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第二课时
设计:吴伟星
一、自主合作探究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最主要的是人物。
2、本文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明确:主人公意志坚强、富于毅力、不畏困难,有一种超常的意志和“超人”的品质,体现了生命意志的顽强和力量的伟大。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3、作品的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动作、心理描写特别是富于表现的细节描写。如,微微泛红的鹿骨头、在苔藓和岩石上留下的血迹、病狼的喘息声与粗糙的舌头磨擦两腮的感觉等,从极细微处着笔,极有质感地渲染人物所处的困窘、残酷的境地。最传神的是对疲倦的描写——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出色地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体力飘散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就是对生命的执著热爱。
4、小说中关于鹿皮袋和比尔骸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鹿皮口袋应是淘金者装金子用的,主人公早已丢弃,但比尔居然到死也不放弃,最后只剩一堆有红有白、被啃得精光的骸骨与之相伴。这一种辛酸而残酷的讽刺,正说明了金钱在大自然中一文不值,它的存在是对人性的玷污与拖累。
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此?请阅读并批注其作用。
明确:起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揭示主题的作用。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归纳文章的主旨。
6、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7、小说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小说的象征意义:“这个人”——主人公没有名字,用意在于用他象征整个人类。“狼”——象征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全班交流
参考:
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的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二、延伸
课后,按照兴趣,组织学生选择一个话题展开探索。
1、阅读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如《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等,体会这类硬汉形象的独特个性及其典型意义。
2、《热爱生命》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两个主人公的形象。
3、阅读下面四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1)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杭平上到一块一米见方的干燥地带,拧亮矿灯,光影里看到不远处一头井下拉煤车的骡子被卡在狭窄的道口。最初的两天,除了喝水,还试着啃那圆木上的树皮,还试着嚼皮带,但他都失败了。大约过了四五天之后,他将饥饿的目光投向了与他相依为命的骡子。他移动极度虚弱的身体,拿铁锹绊住骡子的腿,让骡子在挣扎中溺水死亡。接着把铁锹在石头上磨快,来剥骡子的皮,又把自己的眼镜片打碎,用玻璃一点一点地割肉吃,因为他不能嚼,翻江倒海的恶心几乎将他置于死地。几天后,肉开始变味,他把割下的肉泡在水里,反复搓洗,直到洗净才敢吞食。为了保持体力和热量,他将自己的行动降到了最低限度。他躺在地上,无数次地想,我还活着,我要活下去。就这样他一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这时,他抚摸着自己的身体,胳膊枯瘦如柴,胞肌已塌陷,摸一摸肚子,已能触到脊梁骨了。在这34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敬佩,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点评:生命因信念而顽强、坚韧。)
(学生可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例话:美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作过一次“美国青少年心目中的楷模有哪些”的调查,结果自然是五花八门,然而高中生约翰·汤姆森却成了绝大多数美国青少年的选择。十八岁的约翰·汤姆森一次在父亲的农场里意外地被绞进一台机器里,两只手手臂被当场切断。约翰·汤姆森强忍着巨痛立即跑到了400米外的一个房子里。此时,他已脸色煞白,在勉强运用牙齿打开屋门后,再也支撑不住砰然倒地。他一步一步地爬到电话机旁,用嘴紧紧地咬住一只铅笔,艰难地拨通了表哥的电话。表哥马上通知了附近的急救中心。很快急救中心的人赶到了,他们将他抬入了急救车。就在临行前,约翰·汤姆森异常镇静地提醒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别忘了带走我的双臂”。后来,明尼阿波利斯州的一所医院彻底治愈了约翰·汤姆森。回到学校后,约翰·汤姆森成为了媒体和学校的新闻人物,他的家人、老师和同学也都以他为荣。人们佩服约翰·汤姆森的机智、勇敢、镇静、忍耐、非凡的生命意志、不懈地与不幸和灾难的精神,而这正是美国人民从殖民时代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
(2)有一天傍晚,他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他觉到生活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的孤独和艰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要把坛子冲破的冲动。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忽然,有什么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静听。噢,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奔去。那是他命运里最耀眼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俄罗斯及世界。他就是屠格涅夫。
(点评: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在于生命本身。)
(3)《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生于1963年,华东师大毕业。生病前是上海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陆幼青1994年发现胃癌已是晚期,胃不得不切除4/5。但3个月后,他拖着轻飘飘的身体顽强地走进公司大门,微笑依旧。他对朋友说:“人有死亡的尊严,应该有自己选择接受死亡的方式。”2000年夏天,陆幼青再度发病入院时,医生预言他“还有100天”。此时,他出奇地平静,思考良久,决定以日记的形式记载这100天的经历、过程和心理变化。“自己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难过,很容易地就会逃避。日记像考勤卡似的,勤奋与否一目了然。”他将日记定名为《死亡日记》,并决事实上“网上直播”。陆幼青在病床上共写了34篇日记,数十万字。“一篇两三千字的日记,要用去我四五个小时。我躺着、坐着、倚着,以各种姿势坚持写完它。”日记一发表,网友们的贴子纷至沓来,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
(点评:生命因抗争而尊贵。)
三、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欣赏,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是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剽悍与强大,因此,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吧!
板书设计
第7课 热爱生命
饥饿觅食 恐惧、矛盾
产生幻觉 激动、麻木
遭遇病狼 冷静、沉着
与狼决斗 极限的超越
战胜病狼 生命的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