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专题培训>>文章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语文学习方式的“常态”》
发布时间:2010-03-12
点击:
来源:
作者:塘沽紫云中学 苗利军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语文学习方式的“常态”
塘沽紫云中学 苗利军
在天津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以独具特色的学习魅力成为各高中校积极开发的校本学习模式。在我看来,“研究性学习”有三大魅力:一是科研实践方式从“象牙塔”中走出与学生实践结合,学生在研究的天地里体验学习带来的发现与探索激情;二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彰现,他们创造性思维得到优化和开发,他们在成功中享受自由创造的快乐;三是研究性学习把课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变幻多姿的网络空间“联通”起来,学习的天地从狭小的教室走向广阔天地,逸兴遄飞,豁然开朗,逸兴遄飞。
紫云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走进学生课程结构中,在“课程表”里有了一席之地,纳入“学分管理”之中,高中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紫云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说“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语文教研组,“高中语文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发式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课题组,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开发校本“研究性”活动模式。
可是,在有些老师眼里,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神秘的天外来客,把这种学习方式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论题大而无序,不容易掌控,更不容易操作,也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现状,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结果是形式大于内容,“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在紫云中学开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初期就是这样。我们课题组经过研究性活动的案例分析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是象牙塔里的神秘来宾,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常态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大有作为。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根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选好课题,无疑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和深入的,但更深层次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则在于在选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综合能力。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性,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肥沃的土壤,人教社“课改版”教材必修模块结构当中的“梳理探究”单元、“名著导读”单元,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选题直接带来了源头活水,再加上其他语文学习活动中随机生成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选题可以说是“灿若星辰”。考虑到,学生研究视野主客观局限,课题组引导学生开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聚焦在教材中,在教材资源的利用开发中引导学生发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选题。研究性课题的选题,无论是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还是由指导教师选定研究方向,都表现为从提出问题到确立课题的整个过程,其间需要做收集资料一一处理信息——反思提问等环节的工作。这是一个从发散到归纳的过程,做好这一起始阶段的指导工作,对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进行至关重要。课题组的苗利军老师、曹慧老师、唐晔老师、王晓君老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模式开发中都有过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紫云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模式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选题从“微观”入手,以小见大,实现“微观”与“宏观”的有机结合。
“确立课题”的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归纳是指针对有发散而提出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如何做”几个层面。归纳的过程是比较、筛选、剔除、提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定研究角度,把握研究重点,进而确立研究课题。指导“确立课题”即指导归纳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科学的分析,着眼于提高学生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理论、概念、原理、法则等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学生感到高、难、空而难以人手,影响研究情绪。指导学生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具体事物,可以通过对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认识,对有关通过调查、访问、收集到的具体数据、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认知把握原本抽象的东西。
