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工作室>>李飞云工作室>>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吴伟星)
发布时间:2010-04-0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吴伟星

五、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顺序、地点转换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2、学习通过几件事情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3、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资料链接开卷通

一、字词积累

1.油光可鉴(yoúguāngkějiàn):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当镜子照。

2.驿站(yìzhàn):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3匿名(nìmíng):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4.瞥见(piējiàn):一眼看见。

5.杳无消息(yǎowúxiaoxi):没有一点音信。杳,远得不见踪影。

6.深恶痛疾(shēnwùtòngjué):厌恶、痛恨到极点。恶,厌恶。疾,痛恨。

二、作者档案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病逝于上海。1918年他为《新青年》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著名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等等。

三、关于鲁迅的弃医从文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节选自《〈呐喊〉自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
2、掌握字词
3、分析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都对老师怀着这样或那样的感情。一向心犀利、冷峻文笔著称的鲁迅先生在回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时,却笔笔深情。藤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鲁迅为什么对他始终不忘?我们还是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关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慰、自赏,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三、介绍时代背景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鲁迅先生回忆了他在仙台学医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感激之情。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2、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请以此为基础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按时间顺序(地点变化)来组织材料的。
一(13)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
二(435)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45)写去仙台的途中见闻与到仙台后所受到的接待。
第二层(623)记写藤野先生的几件事,烈军属出了他为师的品格。
第三层(2431)写自己弃医从文,不得不与藤野先生离别。
第四层(3235)写告别藤野先生。
第三部分(3638)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五、认真朗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东京看到的留学生具有什么特征?课文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
明确:辫子都摆弄得很好这一特征。
文章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还用了反语:“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油光可鉴”,这些都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缺乏民族自尊,不思进取。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2、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憎恶和讽刺的?
明确: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不务正业,在上野赏樱花,在会馆学跳舞。所谓“精通时事的人”所知道的也不过是跳舞。他们出国不是国了学本领、学知识,荒唐可笑。
3、作者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两个地方——日暮里和水户,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看来都不是直接写藤野先生,这样写是否离题?这些材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

探究点拨  “日暮里”,一则很容易使人想到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在日本东奔西走,看到“日暮里”,一种去国怀乡的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二则“日暮”两字易使人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忧国忧民之情不言自明。“水户”使作者想到抗清志士朱舜水,表现了作者对朱舜水先生的尊敬。两者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答案

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表现他们醉生梦死,不思报国,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写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无比担忧,是作者在藤野先生的教诲下刻苦学医、希望学医救国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对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衬托;写匿名信事件,表现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的敌视、排斥态度,是为表现藤野先生毫无民话偏见作反面衬托;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弃医从文的导火线,也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主要原因。这些都与藤野先生有着千丝成缕的关系。作者是以爱国主义情感统摄全文的,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2、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别人是怎么说藤野先生的?这又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穿衣服太模糊了,忘了带领结;冬天穿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
间接描写  外貌描写

3、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思想品质?在这里,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是什么?你能用简要的语言填写下表吗?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主要写作意图

1

 

 

 

2

 

 

 

3

 

 

 

4

 

 

 

探究点拨

本题主要是理清重点段落的脉络,培养语言概括能力。四个典型事例,表现角度各不相同,启示我们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四个典型事例,相比较而言,第四个事例简略些,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太大,启示我们写记叙文时应详略得当。

当时中国是个弱国,藤野先生对一个普通的中国青年这样关心,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答案

1)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实事求是

主要写作意图:着力表现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青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4、如此看来,鲁迅在仙台学医遇到这么一位好教师是值得庆幸的,可为什么他又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则让鲁迅看到了国人的麻木不仁,人民不觉醒是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鲁迅去日本学医,怀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这成后疗救国民的体魄,而这次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要疗治的是国人的灵魂。然而要救治国人的灵魂,必须唤醒民众,不是学医就能完成的。
基于这两个事件,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
5、读文章最后三段。这三段作者是谈自己回国后的经历,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而这一部分不是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这是否离题?
明确:这一部分写他自己回国之后的经历,着重表现藤野先生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表达了对他的歌颂。所以不离题。
6、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明确: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一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7、鲁迅先生后来不学医了,为什么藤野先生仍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探究点拨  作者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开阔。藤野先生对作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是作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作者产生深远的影响,与藤野先生高尚的人格密不可分。

参考答案  藤野先生留给鲁迅先生的,不仅仅是他渊博的学识,敬业、负责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在当时中国国际地位很低的情况下仍关心中国青年、希望中国富强的高尚人格,是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给鲁迅先生以无穷无尽的精神动力,使他鼓起勇气,以笔为武器,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这启示我们: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影响是深远的,提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藤野先生的真实写照。一个老师留给学生的,往往不仅仅是他的学识,而是他的人格魅力。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更要学会做人,要有人格魅力。

三、完成探究练习

1、探究·练习一

参考答案  藤野先生的伟大主要表现在:为我添改讲义,表明他工作认真;纠正解剖图,表明他治学严谨;关心我的解剖实习情况,表明他对我十分热情诚恳。他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给予“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青年以无微不至的关怀。

