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教学论文>>文章内容
“探究性学习”对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影响的行动研究
发布时间:2009-12-03
点击:
来源:
作者:汪南洋
“探究性学习”对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影响的行动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汪南洋
【摘要】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效益低下。探究性学习能把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益的有效手段。本文就是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做法与感受。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效益
一、问题与计划
1、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民办学校的竞争,本地优质生源的外流,我在近几年初中化学教学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探究欲望不强,造成课堂效益低下。主要表现为:①被动接受,思维狭窄;②问题意识不强,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薄弱;③缺乏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只能制约当前学生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改善我现有的化学教学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并重视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它能科学地把“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化学教学中去。同时,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用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就要把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2、我的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查阅文献,我了解到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
⑴ 课堂内的形式主要有:
①发现式探究,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相关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或验证猜想的方案:——实验操作——讨论、归纳与反思。发现式探究学习常用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规律课的学习。
②接受式探究,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接受式探究学习主要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或操作技能的学习,接受式探究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主动的接受知识。
③混合式探究,它是指在某些环节是接受式探究,在某些环节是发现式探究。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的共同特点是:以问题带动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积极主动的学习代替了被动的强迫学习。课堂内探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善于从教材、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⑵ 课外的常见形式
①开展探究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提前向学生提出要求,在家庭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完成。课外探究性实验与制作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性强,时间、空间相对充足,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观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使探究性学习得到拓展。
②专题探究活动。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对社会的作用。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化学实践活动的参考课题,也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环境、现实,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自己调查、实验、上网收集信息,最后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反思、评价。
③开展科普讲座,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让他们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联,树立科学观,开展科普讲座是最有效的方法。
3、我的计划
通过学习,并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我意识到初中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期望获得正确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定的问题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务,即建立问题的初始状态应该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阶段。
⑵引导认知操作,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问题的操作过程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其作用是诱发学生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场”。
⑵引导认知操作,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问题的操作过程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其作用是诱发学生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场”。
⑶拓展目标状态,引发学习环境的开放。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对课本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应用及结果的表达等也可能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为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构建了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
由于初三化学既有启蒙教学的特点,又面临中考时间紧迫的特点,我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决定在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外采用专题探究活动的模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我的研究经过
我们郑陆初级中学在在2008年5月开展课题研究——《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我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在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时间为2008年9月至今,研究对象为2009、2010、2011、和现在的2012届我所教的初三学生。
2、我在“研究性学习”中所构建的“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模式
在实践中让我认识到实施探究性教学需要循序渐进,要逐步让学生掌握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总体来说,我构建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探究性学习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传统教学和探究性学习之间要有一个必要的过渡。
⑴ 文本解读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导。
化学概念教学不能再是师生封闭在教室里枯燥地讲概念背定律、记公式,而是应从中找出有关的规例,进行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听领先与说”作为我引领学生进入化学大门的钥匙,先让学生听老师是怎样描述一些化学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又是什么,让学生用心体悟。并且在以后的教学慢慢“相互叙说,相互倾听”。可以简单归纳为这样一个过程: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评;②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讲,老师讲评;③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讲,师生讲评;④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讲评。
如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我是这样教“单质、化合物”的概念。首先我不讲什么是单质,而是给出几个化学式:P、Fe、N2 ,告诉学生这就是单质,为什么它们是单质呢?(给学生一段时间观察、思考)——因为它们只含一种元素,再让学生体验。再安排学生阅读书上的定义,明确单质的内涵。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来叙述单质的定义,然后教师讲评。接着讲解化合物时还是给几个化合物的化学式,先让学生发现、联想,为什么它们是化合物。让学生相互讨论,在比较中尝试说出自己对化合物的理解,并说给自己周围的同学听,然后师生小结出什么是化合物。
⑵ 探究性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引导
化学一些具体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实验上。在化学探究实验上,我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主要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探索出一般规律。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探究性实验“空气”时,学生基本不会用化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怎样让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我为他们设计如下过程:案例:《探究性实验——空气的组成》
我计好问题情境,以示范和模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从情景和身边的物质中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并将模版填好。
实验前布置的问题:①红磷燃烧有什么现象? ②打开止水夹后有什么现象?
实验后的反思:①红磷燃烧消耗什么气体?②红磷有剩余说明什么没有剩余?③实验中水为什么会倒吸?为什么等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更合理?水为什么只倒吸1/5?
