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档案室>>编研材料>>校情材料>>校史
郑陆中心小学历史沿革小档案
发布时间:2009-05-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沈林武

郑陆中心小学历史沿革小档案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郑陆桥施庄庙开办第一所新学堂,校名为钟英小学,由清末贡姚祖泰任校长。姚祖泰知识渊博,尤长书法,为阳湖县著名学者。周围数里学童纷纷前来就读。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钟英小学改名为郑陆桥小学,校长由万钟担任。万钟系本镇人,虽非秀才,但饱学未中,热心教育,仍借庙宇为校舍。当时学生近百名。

民国十年,郑陆桥小学改为公办,校名改称丰东乡第一小学。校长继续由万钟担任。尔后校长先后由姚俊先、蔡亚民、王南麟、羌绍桢、羌继成担任。学校发展到六个班,学生达二百余名。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本地沦陷,学校停办。复课后,由姚成祥、须六经等主持校务,学校规模大为缩小,只有二个班,学生不满百名。特别是日伪军大清乡、大扫荡开始后,郑陆桥镇驻扎的日、伪军日益增加,企图霸占校舍为作据点。我抗日民主政权根据革命需要,与地方协商,忍痛拆除施庄庙校舍,不让日伪军驻扎。学校迁到北巷沈氏宗祠。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有办学经验的高竞华担任校长,校名为“武进县郑陆桥中心国民小学校”。开始时,学生一百六十余名,分四个班上课。由于学校办得较有成绩,一年后,学生增加到二百五十余人,班级发展到六个班。沈氏宗祠无法容纳,借东街姚三房房屋八间,西街须家厅三间作教室,课桌凳由学生自带。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校方与本镇热心教育人士姚子勋、姚子铭、姚子卿等磋商,发起募捐,号召郑陆桥镇在外人士资助帮里,重建郑陆桥小学校舍,为地方教育作贡献。在姚氏兄弟带领下,郑陆镇各界人士纷纷响应,其中本镇人士姚连珊慷慨解囊,独助银元伍佰。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秋,新校舍十二间建成,部分学生迁入新校舍,大部分学生仍借沈氏宗祠上课。施教区从郑陆桥镇扩大到白洋桥、东白洋、翁家头、牛皮巷、后董墅、羌家头,甚至江阴县的鲍庄村也有学生前来上学。

解放前夕,班级发展到七个班,学生增加到三百五十余名,教师十二人,郑陆桥中心国民小学当时成为常州城北农村规模较大的学校之一。

解放后,校名改为“武进县郑陆桥中心小学”,是北塘区区中心小学,担负着全区小学的业务辅导。

19512月,张经武担任校长,把沈氏宗祠拆迁到施庄庙建校舍十一间,学生全部迁回学校,学校发展到八个班,学生三百八十余名。本镇陈小毛、姚子勋看到校基不足,分别将校门前池塘北的水旱田和校舍北面二亩水旱田赠送给学校,使学校后面开辟了一千二百八十平方米的大操场,校门前有三百平方米的学生活动场所。

19528月,徐仲照任校长,正是土地改革以后,学生人数又有增加,经武进县人民政府批准,新建平房九间。此时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生气勃勃,教导主任姚广圻热爱学生,一心扑在教学上,被评为武进县模范教师。

19532月,陶侃如担任校长,姚广圻担任副校长,经过合作化运动,学校发展到十二班,学生增加到五百五十余名。学校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少先队工作开展得小型多样,富有教育意义,学校出现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少先队总辅导员梅耘田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陶虚白被评为武进县优秀少先队中队辅导员。1956年,郑陆中心小学赵经度、陈锡初、梅耘田、姚广圻、陶虚白、钱亚仙等六位教师被评为武进县优秀教师。

此后,学校正、副校长由是玉琴、朱金陵、陆杏君、朱开元担任。校长及教师虽多次更动,而建立起来的良好校风学风未变,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全区小学教育中有较好的声誉。

1966年起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学校受极左路线干扰,同样受到破坏。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学校逐步得到恢复,并加强学校领导,先后由时美度、高午庭、唐焕明来校任副校长。1979年起,学校开展了“学雷锋”、“五讲四美”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81年出席武进县少年儿童“五讲四美”活动表彰大会的教师有万璋舵、徐榴英、姚秀芳、钱家凤,还有学生十二人。1983年教师陈爱芳出席了武进县教育系统“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受到表彰,又被评为武进县优秀班主任;教师刘梅秀被评为武进县少先队优秀中队辅导员。1983年少先队总部号召全校少先队员开展做好事竞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发扬。少先队总辅导员万璋舵先后被评为镇江地区、武进县、常州市少先队优秀总辅导员,副校长唐焕明被评为武进县先进工作者。

