传统是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徐冬梅说:回归不是回到原来的路上,是前行道路中丰富的想象、记忆。传统应该放在改革的突出的地位。
2、 文化和智慧问题
语文教育不是仅仅给学生知识,不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层。课程是构建文化的,课程不是工具,是文化。怎样构建文化?如果只是告诉、训练,那么学生只是工具。我们应该让学生反思文本、批判文本。遗憾的是课程已经异化为工具了。校园是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的结合。儿童文化的本质在于儿童、理解儿童。孩子是最可爱的、最大的。珍惜儿童所创造的一切。要植根于儿童观、学生观。尊重儿童的时候,你会有无穷无境的智慧,不用告诉我怎么做,告诉我是什么。
如果你的教育没有让儿童有一本最喜爱的书,没有一次深刻的体验,对大自然没有产生过敬畏……那你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往往在人与人的信任之中,在无言的感动之中。这时你的教育会迸发出智慧。
3、 人文和科学的问题
人文学科只是人文的吗?科学只是科学的吗?知识的门只有一扇。当人文和科学争吵的时候,中国的门被关上了。打开时科学正占了上峰,所以吹进中国国门的是科学的风。我们要重新对待科学与文化,要培养新的科学观、文化观。思想会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三、 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靠的是驾车的人
教师的生活状态
1、 规范性的生活让我们高尚,对人生作更多的追问。
2、 狭窄的生存。让我们安下心来,离开火热的社会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3、 重复的生存。大体相似的教材、学生,让我们驾轻就熟。也往往使我们产生惰性,自我满足、裹足不前。
日本学者左藤说:
1、 回归性的生活要使我们更小心。
2、 不确定性的生活让我们有困难、探索、创造的空间。
3、 无边界性使我们的专业水平下降,失去教师专业的边界。教师的生存是智慧性的,要打造这种智慧性生存状态。
周益民《在路上》
教师应有和生活状态
1、良好的精神状态
追求生活的理想:我们从来不把追求安逸的生活作为是一种生活的理想,那是猪的理想。人存在之謎不是你现在是什么,而是你能够成为什么。教师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种态。现在有的人很浮躁,浮躁是一种肤浅,是一种唯功利的表现。周国平:人有时候是需要热闹,但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需要安静,但决不是封闭。正像湖水那样深遂、寂静、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虚名浮得的诱惑,是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不能充满狂热而里面却是空无一物。
2、要保持一种饥饿的状态。要摆脱浅阅读,要深阅读。用古典的心情去读一些精典。
3、研究的状态
研究平衡的问题“集高明而道中庸”。如研究“批评与鼓励”、“制度与自由”。研究需要一些关键词。如对话、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以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获得过程中什得回忆的时间。
4、 写作的状态
叶塞姆说:你,为什么而写,而不是由于什么而写。
《无法预约的精彩》周益民老师就是由于什么而写,而不是为什么而写。他推动了语文教学的讨论。
我们要做一个良好生存状态的人。
作者:成尚荣 文章来源:网络
艾青《盼望》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走在途中。当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是有希望的、有困难的、困惑的、危险的,爬坡的时候,即将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新的境界,等等待你的是攻尖、是突破、是提升。
一、 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我们需要清醒的头脑
《无法预约的精彩》(略)
周益民老师很有思想,很有才华。魏新很有深度,徐冬梅写得好。我认为这三种看法都有可取之处,但也都存在着问题。这场讨论,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贡献。我们在遇到一些新问题的时候应该看清方向,我们应该去理解和讨论很多遇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遇到的空白和模糊的问题。
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以前我们关注预设。但后现代主义理论打破了这种封闭,追求差异、多元、开放、生成。所以我们关注了生成。课程是预设和生成的结合,那么它们的结合点在什么地方?再比如说:课程即跑道,生活即课程,那么,学校的生活和家庭的生活是一样的吗?如果别无二致,何必去学校呢?我们要就课程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如果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不平衡、不对称,那列车在拐弯的时候把握不好生心就会摔出去。所以在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我们要把握方向,慢慢地开,慢慢地欣赏。