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示范,一边思考。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记录、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学习。
第二阶段:教师引领,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初步认识探究性实验,并具备自己做一些简单的探究性实验的能力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以及实验设计的错误给予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如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
案例:《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探究》
创设情境[学生活动]收集并展示相关信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溶解性的事例,
如: Ⅰ、洗碗冷水容易还是热水容易?
Ⅱ、糖和油哪个在水中容易溶解?
Ⅲ、有油污的衣服为什么干洗比水洗好?
根据以上生活中的事例和问题,你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有哪些吗?并说出你的猜想依据。
我的猜想 我的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由3个事例,很自然的猜想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
Ⅰ、温度。Ⅱ、溶质的性质。Ⅲ、溶剂的性质。
学生针对猜想,根据教师提供的物品进行方案设计。我的设计
(教学建议:在学生进行设计方案时,针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验证每个因素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
学生的设计可能有:猜想一的设计:冷水和热水来溶解硝酸钾;猜想二的设计:水来溶解硝酸钾和碳酸钙。猜想三的设计:水和酒精来溶解碘
(教学建议:学生的方案可能多种,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和评价,但教师需要帮助分析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教师要提醒学生必须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简单易行。在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同时,教师应该限定一个度。在学生交流、教师评价后,教师提供参考方案,学生依据参考方案和所提供铁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影响物质溶
解的性因素
|
方 案
|
温 度
|
在小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加入2毫升水搅拌,观察现象,再把烧杯加热,观察现象。
|
溶质的性质
|
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克硝酸钾和碳酸钙,再加入10毫升水,震荡试管,观察现象。
|
溶剂的性质
|
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颗碘固体,分别加入2毫升水和酒精,震荡试管,观察现象。
|
第三阶段: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案例:《金属活动顺序》
创设情境:我们以前学习金属的性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铁、铜哪种金属活泼,哪种不活泼?
学生讨论、并提出方案。
(教学建议:学生提出的猜想可能有多种,如让金属和氧气反应,让金属和酸反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以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请学生再次思考、猜想、讨论、发言
师生共同小结:活泼性——铁>铜
情境转换:这就是金属的活动性——金属参加化学反应的能力,能力大,活动性强;反之,则弱。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金属活动性顺序。
情境设置:探究金属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你能通过什么实验可以比较出哪一种金属的活泼性更强呢?
事实再现:刚才证明铁、铜2种金属的活泼性的方法对你是否有帮助?
(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思考并开始小组讨论。
(教学建议:教师课前要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药品,为学生的实验设计做好铺垫。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认真聆听学生的设计方案,了解其设计实验思路。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小组代表发言并展示实验方案,及时让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补充。师生共同分析、评价方案设计,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
(交代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并指导,实验结束,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四阶段:以课外延伸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首先开展专题研究活动。专题研究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化学实践活动的参考,也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环境、现实,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提出解决专题的方案,调查、实验、上网收集信息,学生自已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反思、评价。如,我根据校本教材《北塘河畔》和《化学与环境》,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北塘河的现状》;本镇牟家村秸秆造气改善燃料,我让学生写《牟家村的秸秆气的调查报告》。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其维持时间较短,因此不断的变化活动形式,可让学生保持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合作,让自己的化学知识得到检验。
其次以家庭化学小实验来拓展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随着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平行实验、对比实验的设计。
比如家庭实验:探究食品中干燥剂的成分。学生因地制宜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相关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平行实验,对比实验;初步了解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平行实验、什么是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些效果只靠我们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是实现不了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感悟、并内化一种能力,一种习惯。
3、我研究过程中的波折
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得到了解决,有些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还待以后的研究中来解决。(详见第三部分研究后的思考)
让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在现实“成绩的功利”面前,我在探究性学习开始一段时间后放弃了它,是什么原因让我放弃?又是什么让我重新拿起了“探究性学习”这个武器了呢?
