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多相应的关键词,比如:分科与综合,预设与生成,接受与探究,欣赏与表现,合作与分享……等等。这些关键词是在提示我们:改革的一个基本要义是需要寻求平衡,有时候,平衡了可能就是创新。它们是在提醒我们: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要着力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的各种关系,着力研究如何在把握各种关系的平衡中向深层次前进。事实正是这样,课程改革中我们遇到很多困惑,尤其是教师,有时显得十分茫然和无措。比如,强化课程生成,预设还要不要,“设”什么,怎么“设”?探究很重要,接受还要不要,接受中有没有探究'学生应该有一个自由状态,纪律还要不要,纪律与自由是不是排斥的?如此等等。我们的教师很苦,需要明晰的指点;改革不能搞所谓的“矫枉过正”,《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我们要把握的秘诀──寻求平衡,在平衡中深化;在平衡中寻求突破。平衡就是不要绝对化,走极端。课程改革要进入关系范畴,研究和把握关系的和谐。当然,课程改革需要热情,也需要理性。
一、价值的多元与引导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价值的多元能够丰富社会的多样性,促使社会发展和更加富有生气。课程改革勇敢地跨出了“价值多元”这一步。“价值多元 ”破坏了课程结构和秩序的同一性,撞击着教育的秩序观、质量观。价值的多元带来课程的丰富,带来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带来学生个性的发展。循着这样的改革精神和思路,现在的课堂变得十分活跃和精彩,学生对事件的解读和表达(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多元、丰富,具有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够,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们不能走极端,一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蜗牛与奖杯》,说的是蜗牛原来会飞,得过飞行冠军的奖杯,后来骄傲了,背上奖杯走路,躲在奖杯里睡觉,慢慢的,奖杯变成了沉重的硬壳,于是只能爬行。显然,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在荣誉面前要谦虚,不能为荣誉所累,要不懈地努力。这种价值取向不得含糊,这种价值引导完全应该。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蜗牛,只是多元体验冠军的快乐,体验爬行的困难,而不在对待荣誉上作深入讨论和体验,语文教学如何承担起学生学会做人的重任?我们不能在破除话语霸权以后走向“价值中立”,消解教育对价值的引导和追求,消解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别,消解对错误价值取向的批判。关于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的平衡,我以为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由学生多元理解和表达,不需要进行对“核心价值”(学术界对此有争论,姑且用这一概念)引导,因为,多元理解与表达的本身就是一种重大的价值观。如,让学生体验和想象当冠军的快乐和原因。二是在多元理解和表达以后,教师必须有鲜明的价值引导。比如奖杯变成了硬壳,原因是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价值指向,而且应该“敲一敲”,有时还要“挖一挖”。当然,还有一个怎么引导的问题。三是有些问题应在价值取向确定后,围绕“核心价值”作多元的阐述和体验、感悟。综上所述,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的关系范畴上,应取得平衡,不能非此即彼。
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和多元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不确定性。新课程、教材以及教学中增加了不确定性,为课程的调整和生成提供了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开放和选择提供了可能,为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提供了机遇。不确定性,对教师和学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在不确定性中去想象,作深层次的追问,培育质疑和创新的精神。但是,课程、教材、教学不应全是不确定性的,而是由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组成的一种平衡,全是不确定性,学生就会迷茫、疑惑,失去信心,失去知识的准确性,失去知识的线性积累。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雪化了是什么”。说“雪化了是春天”,当然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想象,是对事件更深层次地透视和理解,大胆、浪漫、富于创新。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雪化了是水”的答案。如果,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都像“脑筋急转弯”、“智力大冲浪”那样的游戏,那还有什么真实性、科学性可言?小威廉姆)·多尔说“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后现代课程理论也并未把我们引向极端,“ 适量”,正是道出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平衡关系,有时需要模糊,有时却要强调清晰、准确;有时需要异常,有时却要强调常规性;有时需要生动的经验,但有时要强调理性的思考和积累。如果,我们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整合起来,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永远充满张力。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
