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成尚荣文选之三——理念与课程 案例与解读
孩子们的名字既叫明天,又叫今天。孩子们的明天应当是美好的,孩子们的今天也应该是幸福的。
小学教师既是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指导者和建设者,又是孩子们幸福今天的缔造者和保护者。教师决不能为了孩子所谓美好的明天,而不惜牺牲孩子实实在在的今天的幸福。
所以,小学教育,既小又大;小学教师,既平凡又伟大。
如何让小学教师认识自己工作的深刻、远大意义?如何让小学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如何让小学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
我们想到了教育理念。提升理念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当下,新的教育理念很多,但是把握其本质的并不多。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当前,我们紧迫的任务是如何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化为教师行为,落实在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中。
我们想到了课程改革。课程是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观念与实践的中介。理念应体现、落实在课程改革之中。帮助小学教师提升理念,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课程,把握课程,规范地实施课程,不仅成为执行者,还要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可以说,当下的不少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方面的书,似乎并没有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欢迎,收效甚微。
我们想到了案例研究。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让教师们在案例中体验、领悟,在所提供的丰富的情境和思考的空间中去反思和研究,把案例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在比较中辨别、提升,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的、受教师们欢迎的方法。关键是,选取什么样的案例;同时,决不能局限在案例之中,而应以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帮助教师跳出案例。
我们想到了案例后的解读。解读,是分析,更是引领,是“举一”后的“反三”,是登上“此岸”后向“彼岸”的前进。解读,要从案例入手,帮助教师拓宽视野,作理性思考和提升。案例应可读,解读应耐读。
这套丛书就是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就是想形成以上一些网络和特点,即理念落实在课程中,要通过案例去分析,通过解读去提升。理念与课程、案例与解读,成为丛书的主题词和关键词。书稿出来后,不少专家给予很高的评价,不少教师也觉得这套丛书有新意,对实际的工作有启发。我想,这是大家对我们的鼓励。
小学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其专业不仅是学科专业,在某种程度上讲,教育科学研究应是他们更为重要的专业。这套丛书,从教育科研切入,把教育科研贯穿在丛书编写、使用的全过程,其目的就是希望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期盼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这套丛书由我们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参与研究的彭钢等同志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深谙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本义和真义。丛书的框架、体系、特点就是省教科所同志共同讨论形成的。周英俊同志不辞辛苦,极其负责地做好了各项联络、协调工作。
感谢各分册的主编。他们来自小学教育和地方教科研的第一线,不仅对课程改革、教学实际有充分的了解和切身的体验,而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很强的研究能力。他们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但又超越自己,站在较高的视点审视小学教育。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专家,以至教育家诞生于实践的土壤。
感谢各位审委。他们认真审阅了书稿,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具体、中肯的修改意见,而且不止一次地与作者交换意见,帮助他们修改。审委的审阅态度和水平,对丛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感谢谷公胜、沈克强、王铁军、杨启亮等专家,阅读书稿后写出评论性文章,给丛书以肯定、鼓励和指导。
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小学教育编辑室的各位同志对江苏省教科所的支持,对小学教育的关心,对丛书编写的指导。由于教育出版社的努力,使我们在教师节前夕收到了这份不同寻常的礼物。
教育部基教司李连宁司长为丛书写了序,概括了丛书的作用和鲜明特点,指出了小学教育改革新方向。基教司正在主持全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李司长从课程改革的高度指导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我们深表谢意和敬意。
丛书将分批与读者见面。我们期待大家的指导性意见。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6日第8版
孩子们的名字既叫明天,又叫今天。孩子们的明天应当是美好的,孩子们的今天也应该是幸福的。
小学教师既是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指导者和建设者,又是孩子们幸福今天的缔造者和保护者。教师决不能为了孩子所谓美好的明天,而不惜牺牲孩子实实在在的今天的幸福。
所以,小学教育,既小又大;小学教师,既平凡又伟大。
如何让小学教师认识自己工作的深刻、远大意义?如何让小学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如何让小学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
我们想到了教育理念。提升理念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当下,新的教育理念很多,但是把握其本质的并不多。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当前,我们紧迫的任务是如何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化为教师行为,落实在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中。
我们想到了课程改革。课程是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观念与实践的中介。理念应体现、落实在课程改革之中。帮助小学教师提升理念,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课程,把握课程,规范地实施课程,不仅成为执行者,还要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可以说,当下的不少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方面的书,似乎并没有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欢迎,收效甚微。
我们想到了案例研究。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让教师们在案例中体验、领悟,在所提供的丰富的情境和思考的空间中去反思和研究,把案例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在比较中辨别、提升,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的、受教师们欢迎的方法。关键是,选取什么样的案例;同时,决不能局限在案例之中,而应以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帮助教师跳出案例。
我们想到了案例后的解读。解读,是分析,更是引领,是“举一”后的“反三”,是登上“此岸”后向“彼岸”的前进。解读,要从案例入手,帮助教师拓宽视野,作理性思考和提升。案例应可读,解读应耐读。
这套丛书就是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就是想形成以上一些网络和特点,即理念落实在课程中,要通过案例去分析,通过解读去提升。理念与课程、案例与解读,成为丛书的主题词和关键词。书稿出来后,不少专家给予很高的评价,不少教师也觉得这套丛书有新意,对实际的工作有启发。我想,这是大家对我们的鼓励。
小学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其专业不仅是学科专业,在某种程度上讲,教育科学研究应是他们更为重要的专业。这套丛书,从教育科研切入,把教育科研贯穿在丛书编写、使用的全过程,其目的就是希望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期盼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这套丛书由我们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参与研究的彭钢等同志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深谙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本义和真义。丛书的框架、体系、特点就是省教科所同志共同讨论形成的。周英俊同志不辞辛苦,极其负责地做好了各项联络、协调工作。
感谢各分册的主编。他们来自小学教育和地方教科研的第一线,不仅对课程改革、教学实际有充分的了解和切身的体验,而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很强的研究能力。他们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但又超越自己,站在较高的视点审视小学教育。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专家,以至教育家诞生于实践的土壤。
感谢各位审委。他们认真审阅了书稿,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具体、中肯的修改意见,而且不止一次地与作者交换意见,帮助他们修改。审委的审阅态度和水平,对丛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感谢谷公胜、沈克强、王铁军、杨启亮等专家,阅读书稿后写出评论性文章,给丛书以肯定、鼓励和指导。
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小学教育编辑室的各位同志对江苏省教科所的支持,对小学教育的关心,对丛书编写的指导。由于教育出版社的努力,使我们在教师节前夕收到了这份不同寻常的礼物。
教育部基教司李连宁司长为丛书写了序,概括了丛书的作用和鲜明特点,指出了小学教育改革新方向。基教司正在主持全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李司长从课程改革的高度指导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我们深表谢意和敬意。
丛书将分批与读者见面。我们期待大家的指导性意见。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