宏观问题因其关系全局,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会有畏难情绪,研究中也会困难重重。指导学生研究以一斑以见豹,在对局部的研究中联系全局,通过对微观的研究去认识宏观。王晓君老师在开发必修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影视文学”时,走的就是这一途径。她和学生们的选题方向是“名著与影视文学”,这个选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宏观,难以把握,于是王晓君老师在指导教师苗利军老师的建议下,微缩论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冯小刚导演的《夜宴》与《哈姆雷特》的“求同”对比,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是黄金甲》与《雷雨》的戏剧冲突的“求异”对比,香港版的《大话西游》与古典小说《西游记》对比探究“无厘头”改编的利与弊。由于选题都是当时影视文学的热点,引起学生十分浓厚的研究兴致,课题结题展示的时候,学生研究成果及答辩,材料详实,视角独特,论证严密,实现了研究预设的目标。
在这一点上,曹慧老师指导的研究性课题“《集结号》震撼力和感染力”,也是在微观研究中实现了较为宏观的研究效果。由于选题抓住了当时学生关注的影视热点,学生的研究兴致浓厚,集体观看影片《集结号》,分组分头研究,各自确定了“开题方案”,研究结论的深度与广度,让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刮目相看,学生也在这次研究活动体验到研究的幸福感,比如学生发现的《集结号》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一些落点是“每个牺牲都会永垂不朽”、“革命战争的主旋律”、“追寻崇高的荣誉”、“人性的光辉——母亲与孤儿”等。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引起了青少年科学人文研究性学习导刊《身边科学》的高度关注,本刊记者解兴泉先生与曹慧老师将研究实录撰写成文《<集结号>吹响你我他》刊载在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主办的《身边科学》(2008年5月号 总第005期)上。
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为兴趣,学生在某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对有关报刊信息关注,都在为课题研究打基础作准备,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展开。
二、从教材中生成微型研究性课题,开发适合紫云中学学生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搜集整合信息能力、自主探究与合作研究的能力。
受到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搜集整合研究信息的渠道是有限的,主要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搜索与整合。而网络信息的实证价值也非常有限。为此,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在教材的“细节”下功夫,与课堂教学的学习有机整合。曹慧老师、唐晔老师、苗利军老师在此方面有过积极尝试。
主要研究模式是教师确定研究目标,学生负责搜集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归类,发现并确认微观选题,撰写研究报告,交到老师那里进行梳理整合,形成课堂研究的主命题,在课堂教学中研讨交流。必修教材中生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都是按照这一模式开展的。
唐晔老师的《优美汉字》就是这样的研究流程,她的研究性课题的主命题就定位在“形声字的表声、表意功能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切口小,但重点突出,实效性强,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在此之前,唐晔老师让学生参观了塘沽海河外滩的文化长墙浏览“汉字的源流”发现提炼汉字形体表音表义功能的变化。唐老师的研究性学习的竞赛型课堂模式非常鲜活,学生在趣味性较强的课堂活动中展示交流碰撞研究成果。
请浏览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简案:
一、新课导入:
汉字是一种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古老文字,它的诞生于发展都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这节课我们携手走进汉字的世界,重点领略汉字大家族中最庞大的一支——形声字里的奥秘。我们的探究将以小组对抗赛的形式展开。每个环节优胜的小组,给予加分(加分组将获得一个由甲骨文书写的汉字)课后,将积累“甲骨文”最多的小组,评为优胜,并在此过程中,评出探究奖、合作奖、创意奖等奖项,褒扬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课堂上出色的表现。
二、问题设置:
第一轮竞赛: “寻找失去的记忆”。
在黑板上贴一些用小篆书写的班内同学的名字还有一些甲骨文。由每组指派一名同学,在两分钟内,到黑板前摘下他所认识的篆字和甲骨文,以认读正确的个数进行积分。
(研究汉字,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是《说文解字》,而这部书便是用小篆书写的。而要了解某些汉字的本义,有时也要回归到篆书或甲骨文、金文的形式方能破解。所以设计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鉴赏篆书、甲骨文的魅力,也为他们探究汉字的意义做好铺垫。)
探究一:形声字的特点
(1)形声字的构成:声旁+形旁
(2)形声字的构字特点:①A声旁表声 B形旁表义
②A声旁表声功能渐渐淡化
用“寿”作声旁的“筹、铸、涛、祷 ”字音各不相同的例子说明以上特点。
第二轮竞赛:“我是谁?”(各组找代表读出本组规定的词语,以正确字音的个数积分)
第一组 炽热 木讷 砧板 同仇敌忾 踽踽独行 稗官野史 咄咄逼人
第二组 联袂 怯懦 拙劣 刚愎自用 垂涎三尺 擢发难数 呶呶不休
第三组 粳稻 箴言 啜泣 相形见绌 望风披靡 瞠目结舌 怙恶不悛
第四组 感喟 城垣 孝悌 卷帙浩繁 面面相觑 苦心孤诣 纵横捭阖
(选择了历年高考中第一题经常涉及到的形声字,较具典型意义。)
B形旁表义功能仍较强大:
首先,展示各组学生搜集整理的偏旁及该偏旁中的汉字。
第一组学生:江、汗、汇、泛、汶
第二组学生:投、扔、抗、按、拙
第三组学生:怔、惕、懦、惭、惜
第四组学生:妇、媳、婆、好、娴
体会,每一组汉字由于表义的偏旁相同,在字的本义上,它们就都具有相似之处。
其次,看下面一段话,再感受一下形旁表义的特点。
“人们在缫丝时很容易打“结”,因为它们实在是太细了。丝绕好以后就可以建起经。
有很大可能出现纠缠、绞结和紊乱,因此一定要把他们绎好,才开始真正的纺和织。丝的质量决定织出的卷的好坏。织物中最常见的是粗绸,但也有绮和绫。绢织好后,要将其绝断,卷好,漂白后再染上红、绿等颜色。人们还会织绂、纶等各种丝带,在衣服边缘上缀上花边,在帽子上缝上缨络,在鞋头上结缡……”(多媒体展示)
