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引起了教育、教学方法的一次中重大变革。维果茨基指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的学科。学习物理知识既要求学生具备观察、想像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也要求学生具有分析、推理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是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发展经历和情感体验千差万别, 即现有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物理理教学必须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 充分利用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开展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结合物理理学科的特点, 我尝试着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践, 我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体验。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 针对学生实际, 把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施药之前都要问诊把脉, 教师也一样。
任何学生都存在着一个适合他自身的“最近发展区”。但是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有所差异,同一班级中不同的学生个体的现有认知水平、智力、学习习惯等也都各不相同。因此, 教师能否准确的找出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就成为教师能否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能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比如找学生谈话、交流、提问、设计小测验或作业等。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我主要是结合课前设问和课堂提问去发现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 进而发现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例如,在讲到“物体的浮与沉”的时候,这一部分内容知识点综合性较强, 而且难度也较大, 因此, 在开始新课时,我投影了如下一些难度不等的问题,以考察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1)你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2)上浮的乒乓球受到浮力,那下沉的小石块呢?
(3)除了上浮、下沉之外,物体在液体中有没有其他运动状态呢?
(4)浸没在液体里物体的沉浮,究竟由谁来主宰?
(5)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实现自由沉浮,你知道它们的奥秘吗?
在讲到在水中上浮的乒乓球的受力:F浮>G物 ;而漂浮在水中的乒乓球的受力F浮=G物时,我设问:“为什么同一个乒乓球,同样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却不等呢?”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容易被眼前现象迷惑,没有领会阿基米德原理实质的同学来说是他的“最近发展区”,而对于那些已经掌握的同学来说是个恰当的检验,所以,这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课堂上缩小差距,收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 把脉学生 “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用心去接触、了解和观察学生, 用心去思考和分析学生的表现。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
教师正确的、恰到好处的引导, 是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的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学生才能由现有发展水平进入最近发展区。只有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等等,沿着学生思路来启发、引导, 才能较为顺利地将其引入最近发展区。例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中, 不少同学对于“像与物等大”这个特点,一时间较难接受,还总是会回到原来的认识水平: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这时候,借助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我启发学生思考:大家都见过天宁宝塔吧,远远地看去,它和水塔差不多大小;而走到它旁边才知道,它的底面积有一个半篮球场那么大,据介绍高度有153.79米。有学生就感叹:“天宁宝塔的大小是不变的,只是离它远了,我们便认为它‘小’了”。也有学生说:“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告诉他们,其实,这是我们眼睛的错觉。大家恍然大悟:“镜子里的像正如我们验证的是与物体等大的,只不过远的时候看上去小了。”
一个恰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其探究的欲望,并在不知不觉中,步入“最近发展区”。在证明空气存在并占据空间时,只需要准备一只玻璃杯和一个水槽。把一团纸仅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在水槽里倒进齐杯深的水,将玻璃杯倒立,压进水底,问学生杯中的纸会不会湿?一般情况学生会认为杯中的纸会湿。这时,把杯子取出水面,发现杯里的纸团完好如初。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有些学生想自己来动手做试验,而每次结果都如出一辙。这下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能判断出“空”杯不空,是杯中空气占有了杯子的空间,将水排在外面,纸团才没湿。当然,若将杯子倾斜着压进水底,空气溢出,纸团就浸水了。这个实验对于接下来研究的大气压强是个非常有效的铺垫。
在教师引导启发下, 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获得知识,达到了“最近发展区”, 从而体验了成功。
三、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应用,组织学生巩固“最近发展区”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物理教学,我们要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应用过程。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制做一些小发明,或者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梳理,归纳。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而且巩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有些知识点,如果我们直接传授灌输给学生,学生可能会记忆不深刻,甚至出现嘴里说着而心里不认同的现象。如在讲蒸发一节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取两枝温度计,一个在玻璃泡上裹上湿棉花球,一个不裹,用风扇对着它们吹,它们的示数分别如何变化?有些同学根据吹风扇凉快的已有概念觉得两枝温度计的示数都会降低。这时,我们就对学生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尽可能地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充当好助手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发现新的知识,这样他们得到的知识才会理解得透彻,记得牢。