2、探究·练习二

参考答案   第一次叹息,是因为藤野先生由于自己不能亲自看一看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不能亲眼看到足骨是怎样的畸形,而感到可惜。表明他治学的严谨及对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

第二次叹息,是因为鲁迅先生不再学医了,他为鲁迅感到十分惋惜。因为他觉得鲁迅刻苦勤奋,在医学上会有所作为,能为中国的医学作出一番贡献。他真心地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自己也能为中国的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3、探究·练习三

参考答案  这是藤野先生年轻时担任鲁迅先生老师时的肖像。他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眉宇间透出一股学者的风度。八字须又浓又密,显示出他的坚毅和刚强。身穿一件普通的西装,佩戴着一条领结,表明他生活朴素。他是一个博学、方正的人。

4、探究·练习四

四、视野拓展

  1、藤野严九郎其人其事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家第六代医生。他生于18747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扶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生学习过汉学。1892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当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教学工作,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的教学工作。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76,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教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种的距离。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  藤野  谨呈周君。”鲁迅为安慰藤野,曾故意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说后来藤野踊侄子藤野恒三朗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后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恒三郎说,看藤野生生的口气,人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1降为临时讲师,89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以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2、鲁迅留日经历
  1902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8月,由日本回国。

3.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五、拓展训练

谨忆周树人君

【日本】藤野严九郎

往事,记忆是不清楚了。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到仙台的学校确是明治三十四之岁暮。其后两三年,作为中国最初的留学生入学的是周树人君。因为是留学生,所以特别地没有受入学试验,只一人杂在留级生三十余人和新生百来人中听讲。
  周君身材不怎样高,圆脸,是聪颖相的人。这时他也像是不太康健的血色。我担任的是人体解剖学,他在教室里十分认真地记着笔记,总之在入学时好像不大能充分地说日本话。
  听讲也不大理解。好像用功得非常吃力。
  于是,我授课完了就留着给周君看笔记,改正添补他听错了的错处。在异国的天空,东京那里也有很多的同胞留学生,但在仙台,前面已说过只是周君一人,所以想来谅很寂寞,但也并没有怎么寂寞的样子,在听讲义的时候是非常努力的。那时的记录如果还有些什么在,周君的成绩就可明白,但现在什么也没有。记得是不大好的一位。
  那时候我在仙台空堀町的地方盖有房子,他也曾到过我家来玩罢,但我是记不起了。倘若去世的妻子还在,会知道一些。前年我的大儿子在福井中学校的时候,担任汉文的管先生说:写着你父亲的事呢,读读看,假若是的话,就给我问问罢。于是就借了周君写的书回来给我看,这是一位名叫什么佐藤的人的译本。

其后,约过半年,管君来看我也说起这话,就知道了周君回中国已成为堂堂的文学家,这位管先生去年死了。现在姬路师范的教师前田君了听说也说过这样的话。

话说得颠倒了,周君在学校确是继续一年左右就不见面了。现在想起来,无论如何,研究医学总不是他由衷的目的罢。他大概曾到我家来辞过别,最后的会面是什么时候,却已忘记了,一直到死还把我的像片挂在房里,真是可喜的事,上面这样的情形,这像片照的什么样子,并在什么时候送给他的,也记不起了。

若是毕业生,也会一道照纪念相片的,但周君却一次也没有和他摄过。是怎样拿到手的呢,也许是妻子交给他的吧。这样一说,我倒也希望见见那时候自己的样子,把我景仰为惟一的恩师,但说到我,最初也曾说过,仅仅给他看看笔记,我自己也觉得奇妙。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那怕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痛的是,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因为是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有把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相看的。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一方面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所以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罢。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要是早读了这才好呢。而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有音信,本人也怎样的喜欢呢?……

到如今是怎样也不成了,是遗憾的事。蛰居在这样的乡间,外边的事尤其是对于文学这种东西是门外汉,所以什么也不知道。可是在前几天的报纸上读到一个姓周的叫鲁迅的死的消息。现在听了这话想了以上的事。周君的家族怎样着呢?有令郎吗?我一边深悼着那些微的亲切作为那么样的恩谊而感激着的周君之灵,同时敬祝周君的家族康健不已。

                                     (原载《中流》  上海中流社出版  黎烈文主编)

互动赏析

《一面》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如何作长辈的,他对文学青年给予了怎样的深切关怀。本文则是鲁迅先生终身敬仰的恩师藤野严九郎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如何做学生的,他具有“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的高尚品德。

1、读了本文,你觉得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2、鲁迅先生为什么对藤野先生心存感激,并至死都有“藤野先生情结”?(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

                                                                                 

                                                                                 

                                                                              

3、“我一边深悼着那些微的亲切作为那么样的恩谊而感激着的周君之灵,同时敬祝周君的家族康健不已。”这句话较长,你能否用简练的短句来表达?(文字上可以有适当的改动)

                                                                                  

                                                                                 

                                                                              

4、“没有爱,便没有成功的教育”。师爱激励鲁迅先生自强不息。在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到过爱生如子的好老师,请用生动的语言写出这位老师的一个爱生片断。

                                                                                 

                                                                                 

                                                                               

自主赏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