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教学论文>>文章内容
“创景设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07-02
点击:
来源:
作者:汪南洋
“创景设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汪南洋
【摘要】:教师创设有利于生成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置于恰当的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又可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成转化为新的教学情景,并利用情景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创景设疑;动态生成;以疑促思;以思促学
【正文】
提高课堂效益是当前“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要提高课堂效益,需要学生高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恰当的问题情景中,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动态生成,达到“以疑促思,以思促学”,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
我在实践中发现当前在教学中“创景设疑”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为情景而设置情景,情景看起来很吸引人,但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只要答“对与不对”等类似简单的回答,达不到思考的广度与深度。2、认为情景越花哨越好,但过多的信息量容易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随即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出入较大,最后要在教师的干预下才能达到要求的预设目标。3、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往往只是忠实执行教案的预设,对于偏离计划的预设,有的教师往往急于“纠正”,漠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动态生成,不能使之转化为合理的课程资源,造成浪费。
怎样来“创景设疑”,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
一、 创设有利于生成的问题情景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许多课堂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生成。教师作为课堂的幕后策划者,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让其有一种探究新的渴望,使他们的大脑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我起初在《溶液》复习课时以往按部就班,复习提问: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其结果是教师很疲惫,被问到的学生感到很枯燥,没问到的感到很无聊,教学效率很低下。那么怎么吸引全体学生来来参与复习呢?后来有位老师建议可以这样:展示两杯无色液体,一杯为水,一杯为溶液,问学生:你知道哪杯是水?哪杯是溶液?再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不但要动脑想方法,又要思考是什么原理,结果把溶液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都带了出来。而且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后进的学生能想到简单方法和原理,优秀的学生能想到更多的方法与原理,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是原来的复习课所能比拟的。由于有多种方法,又激发了同学之间“攀比”的心理,讨论的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同学都很投入,课堂气氛很活跃,真正达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这里设置的情景很简单,没有复杂的道具和感染的语言,但是引发的思考和生成却很多。
“小实验中体现大智慧”正是化学学科自己的特点,化学教师要利用自己课程的优势特点来开发情景教学,用化学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既可以设计精彩的化学探究实验,掀起学生求索的激情;也可以从鲜活的问题导入,模拟前人的探究,让学生大胆尝试去发现科学探究之旅或是提取生活中蕴含化学的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淡化教育的痕迹。
二、在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
“创景设疑”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达到“以疑促思,以思促学”。“跳出课堂看课堂”,当我们来反思一堂课的出彩之处时,可能不是教师的精彩讲解和精心设计的情景,而是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展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体验,必须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经常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情景展示后,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让学生的讨论时间也少。有些应该由学生探究尝试的东西,教师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就自己直接说了出来。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验,这样就失去了“创景设疑”的意义。
我在化学中讲解酸的概念时,原来的安排是先把酸的概念的概念讲一下,然后给几个化学式让学生根据概念来分别。对于容易出错的再重点讲解一下。这样的做法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一般的题目都能很快掌握,如由化学式判断哪些是酸,其中后进的学生基本不大会。容易出错的题型在变式中大部分同学还是容易出现错误,如由名称判断是否是酸:像硫酸钠就有一部分学生会错;再如碳酸氢钠是否是酸大部分会出现误判。面对以前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尝试的:先给出盐酸,硫酸的电离方程式让学生找出规律:为什么它们都是酸?学生很容易发现都有氢离子。接着给出酸的定义,然后给出碳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是酸。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有的无法确定。我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把自己的判断依据说出来。然后再来引导学生理解、朗读酸的定义,很快同学们能自己认识到碳酸氢钠不是酸,因为阳离子还有钠离子,并由此顺势得出:酸的结构=氢离子+酸根离子。从课堂反馈来说效果比较好,特别是后进学生通过学习也能正确判断常见的物质是否是酸。在“以思促学”中,我作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与困惑,并不要急于点拨。“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我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学生的学习体验,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错,给时间让学生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学会自己在错误中改正,在跌倒处爬起。这两种方法,对比原来的方法时间大约只要5分钟,后面的方法要15分钟左右,但是我认为时间虽然多,但是能够拉动学生投入课堂,能给学生自己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自己的语言,达到了真正的教学要求。
三、抓住学生生成转化为新的教学情景
一堂好的化学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在教学中问题由浅到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犹如一气呵成。这需要教师在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预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各种生成,使预设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的有效生成。但教师还应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利用其成为“新的问题”。
“动态生成资源是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设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主要包括:学生表现出的困惑、独到的见解、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的“失误”、师生对话中的资源、不确定事件发生后的资源,等等。教师善于把握即时性生成,应景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能得到进一步得深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我在教学中也有过这样的例子,在上化学式书写的时候,巡视指导学生时发现有些学生把CaCl2写成Ca(Cl)2、把Ca(NO3)2写成CaNO2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惯例个别辅导或者集体纠错,然后按照教学进度继续下去。而是把上面4种结果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在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结果学生很投入,取得的效果比较好,在以后的练习中这样的错误再也没有出现。学生的各种错误,是教学中没有预设的生成,我把他转为新的教学资源,新的问题,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让所有学生都来关注这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更加深入理解了化学式的写法,对于当时没有犯这种错误的同学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课堂上的生成性思维往往是学生个别行为,教师要及时的发现这种稍纵即逝的的生成资源,转为新的疑问,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行为变为全体行为,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四、以景触情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以景设疑,更要注重的“以疑促思,以思促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这就是学生的自我生成。要有生成,必须“解放”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实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去动脑思考,用眼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语言去描述,动手去操作。这种探究将超越知识范畴而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价值相关领域,将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因此我在教学中也经常让学生谈感悟、讲心得;注重在课堂最后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反思或提问,从长期看来这就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景设疑,以疑促思,以思促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创景设疑”的根本要求是要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行动上善于捕捉学生瞬息感受,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合理地设计教学情景,动态地打造化学课堂,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我们的课堂就能真正达到应景而“生动”!
参考文献:
1、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
2、武进区化学课题组《创设情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3、陶行知《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
4、天津教育报刊社《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