长期以来,语文只谈工具性,语文教学只有工具性,甚至偏狭到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胡同里,学生遭受到的是字词句篇的倾盆大雨和听说读写的猛烈轰炸,好奇、想象,赞美、抨击,……都被淹没了,创新的萌芽也被窒息了。“人文”得到了解放。我们不能回到历史去。但是,我想说的是,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二者的结合,不是二者的偏废,是二者的平衡,不是二者的排斥。小学语文五年级有篇冰心的文章《只拣儿童多处行》。作者来到颐和园大门,被一群孩子所吸引,她一直追随着孩子们去找春天。文章最后说,春天在哪里?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在冰心的心里,孩子们像春天那样美丽、可爱、充满活力,孩子们就是春天,有了孩子就有了春天。文章的深刻含义是不难领会的,文章传递着春天的信息,洋溢着对春天的爱、对孩子们的爱。课堂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对春风、春水、春草、春花的体验、感悟,赞美着春天的美和春天的活力,飘荡着爱,洋溢着人文精神。《只拣儿童多处行》,如果离开描写春天的字词名篇,不去细嚼,不去品味,不去鉴赏,不去比较;如果离开听说读写,不在听说读写中体验、领会、理解、表达,那“孩子像春天那样美”,“孩子就是春天”、“有了孩子就有了春天”只能是空想、空谈;那可能就不是语文课,而是思想品德课,或是班队活动课,或是思维训练课。那么,新生代只有理想、幻想,而没有真才实学,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何以继承、弘扬?我们民族的深刻性在哪里,文化的根又在何处?陈思和先生在《新世纪的人文与科学漫谈》中提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有人文精神的科学,而且他坦诚地说:“这不是为了玩文字游戏,只是想说明两者的内在联系。”!把陈思和先生的话改造一下,迁移到语文上来,不妨提倡有工具性的人文,有人文性的工具。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找到一条回家之路──教育教学首先是学习,学习是教育教学的本源或个体;研究学生的学习,定要研究学习方式。课程改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当下,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几乎见于每堂公开课或观摩课,而其必要性、有效性是一个大大的“?”,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更没有把握住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有家报纸,问卷调查:世界上什么人最快乐?问卷统计的结果是四种人:用沙子堆城堡的孩子,因为他充满着好奇、想象和期待;刚完成作品的雕塑家,因为他充满着成功感;挽救病人生命的医生,因为他展示并提高了自己的医道水平;给婴儿洗完澡的母亲,因为她给幼小的生命洒满了爱的阳光。据此,我们联想到,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充满爱心,充满好奇、想象,充满期待、成功感的。有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其要旨是自主。透过各种学习方式,我们应发现和把握学习方式的内核──自主。因此,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学习方式的本质,自主是决定学习效果的核心因素。任何丢弃了“ 自主”的学习方式,只能是形式,势必演变为一种教学的环节、一种教学的程序,因而失去了学习方式意义,失去活力,最后失去的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个性化的学习。在讨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追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实质还是形式?是教学环节还是学习方式?是自主的还是被动的?是有效的还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实践前的设计、实践中的调整、实践后的反思都得紧紧围绕“自主”去进行。如果我们把握了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平衡、自主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平衡、自主与接受性学习性的平衡,那么,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有效性可以把握在手。
五、自由与纪律
记得美国布朗克斯学校的校训:“自由而严格”。校长先生说,让学生非常自由,很容易做到,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也不难做到,难就难在既自由又很守纪律,既宽松又很严格。自由与纪律之间有一种张力,在寻求二者的平衡中去释放和放大这种张力。这是很难的一个命题。走进新课堂,学生活跃了,自主性活动增加了,个别化的教育尝试了,让学生保留自己的一份权利了,很好。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于集体活动而不顾,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让学生“自由 ”,很少有教学的组织,很少有纪律的严格,于是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效率低下。自由总是与纪律相伴相随的,在美的华人常说,在美国享受了自由,但同时享受了纪律,有了纪律,才能享受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要追求自由心灵的放飞,而不要刻意追求“肢体”的自由;追求思维的活跃,而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其实,课堂教学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和平衡,变是永恒的,是主旋律,但也应有不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游戏规则”当然,规则也会发展和创造。在变与不变中,我们去构建课堂教学的新秩序。新秩序,新就新在自由和纪律的平衡,鼓励和严格要求的和谐,规范和解放的统一。
