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语文教学反思
沈亚南
作为一名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已经快一学期了。接了两个班级语文,也教了不少文章。往往有的时候备好课,等到教的时候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或者是在一个班上得非常顺利,在另一个班却反映平平。教育学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以《春》这篇文章为例。
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我认为应该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名句。
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比较“买、卖”“胀、涨”等用词的准确性。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但是我自己认为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幸好带两个班级的语文。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和《济南的冬天》等单元系列文章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