找出形旁为“绞丝旁”的字。并试着解释一下这些字。学生会发现,字义与形旁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
第三轮竞赛:
请各组看屏幕上的一段话,将横线上省去的话补充完整,每组补充一句。
“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
(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对形旁表意的功能加深印象。)
第四轮竞赛:
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中,有些汉字字义与形旁并不相符,请各组同学对“荤”、“算”、“币”、“耻”这些汉字进行重点探究。它们的形旁分别是“草字头”、“竹字头”、“巾字旁”、 “耳字旁”。可这些汉字的常用义和他们的偏旁有一些不能对应。请大家深入讨论,根据积累的汉字知识或凭借工具书,找出答案。
第五轮竞赛:病字“诊所”
根据多音字形旁表义性很强的特征,辨析以下各组中的错别字: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山洪爆发 一张一弛 蜂涌而至 沧海桑田
趋之若鹜 化妆舞会. 再接再厉 针贬时弊
故技重演 耳儒目染 鬼鬼崇崇 病人膏盲
风尘朴朴 试目以待 气势凶凶 遗笑大方
洗炼 急燥 麦杆 寒喧
城门失火泱及池鱼 出生牛椟不怕虎 明修战道 暗渡陈仓
千里之堤匮于蚁穴
三、深入探讨:
1.声旁表声功能渐渐淡化的特点
用“寿”作声旁的“筹、铸、涛、祷 ”字音各不相同的例子说明以上特点。
通过竞赛,读4组形声字,让学生体会以上特点。
2形旁表义功能仍较强大的特点
①学生积累,增强感性认识。
②文字展示,增加理性思考。
③动手实践,完成知识内化。
④及时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四、疑难探究:
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中,有些汉字字义与形旁并不相符,请各组同学对“荤”、“算”、“币”、“耻”这些汉字进行重点探究。它们的形旁分别是“草字头”、“竹字头”、“巾字旁”、“耳字旁”。可这些汉字的常用义和他们的偏旁有一些不能对应。请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点燃了学生对汉字研究的兴趣,迈出了汉字探究的可喜一步。希望学生能保持着这种做学问的感觉,带着永不老去的好奇与热情,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继续探究汉字之谜,继续领略汉字的魅力。
六、作业:
1. 讲一个与文字有关的故事。
2.对形旁与字义之间关系模糊的形声字进行探究。如:“射”“等”“笑”“第”等,写出书面报告。
对于这节课唐晔老师这样说:我希望学生能在这堂课上能“活”起来,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以及引进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这样便于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建立在自学基础上的相互学习的方式,得到解决。通过实践,可以看到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形声字的特点,对形旁、声旁的探讨也是较成功的。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学生的空间大了,这样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可惜,汉字源流太悠远,学生在汉字领域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我们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形声字的“冰山一角”。
现在笔者摘录一段唐晔老师研究性学习课堂的精彩片段:
争鸣在汉字寻根之旅
——关于形声字形旁与字义关系的探讨
塘沽紫云中学:唐晔
师:我们刚才已领略了形声字表义系统的强大功能,但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中,有些汉字字义与形旁并不相符,请各组同学对这些汉字进行重点探究。
师:请各组同学看屏幕,“荤”、“算”、“币”、“耻”这几个字,它们的形旁分别是“草字头”、“竹字头”、“巾字旁”、“耳字旁”。可这些汉字的常用义和他们的偏旁有一些不能对应。请大家深入讨论,根据你积累的汉字知识或凭借工具书,找出答案。好,开始!
生:(热烈讨论)
师:好,时间到。请同学们亮出自己的观点。
生1:“荤”在《说文》中解释为“臭菜”,也就是说,他本是指葱、蒜等有强烈气味的植物。后与“腥”、“膻”搭配,后才使人渐渐淡忘了它“臭菜”的本意,而产生“荤”是指肉类的错觉。
生2:“算”为竹字头,表明与竹有关,“算”最早有筹码之意,是一种计数工具,由于是由竹制成,所以这个汉字中保留了竹字头。
生3:我们组觉得,可能以前古人消费的时候,没钱的情况下,就把头巾解下,充当货币。或者先用头巾付账,再用钱去赎。
众生:笑。
师:很有创意,我家里还有几块方巾,麻烦你帮我估个价格。
生4:老师,我对我组的观点再补充一点,我认为“巾”是一种织物,在古时候能充当货币使用,所以“币”字仍保留了“巾”的形旁。
师:好,这说法似乎更合理了。答案我们稍后揭晓,下一组。
生5:我们组的观点是,“止”表示的是 “脚”,而脚踩在耳朵上,则会让人感到羞耻,于是“耻”字就诞生了。
生6:我不同意第四组的意见。因为在篆文中,“耻”的写法是左面一个“耳”,右面一个“心”,后来才变成右面是“止”的字形,所以我觉得右面的偏旁主要表声。那么
第四组同学的说法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
师: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的积累与思考,难能可贵。各组如没有补充,现在开始整体点评。
师: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查阅工具书、相互讨论、还有自己大胆的猜测、推理得出了以上精彩的结论,相信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找了一种做学者的感觉吧。在这一轮比赛中,第一、二组同学的解释最合理的。第三组在两个同学的合作下接近答案。应该说“币” 作为一种高级丝织品,在古时候可以充当馈赠佳品,然后才转化为货币。这里面有一个转化过程。而“耻”字之所以有“耳”,是因为古时候在军营中有一种刑法,是将犯错误的士兵的耳朵穿一个孔,然后穿上一支箭,让大家都能看到这个人触犯了军法。而对于那个士兵来讲,这是一种很深痛的耻辱。所以“耻”字便与“耳”结缘了。
生:(点头肯定,恍然大悟)
这个精彩片段,让我们有这样的发现:精巧的教学模式与微型的研究性选题有机整合后,研究性就走进了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方式。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必贪大,不要孤立于课堂教学之外,与教材资源分离,这样做不符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否则就会“曲高和寡”。在课题组看来,研究性学习活动就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