1975年学校办厂,由于教师沈庆贤、姚秋英的努力,逐年积累资金,于197910月开工,拆除东面平房八间、厨房两间和施庄庙戏楼,到1980年建成教学楼十一间、平房五间。1983年全校有十三个班,学生六百零二人,教职工二十七人,学校正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一代新人而作出贡献。

1985年,学校少先队参加团中央学少部开展的“创造杯”活动,易晓影、沈钧泽所在中队开展的“人人争当小编辑”、“不让一个学生失学”获得全国一等奖,还有很多老师获得武进市优秀奖。

1987年,学校由于学生增加,学校为了全面发展把原来所造一排教学房拆除,新建9间二层楼教学大楼,学生从解放前所造的旧房子搬进了新教室。

1989年,朱开元校长调走,庞荣瑞任郑陆中心小学校长,在原新建大楼上续建一层,一幢三层新教学大楼完工,当时学校有十二个教学班,五百多个学生,二十九个教职工。

1991年,庞荣瑞调任武进县湖塘实验小学校长,唐焕明任郑陆小学校长,钱国云任副校长,由于学校各方面成绩显著,学校被评为文明学校。

1994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热爱教育的人资助,在郑陆小学校舍东面,造起一幢6间三层的幼儿园,幼儿园结构完美,设施先进,竣工后幼儿园被评为武进县二类幼儿园,成为了深受家长欢迎的幼儿园。郑陆小学历来作风美,工作实而闻名,一直在本地享有盛名。

1996年,唐焕明调任东青中心小学校长,谢叔良任郑陆小学校长,张惠芬、牟建伟任副校长。同年副校长牟建伟赴苏北淮阴支教二年。陆梅芳老师被评为武进市青年骨干教师,狄素老师参加区评优课获二等奖。

1997年,沈亚萍、夏历芳被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王燕群、李细兴被评为武进市学校带头人。在镇政府统一规划下,郑陆小学扩除了原小学的一排危房,新建了一幢占地面积1千多平方米的四层综合大楼,内部除了教室、办公室,还设有音乐房、电脑房、体育房、能容纳几百人的阶梯教室,同时也是当时郑陆小学中设施最先进的综合教室。同年郑陆小学再次被评为文明学校。

1999年,谢叔良退居二线,钱国云任中心校校长。羌家、东风小学撤并至中心小学,全校有18个班700多名学生,30多位教职工,同年郑陆小学被评为武进区办学水平优秀级中心小学。2000年起先后被评定为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德育先进学校和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2000年,郑陆中心小学在“六一”儿童节一天,举办了首届艺术节,时任武进区委副书记杨锡根等区四套班子领导及镇党委章国光书记等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观看了艺术节活动,并对活动作了高度评价。

2005513,全国六省一市八十多位校本教研的专家、领导们来到郑陆中心小学,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这是基于新课程环境中的课堂教学“草根化”的研究,这次校本研究的主题是“校际联动的校本研究”,为此,学校确定三年级语、数教研组原汁原味地把以课例为载体的“六段式”校际联动教研模式呈现给专家,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最后,钱国云校长应邀在活动中为专家们作了《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受到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周卫主任为首的专家的一致好评。

2005年“六一”举行了郑陆镇小学“北塘童韵”教育节。本届教育节,学校向各位来宾、社会各界展示了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六个一”活动:教师的一堂优质课、学生的一场艺术体操表演、师生的一台文娱演出、教师自己写的一本书、专家的一场学校报告、学校的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

国家督学,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原区委书记杨建等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参加了活动。

“北塘童韵”教育节的开幕,展现了郑陆中心小学勃勃的教育生机,呈上了累累的教育成果。它不仅是学生素质的一次汇报,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次展示,理是学校领导办学理念的一种行动的诠释。

学校现有教职工65人,学生1061名,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2%,其中本科学历占30%,有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对象2名、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名、常州市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2名、武进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名,获得小中高职称的教师5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郑陆中心小学逐步形成了“和谐•发展”的校风、“敬业奉献、博学创新”的教风和“文明、善思、健美、创造”的学风。

学校以“行德政、塑名师、上品位”为新阶段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受到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赞誉。2006年底,学校在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确立了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的目标。现在,全体郑小人正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在丰富学校内涵、创建实小的道路上迈出扎实的步伐,我们相信,2007年,是郑小发展史上的腾飞之年。

 

 

 

                                  郑陆中心小学校长办公室

                         2007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