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教学论文>>文章内容
读写结合,也不妨有美妙创意
发布时间:2011-04-03
点击:
来源:
作者:李飞云
读写结合,也不妨有美妙创意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李飞云
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
读写结合,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特点。
读写结合,也不妨有美妙创意。
案例一
接触一篇新的文章,或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句段的理解和评价。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锻炼了思维,丰富了感受,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这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言材料。
积累和占有了材料,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任意调遣的能力,还须不断在训练中巩固记忆、养成习惯。这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关联作文:创设情境,要求使用规定的词汇(4-5个),进行写段训练;自选主题进行片断写作,要求一定要运用文本中出现的名言、诗句等;另外,仿写、补写、扩写、改写等也都是灵活有效的方法。
不妨一起来看看学生在学了杨朔散文《画山绣水》后的关联作文片断:
舟儿不知不觉驶进了苇塘,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微风唤醒了沉默的苇塘,芦苇发出沙沙的声响。在小舟上远眺,芦苇随风起舞,好象绿稠在款款摆动,几只白鹭在空中盘旋,侍机捕捉水面下诱人的小鱼。你看,一只白鹭似乎觅到了食物,它越飞越低,长长的喙轻轻插入水面,很快就叼起小鱼,振翅飞去,一圈圈涟漪,慢慢淡去…… 整个过程像梦一般美好,又似风一般轻盈。舟儿不觉驶远了,成群的白鹭、翠鸟等叫不上名的鸟儿,一起从苇塘中腾空而起,这壮丽的景观,怕也只能在这江南水乡才能欣赏到吧。
河水又把小舟轻轻推出了苇塘,来到了一片宽阔的水域。河水极其清澈,如同透明的玻璃。站在舟上,俯视河水,鱼儿轻快地游着,仰望天空,鸟儿自由地飞着,真有“水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不知不觉,太阳已走到了西边,映着晚霞发出红彤彤的光彩。这光彩投射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宛如金色的鱼鳞…… ——《江南泛舟》
“唤醒”、“盘旋”、“轻盈”、“腾空而起”、“波光荡漾”,词汇丰富,调遣自如;“芦苇随风起舞,好象绿稠在款款摆动”,“不知不觉,太阳已走到了西边”,“真有‘水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修辞的运用是如此轻松娴熟;尤其是文中对白鹭觅食的动态描写,无论是内容或语言风格,都是文本第五自然段“鱼鹰捕鱼图”的迁移拓展;而“河水极其清澈,如同透明的玻璃。”这一比喻的灵感更是来源于文本。
案例二
从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出发,每篇课文进行读写结合的选题不宜太多太杂,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攻取重点,习有所获;训练的起点也不应太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从而让学生保持一种因成就感而形成的写作兴奋;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留有选择的空间,有时,也可以设计两到三个训练题,体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选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由发挥出最佳水平。
如学习《鼎湖山听泉》,文中借助想象,运用一连串比喻,生动展现抽象的听觉效果的写作方法,在一些学生习作中迁移再造,谱写出另一番美的乐章;文章以时间推移为经,以空间转换为纬,运用移步换景的行文方法,更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种方法也被学生在关联作文中成功移植,焕发出一派新的生机!