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引入文学类阅读教学中,成为文学类阅读的常态,建构自主生成、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
课题组成员在对塘沽一中、紫云中学、塘沽一中“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分析中,注意到这样一个共性,在问题探究——深入探究———疑难探究的流程中,设置问题的探究功能逐层加强,师生要在文本中结合“命题”开展研究活动,这不就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体现吗?有的语文教师,就在文本中引导学生发现研究性选题,开展课上课下链接的文本探究活动。课题组负责人苗利军老师在此方面做了更为积极的尝试,突破了文本阅读教学模式中“知人论世”的套路,而是在清净、静默的环境里,学生自读文本,自主生成个性化的文本“八点”,即“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热点、疵点、迁移点、想象创造点”。这些探究点,就成为学生关注的研究性选题,这些选题集中到老师那里进行整合,发现“焦点”选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组成“问题链”引进课堂教学,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关注的选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提炼研究要点,在课堂上交流。苗利军老师的公开课《天下掉下个林妹妹》、《以“诗”解“梦”,梦回现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深层含义》、《与余秋雨先生进行一次关于“清明政治”的对话———<都江堰>的思想内涵探析》。
请大家浏览一下《都江堰》课堂探究的“问题链”:
与余秋雨先生进行一次关于清明政治的“对话”
天津塘沽紫云中学语文教师:苗利军
课题
|
《都江堰 》(选修)
|
时间
|
2008年4月10日第3课时
|
地点
|
办公楼2楼物理演示室
|
班级
|
高二(13)班
|
学习
目标
|
以《都江堰》文本为学习舞台,引导学生与余秋雨先生多角度“对话”文本中的“清明政治”。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学习能力,并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辨,学会争鸣。
|
||
教学
思路
|
自主阅读---------自主发现问题--------------整合问题-------思考探究-----------“课志”交流-----------拓展延伸
|
余秋雨-行走在文化长河中----------
名称
|
研究性选题
|
“秋雨”时
分
|
●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
●文章多次出现长城与都江堰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仿写一组句子
例句: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而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占据了渺远的时间
|
|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政治文化。我们这样解读《都江堰》可以吗?
|
|
“秋雨”
大
辞
典
|
1、 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地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坚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3、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4、 他大智,又大愚。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5、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
6、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7、 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
8、都江堰不倒,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就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就是至圣至善的名言。
|
“秋雨”对
话
|
1、 开头“孟姜女们”中的“们”删去,可以吗?
2、 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这句话从何说起?还用“才”字连接,这可是“必要条件”,我实在不明白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3、 把都江堰比喻成“乡间母亲”,是何特殊用意?
4、 这图谱,可与今天裁军指数、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都江堰与裁军指数、登月线路遥有什么关系?
5、 “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这个“必须”未免太绝对了,秋雨先生,你认为呢?
6、 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竟然”在这里用合适吗?
7、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想到了李冰。
这段文字有点“画蛇添足”,可以删去吗?
8、 “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
“秋雨”争
鸣
|
1、 作家由此面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应该站在哪里?
2、 “此后千年的惯例,只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
这个惯例还在吗?
|
我们从这一课的“问题链”中可以发现,“问题链”主命题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冰清玉洁的政治”。从文本中“词”的探究,到文本中“句”的探究,无不围绕着这一主命题。学生对这一“问题链”的研究,将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就整体教学模式而言,研究性学习方式贯穿始终,成为阅读教学的常态。
通过对紫云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个案研究,我们完全可以确信,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应该是语文学习方式常态之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