在面对这么多问题、冲击、震憾、我们来不得快,不浮夸、不浮华。深入地思考我们的理念到底怎么样?完成了吗?老师们都说现在我们不需要理念,告诉我们怎么做,这很有道理。但许多问题是理念的问题。柏拉图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转瞬即逝,唯有原形(理念)完美,永恒存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就是完美永恒存在的理念。“狗注意手和手指头,没有看到方向。你们尊重我,你们尊重的是我的手指头,而不是我的手指头注意的方向――儿童。”理念是手,掌握你、驾驭你、改变你、是无形的手,看不见的,你不关注他,却不自觉地关注他。
拐弯的时候,要小心、要清醒、反省语文教学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来自西方,中国特有的是人本精神。有以下几个层次:
1、 把学生当作人。告诉是容器,训练是工具,不尊重是动物。
(1) 个性完整的人。全面的、均衡的发展,不能造成另类的残疾,素质不均衡。
(2) 发展过程中的人。有问题有错误是正常的。基本态度是倾听、是宽容。“我在下一个路口等你。”
(3)个性独特的人。基本属性是人的超越性。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解构――建构。沉睡着,要唤醒他。孩子不但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悍卫学生的权利。关键词:尊重,从尊重迈开以人为本的脚步。自由,在自由状态中才有创造性,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追求什么样的自由?是肢体的解放?不,是思想的自由是人民间最绚丽的花朵。
在拐弯的时候,我们要小心,语文再语文一点。(简单的再简单一点,丰富的再丰富一点。)要好好要把握,谁也说不清,要在实践中把握。
二、 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我们要拓宽自己前行的视眼
《三袋麦子》。对人产生很多的启发,基础教育是什么?老师是送麦子的人,学生得到了,该怎么使用呢?启发我们,我们要给什么样的基础?培养目标上有几个问题要关注:
1、 现代和传统的问题
具有现代意识:开放、民主、法制、环境等理念进入新课程。前行时常回头看一看,弘扬、培养民族精神,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和现代不应该割裂,现代传统是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徐冬梅说:回归不是回到原来的路上,是前行道路中丰富的想象、记忆。传统应该放在改革的突出的地位。
2、 文化和智慧问题
语文教育不是仅仅给学生知识,不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层。课程是构建文化的,课程不是工具,是文化。怎样构建文化?如果只是告诉、训练,那么学生只是工具。我们应该让学生反思文本、批判文本。遗憾的是课程已经异化为工具了。校园是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的结合。儿童文化的本质在于儿童、理解儿童。孩子是最可爱的、最大的。珍惜儿童所创造的一切。要植根于儿童观、学生观。尊重儿童的时候,你会有无穷无境的智慧,不用告诉我怎么做,告诉我是什么。
如果你的教育没有让儿童有一本最喜爱的书,没有一次深刻的体验,对大自然没有产生过敬畏……那你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往往在人与人的信任之中,在无言的感动之中。这时你的教育会迸发出智慧。
3、 人文和科学的问题
人文学科只是人文的吗?科学只是科学的吗?知识的门只有一扇。当人文和科学争吵的时候,中国的门被关上了。打开时科学正占了上峰,所以吹进中国国门的是科学的风。我们要重新对待科学与文化,要培养新的科学观、文化观。思想会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三、 列车拐弯和爬坡的时候,靠的是驾车的人
教师的生活状态
1、 规范性的生活让我们高尚,对人生作更多的追问。
2、 狭窄的生存。让我们安下心来,离开火热的社会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3、 重复的生存。大体相似的教材、学生,让我们驾轻就熟。也往往使我们产生惰性,自我满足、裹足不前。
日本学者左藤说:
1、 回归性的生活要使我们更小心。
2、 不确定性的生活让我们有困难、探索、创造的空间。
3、 无边界性使我们的专业水平下降,失去教师专业的边界。教师的生存是智慧性的,要打造这种智慧性生存状态。
周益民《在路上》
教师应有和生活状态
1、良好的精神状态
追求生活的理想:我们从来不把追求安逸的生活作为是一种生活的理想,那是猪的理想。人存在之謎不是你现在是什么,而是你能够成为什么。教师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种态。现在有的人很浮躁,浮躁是一种肤浅,是一种唯功利的表现。周国平:人有时候是需要热闹,但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需要安静,但决不是封闭。正像湖水那样深遂、寂静、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虚名浮得的诱惑,是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不能充满狂热而里面却是空无一物。
2、要保持一种饥饿的状态。要摆脱浅阅读,要深阅读。用古典的心情去读一些精典。
3、研究的状态
研究平衡的问题“集高明而道中庸”。如研究“批评与鼓励”、“制度与自由”。研究需要一些关键词。如对话、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以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获得过程中什得回忆的时间。
4、 写作的状态
叶塞姆说:你,为什么而写,而不是由于什么而写。
《无法预约的精彩》周益民老师就是由于什么而写,而不是为什么而写。他推动了语文教学的讨论。
我们要做一个良好生存状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