学生习作片段选录:
1、有时,它是那么欢快,在地面敲打出一片欢声笑语;有时,它又是那么忧愁,在枝叶间轻拢慢捻出一串思念。尤其是敲打在屋瓦上的古老音乐,柔和而又铿锵,辽远而又逼近丁丁冬冬,好象无数珍珠落入玉盘;重重轻轻,密密细细,点点滴滴,仿佛李斯特黑键白键间的驰骋,又好似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沉吟。那古老的琴韵,那苍凉的节奏,叩过千片瓦万片瓦,奏响了单调中的神韵。 ——《聆听雨声》
2、终于到达了山脚,沿着山路往上。途中,我一边哼着歌,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气息:雨后泥土的芬芳,香樟和各式树木的清香,偶尔,一缕清风捎来了野花开放的消息……
从山顶向下,满眼的郁郁葱葱,这满坡沉甸甸的绿啊,经不起清风的逗弄,一层层的绿浪翻涌,重复着此起彼伏的游戏……
下山时已是黄昏,满天灿烂的云霞笼罩着天际,山下寺庙中传来阵阵钟声,在山中传响。回首,清明山在暮色与钟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安详,更加凝重…… ——《秋天山行》
案例三
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
比如教学《散文家谈散文》一课的附文——郭沫若的《白鹭》,文中描绘了三幅有关白鹭的画面:垂钓清水田、独立小树顶、飞过乡村黄昏,作者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用语简约,意境含蓄,无形中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而这正是设计和进行“关联作文”的最佳切入点。教学中,随着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有表情朗读,以及教师的语调表情、手势动作,多媒体背景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头脑中有关白鹭生活情景的种种表象积累被唤起和调动,逐步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幅恬淡、祥和、清澄、悠然的图景。
利用这一契机,我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完善和不断细化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在课堂上进行习作训练——“选择最喜欢的一幅画,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和上下文谐调的语言,去丰富作者的描写,再现那诗一般的画面”,以此来巩固和强化再造想象能力。
学生习作选录:
(1)独立小树顶:晨风抖落阵阵凉意,叶上的露珠颤颤地打了几个滚,无奈地滴落。天边,朝阳正为又一次新生作着最后的冲刺,一张圆脸憋得通红。那小树的绝顶,早已站稳了一只白鹭。它是在怀想曾经美丽的家园,那眼中荡漾着的不就是一汪沉醉;它是在等待远游未归的同伴,那眼中闪动着的莫不是期盼;或许,它只是在领略这清新美好的晨光,那眼中折射出的分明是朝阳般的柔和……
(2)飞过乡村黄昏:黄昏,乡村,晚风轻拂,余晖脉脉,炊烟点点……是农夫荷锄归,喜悦的步点,踩碎了一片蛙声;是孩童散学回,欢快的笑声,惊飞了一滩鸥鹭。一只,两只,白鹭似已疲倦,懒懒地拍动双翼,不再眷恋天空的高远,滑过水田、草滩,掠过树梢、屋顶……轻轻地,斜斜的,白鹭飞远了,只留下几道美丽的弧线,在渐渐暗淡的霞光中为乡村剪出一片清澄和优雅……
案例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读的实践活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紫藤萝瀑布》一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赞美了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散步》一文,写出了作者对“人在生活中要有责任感”的深刻认识;《藤野先生》一文,让我们明白:没有民族偏见,平等待人的精神是何等可贵;《幽境悲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尊重生命,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减少悲剧的产生;诸葛孔明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实践自己的承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行动成就”仁人”的伟大形象……许多经典文本,讲述的都是一些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关注民生、热爱生活、钟情自然等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从文本的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下面是学生在学习了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后,在关联作文《美的断想》中选录的两个片断,读了之后,我们不能不承认: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而这绝对离不开一些经典文本长期的浸润和滋养。
1、不同的看法
劳累的人说:“美会在天空中和星星月亮一起升起。”
悲伤的人说:“美是最贴人心怀的话语,柔柔的一直暖进心里。”
耳聋的人说:“美就是不用耳朵也可以感受到的银白色的歌声。”
在田中耕作的人说:“美就是清风几缕,拂来阵阵稻花香。”
2、这就是美
一位行路者因大雨躲在一棵参天大树下。雨水顺着长长的树的躯干流淌着,很快就把一只在树上歇息的瓢虫彻底地刷进了地面的水坑。行路者蹲下身来,从水面捞起那只打着转的瓢虫,用自己半湿半干的衣衫轻轻擦拭着它。后来又静静地捧它于掌心,和它一起等待着雨停。一个平凡的人内心也蕴藏着一颗澄澈无比的钻石。尘世佛心,这就是美。
读写结合,因创意而美妙!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