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11-07-03
点击:
来源:
作者:陶翔
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兴趣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陶 翔
摘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物理,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物理问题情境,不但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物理;教学情境;合作学习;学习兴趣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物理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下面,笔者就“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利用合作学习创设物理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开展科学探究实验往往需要分二十几个小组。很多学校受器材的限制,无法开展正常的学生探究实验,改成了教师的演示探究实验。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科学探究的乐趣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笔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下,将学生分成七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六人。在实验过程中,由小组长安排两个人参与动手实验,两个人记录实验数据,另外两人指导实验,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人人细心认真、实事求是、合作探究。第二个实验再重新安排,充分发挥学生所长,分工合作,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于探究性实验内容,如果小组6人全员参与,那么会有很多人滥竽充数,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每次合作小组的6个人中,有两个人参与动手实验,两个人记录实验数据,另外两人指导实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分工。实验后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对完成实验较快的小组实行加分制,并要求多次测量,以达到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和普遍性。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可以为课堂带来图片、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体验。利用多媒体创设与物理教学相关的情景,拓展教学时空,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如,在引入“电压”概念时,教材中是采用电路与水路进行类比的方法,如果按照教材的示图,整个过程的讲解会比较困难。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本节课先通过Flash动画的方式逐步呈现出来,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设问,学生逐个思考回答,逐层理解。同时,用动态的电流与水流的类比,学生更容易建立电压和电流的概念。学习小组再根据课前从网络和书本收集的资料,制作成“电源种类与电压”、 “伽伐尼、伏特与伏打电堆”的课件,而后由学习小组的同学讲给所有同学听,锻炼一部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听课的同学通过新的学习方式能更有效的知道电压的概念。从心理和思维来分析,初中生往往习惯于静态分析,而对一些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理解的概念感到比较困惑。因此运用多媒体则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从而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为化解本节课的难点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物理教学中的很多概念,我们都可以利用课本配套的光盘以及电脑上、网络中的视频、图片等来创设情境。
三、利用生动的科学故事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物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物理学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史料,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而且让他们领略到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通过曲折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消除差生对物理的恐惧感,增强物理的趣味性。其实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哲理,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挖掘、去探究。如,在“认识电压的单位”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根据课前从网络和书本收集的资料,制作成“伽伐尼、伏特与伏打电堆”、“法拉第与发电机”的课件,由学生讲给学生听,让每个同学知道重大的科技史实,在科学家合作、探究的事迹中感动、感悟,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人文精神,形成了顽强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讲故事的过程,教室里会异常安静,同学们的目光中流露出了对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崇敬之情,良好的物理情境形成了。
在用故事创设物理情景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1)讲故事是手段,引导、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人文知识是关键;(2)故事要短小精悍,内容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3)讲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有关物理内容时,要让讲解的学生放慢速度,加强语气,引起学生注意。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价值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源泉。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用生活实际创设的物理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让学生注意生活实际,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例如,在生产、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各种电池,有干电池、蓄电池、锂电池等等,大多数学生对电池的电压并没有特别的关注过。因此,在课前,安排一组学生学生收集了不同型号的电池实物或图片。教学中通过投影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具体的关注到电池的电压,知道电压的大小。利用实物和拍摄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生活,感知电就在身边,电的世界真奇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电的热情。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物理、社会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的生活中有丰富的物理素材。如果我们从生活、生产中熟悉的实例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
五、利用 “生活·物理·社会”的素材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盒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教材中是以“生活·物理·社会”的素材提供给学生。如,本节课中的“废干电池污染与安全处理”、“自制水果电池”。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干电池是否需要回收”这一辩论题,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分两组组织答辩。在“自制水果电池”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带来各种水果和金属电极,通过探究理解电源电压与水果种类、接触面积、电极材料等的关系,了解电源的正负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通过将水果电池串联使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体验物理问题解决的喜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只建立了学科框架,如何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社会呢。通过学习小组收集、制作的课件、科技小报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再通过设计辩论题,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课题讨论中,体会多学科渗透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合作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