每当学习一个新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消化所学内容,我所留的作业就是在新内容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验,并总结。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完成,也可以独立进行。实验器材有需要可以向学校租借,或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准备。凡是设计得好总结表述也整的实验,就可以得到奖励,并公布在校园的橱窗里。
有同学在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后,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孔照相机。将两个刚好可以套在一起的圆筒,一个做小孔另一个做光屏。可以调整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还可以变换小孔的大小和形状。有的同学把教室所有的门窗都用黑布遮住,在中间窗户的黑布上开一个小孔,这样整个教室就成了一个照相机,学生们可以在白色的墙上看到外面的景色,而且是彩色的。有些学生还用自己浅色的衣服在离小孔不同的距离接收实像。也有些同学在探究振动产生声音时,自己用橡皮筋和文具盒制作了吉他。经过调试并弹出了曲调。
归纳是加深规律理解的好方法。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多元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效率的目的。鸡蛋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在物理学中,鸡蛋可以担当许多实验的主角,从而揭示物理的奥秘。如(1)刚煮熟的鸡蛋直接用手拿不怎么烫(汽化吸热) (2)为什么鸡蛋煮熟后放在冷水里待完全冷却后,玻蛋壳就容易了?(热胀冷缩)(3)为什么将鸡蛋在桌上转动起来后,通过制动后放手能辨别鸡蛋的生和熟(生鸡蛋蛋黄和蛋清的惯性使鸡蛋又转了起来)(4)炒鸡蛋放盐很快就咸了,而腌咸蛋却要很长时间?(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5)用剥好的熟鸡蛋做“瓶吞鸡蛋”试验(大气存在压强) (6)把鸡蛋放在浓度不同的盐水中做物体的沉浮实验(物体的沉浮条件)。
再如,通过研究踢足球的过程可以对“力与运动”这一块融会贯通。开始时,足球静止在草坪上,是因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这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且它有惯性;被踢时,由于脚对足球的作用,足球受到的是非平衡力,运动状态就改变;足球在空中时,脚已经对它没有力的作用而它还继续向前运动,因为足球具有惯性;而又因合力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足球做曲线运动;但足球最终落向地面,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落到地面后因受摩擦力的作用,速度减慢,最终静止。
四、通过巧设习题,抓住思维火花,促使学生更新“最近发展区”
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巩固“最近发展区”之后, 此时的最近发展区就成为了新的现有发展水平, 同时新的最近发展区也建立起来。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究和学习,不断地打破“最近发展区”,以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
有些物理习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不会做,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一点理解和耐性,给问题多设几个台阶,则学生就可以化难为易,逐步更新 “最近发展区”。
如:在刚学完浮力后,碰到一道浮力题:
一个铜球在空气中称重890N,将其4/5浸入水中称为590N,则此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是空心的,则在空心部分注满铝后,总重为多少?(g=10N/kg)
此题,我在以往总是直接讲解解法,可是总发现累得一头大汗地讲完后,只有少数同学彻底懂了。所以几经思考,我尝试着把该题分解为:
(1)一个铜球在空气中称重890N,将其4/5浸入水中称为590N,则它所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体积多大?(g=10N/kg)
(2)一个铜球在空气中称重890N,体积为50dm3,则此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为多大?(g=10N/kg)
学生会做了(1)(2)后,然后再让他们做上述例题,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出来。然后变换了几个类似的题型,效果很好。
深入的思考、独特的见解等思维火花的闪现都是学生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表现。充分发挥这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可以逐渐实现整体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有这样一个情景探究题:雪地里,两行深浅不同的痕迹清晰可见,远处一位走在雪地里的母亲正陪着孩子练习滑雪。题目提供了下图的器材,其中A是泡沫塑料,B和C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均匀圆柱体。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场景,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不少学生会急于求成地就把B和C往泡沫塑料一放,观察泡沫塑料的凹陷程度(C使泡沫塑料的凹陷程度大)就得出了结论: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可这明显是个错误的结论。教师里安静了一会儿,基础扎实的同学提出了想法,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有关,刚才的摆放压力不相等,所以再去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就没有可比性了。我进一步提问,那怎样才能保持压力相等呢?这好像把大家难住了,没有其他器材,只能充分应用A、B和C,一番思索后,一位学生胸有成竹地提出,把B和C竖直叠在一起,受力面积小的时候,就把C放在B的上面,受力面积大的时候,就倒过来放,这样就保证了两次的压力都等于B和C的重力之和。其它同学有的感叹:“我怎么没有想出来?”也有的谦虚而肯定地说:“恩,这方法我记住了。”看得出,这位同学的思维火花点亮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 再如:在探究“流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
电压的关系”关系”时,电路图如右所示,滑动
变阻器的作用是 ,当把R
从10Ω换成5Ω时,此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
向 移动,才能满足实验要求。
第一空的答案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出“保持导体R两端的电压相等”,但第二空难住了很多学生,因为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让我高兴的是班上还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着手,他们坚定的表情让我对他们也充满了期待。一位学生说“R和滑动变阻器是串联的,而串联电路是根据电阻来分配电压的,因为电源电压一定,所以只有当两个电阻的阻值之比为定值时,R两端的电压就一定”,他喘了口气,继续说:“所以R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为了使两个电阻的阻值之比为定值,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也要减小到原来的一半,这样,滑动变阻器要往左滑。”他回答时,其它同学都在聆听、思考,我感受到教室里洋溢着一种精神抖擞的气氛,我也被他严密的推理折服了,还有那些举手的其他学生也啧啧地点头称是。有了他的开场白,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接下去的再次理解和应用,障碍就小多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 结合实际情况, 善启善诱指导学习实践,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地让学生不断从“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新的发展水平”,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得到有效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