探究性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中偏重于后者。2009届的初三化学教学是在初三化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第一年,当时也没什么经验,对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引导和训练,一开始的“探究性学习”不但很费时间,而且从课堂反馈中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还没有其他班级(没有进入探究性学习的班级)好。我当时有些动摇了,为什么通过“探究性学习”得来的知识,效果还不及传统的记记背背?单元小测试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垫底!而且差距很大。我原本寄予厚望的“研究性学习”并没有立竿见影,在中考压力和成绩的功利面前,我选择了退让。
期中调研测试后做试卷分析,我教的班级依然在后面,我和同组的老师的分析比较后,我发现所教的班有一道操作题比其他班级要好。找来题目一看,原来这题是“探究性学习” 那一阶段学的。这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短时间来讲,探究性学习学来的知识确实不及传统的死记硬背,那道操作题当时我花了近20多分钟。传统的教学教师演示一下操作,讲解一下要领,最多5分钟,完全可以把多出来的10来分钟让学生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没有体验,很容易遗忘。而探究性学习学生自我体验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学生掌握后不容易遗忘。我终于发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强大生命力。
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必须在提升能力和知识两者间要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是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加强学生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接受有意义的刺激,达到加深影响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把理论和自己学生的特点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道路。在教师的探索过程会有停滞,甚至倒退,这需要教师在世俗的功利面前坚持正确的方向。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反思
1、我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成果:
⑴学生专题研究报告集。
学生写了大量的专题报告和调查报告,能用化学的思维来看待表述身边的事物,并且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我教的班级:2009届初三③、④班、2010届的⑤班,2011届的①、②班,在接班时总成绩都位于年级最后,而且在第一阶段的小测试中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也是位于年级最后,通过一年的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但得到改善,而且最后在中考中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能位于年级中游,甚至位于年级前茅,而且能到达或接近武进区的平均。这对于我们一些优质生源流失到民办学校的公办学校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变得浓厚,主要表现为:学生喜欢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小实验,能认真的完成。还有完成作业情况有明显进步,如2011届的吴xx同学,平时只爱打篮球,学习不认真,作业经常不完成,成绩只有一两门及格,明显的一个学习后进生。自从开展探究性学习后,他对待化学的态度慢慢发生转变,起初能做一点化学作业,慢慢到主动全部完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最后中考中考了72分。
⑷探索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环节”的指导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学习方式,并能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这是研究的重点内容。我主要研究在课内与课外怎样对学生进行指导策略的研究;围绕探究性的要素进行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有哪些。具体内容包括:①帮助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策略研究;②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③进行 猜想假设的策略研究;④明确探究任务的策略研究;⑤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取实证、提供实证的策略研究;⑥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形成解释的策略研究;⑦在表达和交流过程中,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获得探究结论的策略研究;⑧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在近三年的实践与研究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对探究性内容的实施水平、不同特点的探究性实验,我总结出了一些不同的指导策略。
2、我的思考
我在“研究性学习”课题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在研究中发现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适应性训练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过渡性教学,为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作出铺垫。然而,研究阶段我校的研究究性学习开展得不够广泛,只局限在课题组成员范围内开展,并没有在全校全面开花,而且即使一个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班级,也不是全部科目进入探究性学习。所以老师要耗费大量精力对学生进行学习训练,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这样孤军作战的学科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取得效果,所以效率很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至少需要一个班级的全部科目都进行研究究性学习,这样在各门科目的合力下,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其次,怎样改革化学教学的评价体制。现有的评价体制大部分只注重结果,而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更注重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怎样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一直困惑我的难题。尽管在我的课堂上我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后结果分开评价,但现实考试中的试卷,特别是客观题简单的对错,是体现不出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这样会对一些学习上有些进步的“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着消极作用。尽管在实践过程我尽力安慰、鼓励这样的学生,但事实上真有一部分学生从心里上放弃了探究性学习。所以针对我们现有的评价体制还需对一步研究。
第三,“研究性学习”与初三化学“紧迫的教学时间”的冲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省时间,但学生参与低,课堂效益低下。“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学效果好,但花时间长。初中化学教学既是起始学科,又面临中考的重任,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进度是很紧张的。有时一个化学问题用“探究性学习”解决需要一课时,而这样的问题在课本内容安排中有时只要几分钟。所以我目前采用的是混合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也不会让学生完全进行自主探究。如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上达到完美的统一,解放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需进一步研究。
3、既总结又是新的起点
我想,常州在2005年初中化学就进入课程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减负增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化学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在尚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经验比较少,遇到困难也很多,在以后的化学教学中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感谢:《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吴伟星老师对本人课题研究提供的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倪志刚: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设计》
2、佐藤学: 《静静悄悄的革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