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新课程语文教学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吴伟星
[内容提要]: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教改最活跃、争议又最大的学科。它比其他学科的操作难度大得多。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新课程全新的理念将我们带入了教育改革的“震荡期”。进入新课程,我们应该实现三方面的转变: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亦步亦趋”为“张扬个性”。新课程改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人文关怀;超越“教材”;张扬个性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教改最活跃、争议又最大的学科。语文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它至少包括“社会语文”和“教学语文”两种内涵。语文作为母语,确实具有特殊性。从宏观的角度看,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从微观的角度看,它具有模糊性和非直线累进性。它比其他学科的操作难度大得多。以至于有些语文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仍不免感慨:“在语文教学上,我还是个门外汉。”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早已感觉到,课堂教学以讲解、传授挤占大量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课文进行肢解式分析,不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可是以前,在教材统一、教参统一、考试统一的背景下,许多教师不得不更多地关注实际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从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因此,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改革难以进入深层次。
如今,新课程全新的理念真正地将我们带入了教育改革的“震荡期”。“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走进新课程》第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教改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有望迎刃而解。我认为,进入新课程,我们应该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的转变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空白”艺术,讲究空灵、悠远的美。“空白”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空白”给人以创造的空间。这符合美学原理。我们认为,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犹如一幅不留“空白”的山水画,让欣赏者虽眼花缭乱却无法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感染。
传统的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导致“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走进新课程》第115至11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展研究性学习,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物质的先进、形式的先进都好学,难学的是思想观念。只有彻底转变思想观念,课程改革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绝非是赶时髦(其实,常州市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提倡的“先学后教”的尝试教学法,早已渗透了研究性学习中的“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而是基于对传统教学弊端的反思和批判。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人的发展的人文关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理念。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要求我们教师更应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更多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之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智力、积累语感;体现在内容上,大到一个课题研究,小到一个字、一个词的积累,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可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抓住了这一点,便抓住了语文课程改革之核。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了这一思想。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语文教改进入深层次的重要标志。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一切学生能做的事情都放手让学生去做,一切学生还不会做的事情教会学生自己做”,“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欲望和热情”(《解读“研究性学习”》,作者胡荼,《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3期)。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转换角色。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文选型教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佳范本。例如,洪宗礼教授主编的江苏版七年级(上)《语文》(实验本),以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为主,多为大师手笔,是语言美的典范。选文注意了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简化了知识头绪和训练项目,突出了对语言文学素养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更贴近了时代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认为,教材,是学生的范本,也是导师,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基本凭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用好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语文养料,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没达到完全脱离教材的程度,这是由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决定的。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进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使本已博大精深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复杂。显然,任何一种教材都无法涵盖它。教材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精要反映和规范展示。完全依赖教材,抱着教材不放,认为“教书,就是教好一本教科书”,这种观念把语文与生活隔离,无疑是封闭的、错误的。
我们应该“重视”教材,但又要“超越”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把“例子”当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要以此为基点,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关注社会,思索人生,追寻价值。其方法主要有三:一是打通课内课外,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言信息储存,在课内、课外阅读中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二是构建大语文教育观,把广阔的社会空间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三是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朗诵比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自办小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读写听说的习惯和能力。
3.变“亦步亦趋”为“张扬个性”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走进新课程》第11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改革使我们摆脱了教参等文本的束缚,展开了教育理想的双翼,客观上为教师、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为个性下定义的:“……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没有个性,也便没有创造性。教师没有个性,也很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离开了个性的张扬,关注人的发展从何谈起?
教师的个性形成教学风格,或活泼,或严谨,或俊美,或朴实,或细腻,或旷达……
教师的个性源自于教学观、教学素养、心理品质、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教师的个性又与教师的特长密切相关。但个性的背后,离不开思想的支撑,而思想源于思考。一般而言,一个语文教师总是有一定的特长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只要善于思考,将教育思想、自身特长融入教学之中,教师的个性是完全可以充分张扬的。擅长朗读的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把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擅长演讲的教师,精密的逻辑、雄辩的口才,能孕育学生丰富的情感;擅长写作的教师,一篇篇出色的习作,能让学生钦佩不已、激起写作的欲望……李海林老师有一段精僻的论述:“那些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老师,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往往没有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美,语文之妙。而他们的这些语文特长,正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向语文之美之妙的通道”(《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8期)。
教师的个性又应是不断发展的。时序在更替,社会在发展。艺海无涯,人生苦短,教师又怎能舍弃对生活、对教学艺术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多读书,便多了一份书卷气;勤思考,便多了一份人生感悟。不断学习,超越自我,便使自己在人生的座标上重新定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课程改革渗透着人文关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对这场教育改革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