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课题概况>>文章内容
《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课题立项报告
发布时间:2009-04-25
点击:
来源:
作者: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立项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一、研究背景
课程改革之前,一般的学校着重于对学生书本知识的习得,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关注不够。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却缺乏开拓意识、学习成绩优秀却缺乏组织、协调能力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前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学校在课程与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维度的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认为本课题是必要的。
进入课改以来,我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探索。一方面,我们印发有关材料,为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蓝本;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发动学生,多问问学生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多听听孩子的声音,选好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各班将研究性学习过程性材料、成果材料上交学校后,校行政选择优秀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在教师业务学习时进行了重点介绍,相互交流、共识共享。初三语文备课组在江建林校长的主持下,开展了“探访家乡作家高晓声的成长足迹”的研究性活动,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案例——《领略高晓声》,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近三年我校各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探访家乡的名人成长轨迹、红军长征、认识废电池、艺术与人文精神、瞿秋白研究、高晓声研究,寺墩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等等。
但是,我校研究性学习仍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深度不够,广度不够。作为一所学科教学中,由于社区资源相对分散,一些研究性学习尚未真正深入社区,学生搜集材料往往局限于网络。一些教师管念尚未完全转变,对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度尚不够,课程实施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希望逐步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内涵发展、适合学生后续发展的新路,要避免零敲碎打、浮于表面的局面,要规范有序,更要有特色、有亮点,从而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基于以上考虑,我校决定开展《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课题研究,并以此为主课题,统摄各子课题,有序构建我校课题研究网络。
多年以来,我校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强化“科研兴校”策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2年至2006年,我校开展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的子课题《农村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课程改革的研究》高质量通过总课题组验收,于2006年4月结题,学校被总课题组评为全国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我校开展的常州市市级课题《学科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于2008年1月高质量通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验收,2008年11月,该课题结题报告荣获江苏省师陶杯二等奖。在“科研兴校”策略的促进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继续保持或荣获武进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常州市课改先进学校、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常州市建设学习型系统先进单位、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常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连续六次荣获武进区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六连冠”。但是,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学校的发展越来越以教科研的发展为依托、为支撑,不进是退,慢进更是退。因此,我校急需开展《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主课题研究,并以此为抓手,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3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向他人请教,撰写研究小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
什么是素质?“素质”原本是心理学上的名词,一般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综合”即是指概括、全面之意(《辞海》)。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丰富和扩展。它是指受先天禀赋、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是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一系列特点的综合。
我们认为,素质的纵向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素质层次,是主体的生理基础及其作用于外的本质力量之源。第二层次是一般心理素质层次,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这是建立更高层次素质的一般心理能力基础。第三层次是文化心理素质层次,这个层次还可分两个内容:具有分项社会功能的德、智、美层次与具有综合功能的劳动素质层次。第四层次为个性心理素质层次,这是主体素质的制导系统,进行整合与作出反应的中枢,处于素质结构的最高层次。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学生的思想行为素质、知识技能素质、发明创新素质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研究目标
本课题拟通过三年的研究,达到如下五个目标: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开展本课题研究,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本课题研究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本课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开展本课题研究,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要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
(4)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开展本课题研究,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师要大力倡导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如何引领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学会从他人那里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
(5)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如何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中提高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
3、理论依据
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角度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下面结合心理学基础说明如下。
(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通过感性操作到表象操作,再从表象操作到理性操作,可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换言之,学生的亲身感受、动手操作或动口陈述等主动活动行为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强调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主动探究、直接体验等方式,认识外在客观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2)研究性学习观念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外部环境下(包括书本、学习设备、教师、同学甚至整个社会)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按这个理论,学习者是学习主体,环境是促进因素,学习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意义建构,思考与反思是其中重要的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真正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研究内容
1、研究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及各步骤的操作要点,形成一定的校本特色。
重点研究: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是怎样的?各步骤的操作要点是什么?各步骤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应起怎样的作用?
2、研究如何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研究如何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转变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自主精神。
3、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从教材中确定研究小课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宏观指导
重点研究:教材中有哪些内容可以确定为研究小课题,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需要哪些帮助,等等。
4、研究如何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宽空间
社会生活无比广阔,生活的外延有多长,学科教学的外延就有多长。本课题研究,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体验、感悟,研究如何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5、研究各具体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行为、知识技能、劳动技能等素质,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以观察开展研究性学习后的变化状况。
2、行动研究法。
根据目标和内容制定实施计划,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研究策略及方法,调整研究方案等。
3、理论研究法。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成功经验,借鉴他人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探索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和具体策略,形成校本特色。
4、案例研究法。
做好个案收集,归类工作,从典型案例中找出规律,揭示规律。
五、研究步骤
研究过程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8年12月)。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收集整理资料,汇集成册。进行理论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11年10月)。落实各子课题的内容和方案,将其用于全体初中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些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第四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六、研究组织
顾问:徐惠仁 黄敖兴
组长:江建林
副组长:吴伟星
组 员:薛东升 高佳萍 许 波 钱叶星 邵一锋 马志常 叶丽芬 戴 萍
毛刘红 陶 翔 王 建 杜 蓉 牟耀辉 方 莲 等等
注: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中学初中部撤并后,原三河口中学教师并入我校,又增添
杭留琴、江丽英、陈 丹、吕月华、陆 群、刘晓玉等成员。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研究报告。
2、有一定深度的论文,典型的教案,问卷,量表;学生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学生作品等。
3、软件,音像资料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