一、价值的多元与引导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价值的多元能够丰富社会的多样性,促使社会发展和更加富有生气。课程改革勇敢地跨出了“价值多元”这一步。“价值多元 ”破坏了课程结构和秩序的同一性,撞击着教育的秩序观、质量观。价值的多元带来课程的丰富,带来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带来学生个性的发展。循着这样的改革精神和思路,现在的课堂变得十分活跃和精彩,学生对事件的解读和表达(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多元、丰富,具有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够,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们不能走极端,一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蜗牛与奖杯》,说的是蜗牛原来会飞,得过飞行冠军的奖杯,后来骄傲了,背上奖杯走路,躲在奖杯里睡觉,慢慢的,奖杯变成了沉重的硬壳,于是只能爬行。显然,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在荣誉面前要谦虚,不能为荣誉所累,要不懈地努力。这种价值取向不得含糊,这种价值引导完全应该。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蜗牛,只是多元体验冠军的快乐,体验爬行的困难,而不在对待荣誉上作深入讨论和体验,语文教学如何承担起学生学会做人的重任?我们不能在破除话语霸权以后走向“价值中立”,消解教育对价值的引导和追求,消解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别,消解对错误价值取向的批判。关于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的平衡,我以为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由学生多元理解和表达,不需要进行对“核心价值”(学术界对此有争论,姑且用这一概念)引导,因为,多元理解与表达的本身就是一种重大的价值观。如,让学生体验和想象当冠军的快乐和原因。二是在多元理解和表达以后,教师必须有鲜明的价值引导。比如奖杯变成了硬壳,原因是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价值指向,而且应该“敲一敲”,有时还要“挖一挖”。当然,还有一个怎么引导的问题。三是有些问题应在价值取向确定后,围绕“核心价值”作多元的阐述和体验、感悟。综上所述,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的关系范畴上,应取得平衡,不能非此即彼。
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和多元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不确定性。新课程、教材以及教学中增加了不确定性,为课程的调整和生成提供了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开放和选择提供了可能,为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提供了机遇。不确定性,对教师和学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在不确定性中去想象,作深层次的追问,培育质疑和创新的精神。但是,课程、教材、教学不应全是不确定性的,而是由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组成的一种平衡,全是不确定性,学生就会迷茫、疑惑,失去信心,失去知识的准确性,失去知识的线性积累。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雪化了是什么”。说“雪化了是春天”,当然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想象,是对事件更深层次地透视和理解,大胆、浪漫、富于创新。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雪化了是水”的答案。如果,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都像“脑筋急转弯”、“智力大冲浪”那样的游戏,那还有什么真实性、科学性可言?小威廉姆)·多尔说“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后现代课程理论也并未把我们引向极端,“ 适量”,正是道出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平衡关系,有时需要模糊,有时却要强调清晰、准确;有时需要异常,有时却要强调常规性;有时需要生动的经验,但有时要强调理性的思考和积累。如果,我们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整合起来,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永远充满张力。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
