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 营造快乐语文课
发布时间:2011-01-07
点击:
来源:
作者:陆群
开展研究性学习 营造快乐语文课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陆 群
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同样一篇名家之作,作为课外阅读资料时,孩子读起来显得饶有滋味,但一编入课本,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呢?甚至老师一讲就更是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进而达到“乐之”的境界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练好内功,提升教学艺术,为学生极力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主要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就势必要求老师在这些方面有更高的造诣。如果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隽秀的粉笔字,是每个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的话,那么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加强写作训练,提高朗读的技巧等,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2、展示个人独特魅力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个人魅力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对所讲内容有非常透彻的把握,且博览群书、触类旁通。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节目,已是如日中天,火爆异常,成为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迟到的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们也很喜欢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这个同学属于厌学的那一种,却偏偏钟爱“百家讲坛”,甚至因看节目而迟到,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百家讲坛”的主讲者们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个人的独特魅力是其中的奥秘之一。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他们对所讲内容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而且触类旁通,讲课时旁征博引,知识含量极高。其次,他们的口才甚好,讲起课来可以说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用到相关知识可以信手拈来。想达到这种状态并不容易,需要主讲者拥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积累。这不仅涉及到了备课问题,更涉及到教师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学术青春,保持课程常讲常新,而不是备一次课可以混半辈子。试想,把自己人为地限制在“井底”,怎能有源头活水?
而且每个人的特长(包括教师自身的学识、教育修养、教学设计与操作等)各有千秋,在具体的教学中其风格和特色是不尽相同的。但任何一个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会踏上最具光彩的教学个性之舞台。你长于诵读,你就以诵读为依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多变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你是一个“思想者”,那就以“思想”为红线,让你的学生在“思”和“想”中撷取晶莹的珍珠;你喜欢古文,根底很深,上起文言文来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动。而且处处留心皆语文,丰富广阔的现实生活正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去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正确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这难道不是语文课的“任务”吗?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能讲得跌宕起伏、洋洋洒洒,那么,又何愁抓不住学生呢?
3、幽默是课堂激趣的良药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语言组织有很大关系。老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创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善学。幽默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能让人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情,在短期内缩短人际交往的距离,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
而语文作为和人的心灵直接对话的学科,最贴近学生的情感和生活。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恰当幽默,将激趣因子适时引进课堂,学生会因情绪愉悦而学习兴趣倍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讲《核舟记》时,针对人物苏轼和佛印,我穿插了一个小故事: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不禁相对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学生听了顿时乐开怀,对这两个人物产生了极大兴趣,接下来对核舟上两人动作的分析就非常顺利了。
营造一堂活泼、快乐的语文课,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但作为课堂活动总导演的教师,相对而言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教师只有练好“内功”,提升专业素养,展示个人魅力,利用幽默这一润滑剂,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制造更多的快乐,让学生爱上语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