长期以来,语文只谈工具性,语文教学只有工具性,甚至偏狭到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胡同里,学生遭受到的是字词句篇的倾盆大雨和听说读写的猛烈轰炸,好奇、想象,赞美、抨击,……都被淹没了,创新的萌芽也被窒息了。“人文”得到了解放。我们不能回到历史去。但是,我想说的是,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二者的结合,不是二者的偏废,是二者的平衡,不是二者的排斥。小学语文五年级有篇冰心的文章《只拣儿童多处行》。作者来到颐和园大门,被一群孩子所吸引,她一直追随着孩子们去找春天。文章最后说,春天在哪里?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在冰心的心里,孩子们像春天那样美丽、可爱、充满活力,孩子们就是春天,有了孩子就有了春天。文章的深刻含义是不难领会的,文章传递着春天的信息,洋溢着对春天的爱、对孩子们的爱。课堂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对春风、春水、春草、春花的体验、感悟,赞美着春天的美和春天的活力,飘荡着爱,洋溢着人文精神。《只拣儿童多处行》,如果离开描写春天的字词名篇,不去细嚼,不去品味,不去鉴赏,不去比较;如果离开听说读写,不在听说读写中体验、领会、理解、表达,那“孩子像春天那样美”,“孩子就是春天”、“有了孩子就有了春天”只能是空想、空谈;那可能就不是语文课,而是思想品德课,或是班队活动课,或是思维训练课。那么,新生代只有理想、幻想,而没有真才实学,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何以继承、弘扬?我们民族的深刻性在哪里,文化的根又在何处?陈思和先生在《新世纪的人文与科学漫谈》中提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有人文精神的科学,而且他坦诚地说:“这不是为了玩文字游戏,只是想说明两者的内在联系。”!把陈思和先生的话改造一下,迁移到语文上来,不妨提倡有工具性的人文,有人文性的工具。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找到一条回家之路──教育教学首先是学习,学习是教育教学的本源或个体;研究学生的学习,定要研究学习方式。课程改革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当下,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几乎见于每堂公开课或观摩课,而其必要性、有效性是一个大大的“?”,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更没有把握住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有家报纸,问卷调查:世界上什么人最快乐?问卷统计的结果是四种人:用沙子堆城堡的孩子,因为他充满着好奇、想象和期待;刚完成作品的雕塑家,因为他充满着成功感;挽救病人生命的医生,因为他展示并提高了自己的医道水平;给婴儿洗完澡的母亲,因为她给幼小的生命洒满了爱的阳光。据此,我们联想到,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充满爱心,充满好奇、想象,充满期待、成功感的。有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其要旨是自主。透过各种学习方式,我们应发现和把握学习方式的内核──自主。因此,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学习方式的本质,自主是决定学习效果的核心因素。任何丢弃了“ 自主”的学习方式,只能是形式,势必演变为一种教学的环节、一种教学的程序,因而失去了学习方式意义,失去活力,最后失去的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个性化的学习。在讨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追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实质还是形式?是教学环节还是学习方式?是自主的还是被动的?是有效的还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实践前的设计、实践中的调整、实践后的反思都得紧紧围绕“自主”去进行。如果我们把握了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平衡、自主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平衡、自主与接受性学习性的平衡,那么,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有效性可以把握在手。
五、自由与纪律
记得美国布朗克斯学校的校训:“自由而严格”。校长先生说,让学生非常自由,很容易做到,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也不难做到,难就难在既自由又很守纪律,既宽松又很严格。自由与纪律之间有一种张力,在寻求二者的平衡中去释放和放大这种张力。这是很难的一个命题。走进新课堂,学生活跃了,自主性活动增加了,个别化的教育尝试了,让学生保留自己的一份权利了,很好。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于集体活动而不顾,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让学生“自由 ”,很少有教学的组织,很少有纪律的严格,于是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效率低下。自由总是与纪律相伴相随的,在美的华人常说,在美国享受了自由,但同时享受了纪律,有了纪律,才能享受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要追求自由心灵的放飞,而不要刻意追求“肢体”的自由;追求思维的活跃,而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其实,课堂教学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和平衡,变是永恒的,是主旋律,但也应有不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游戏规则”当然,规则也会发展和创造。在变与不变中,我们去构建课堂教学的新秩序。新秩序,新就新在自由和纪律的平衡,鼓励和严格要求的和谐,规范和解放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