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学者兼教育家
——小记郑陆中心小学创始人姚安甫
姚广圻
姚祖泰,字安甫,晚号半轩(1865-1928年),今郑陆乡北夏墅人,光绪间副贡生。年18为诸生,设帐授徒,已知名乡里。1898年间,变法维新,奖励士大夫创办学堂,凡贡生、举人办学有年,卓有成绩者,准地方大吏保举,以知县、县丞、教职等选用。安甫在郑陆桥镇以禅院为校舍,创立钟英小学,任首任校长。又于北夏墅建立学聚堂小学,均为本县创始较早之学校。后讲学于常州,从游甚众。
安甫天资既高,为学尤勤,文章渊博奇恣,兼擅书法、精小学。作字毅筋柳骨、上溯汉魏,苍拔清润,似不食人间烟火,求者踵接。郡人皆推重为阳湖饱学之士。积学既博,研读四书、经籍,往往兼采众说,不专尊朱熹。然应科举作八股,必须遵功令,依朱注为圣人立言。是以屡战场屋,仅中副榜,既怀才不遇,遂玩世嫉俗,大有金圣叹之风。尝在钟英小学悲阁下,题其书斋曰“听之轩”。盖取听之任之之意。一日有某太史任提学使署提调之类官职,路过钟英小憩,指摘教员讲孟子章句,“之”字,不合朱子意。安甫适从外归,遂与太史纵谈朱熹集解未必全无可商之处。博引诸家,较其长短,且谓经书之间须融贯训诂,始相印证,得其真诠。因举书中“之”字20余处,讲解各有异同。太史其知饱学,且学堂已废八股,唯唯而去。乡人至今犹传说太史公听姚安甫讲“之”字,故轩名“听之”云。其实附会之徉。安甫纵疏放,亦不致狂骄如此。科举废后,其讲学之法,大受时彦推重。又因其以段、王文字之学考证经史,学子融会贯通、每成达士。郡中士人家急电以子弟请列门墙。先父弱冠,亦尝在受业之列。安甫阅其文卷,常谓“此子他日必成大器。然清华之士,艰容于浊世。其亦蹭蹬如我乎!”卒如其言。
后商务印书馆谋篡《辞源》,招往担任编辑。检籍起草,如数家珍,同侪叹服。适友人有急事,安甫于上班时以馆中稿纸作复书,为主政者所见,戒其勿得如此。安甫叹曰:“受人数斛粟,遂身为形役如此。”旋辞去。旧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办事、交游,时间观念素称薄弱,知识分子尤不惯受集体纪律约束。时人惜之。
“五四”运动起,安甫知钟英小学素缺礼堂,回乡劝族兄公岳孝廉助其毁大雄宝殿诸佛,每周集诸生讲说时事,至国土蚕食,列强虎视,师生常至唏嘘流泪。适五卅事件发生,年已六十,犹在沪疾呼奔走,谴责日本罪行,募捐支援罢工。
溯其行历,不屑以举业干禄,率先倡设学堂,破迷信,启愚蒙,爱国反帝,与时进步。可谓正直知识分子而属丰才吝遇之辈。
卒年六十三岁。一生未居显位,难树赫赫之勋。平日自视著作,不甚措意身后之名。虽积稿盈床,仅刊其《学聚堂集》一至四编。遗稿屡经沧桑,竟渐湮没。至今并《学聚堂集》亦难复睹矣。然郑陆、北夏墅一带风气开通,人才辈出,敏于他处,实为阳湖文明之域,学者、教授遍于各地,皆心香先生,不忘所自。而当地农民之不理解安甫者,则目之为奇人,茶余酒后常作谈资,久遂成为民间故事。广圻执教郑陆中心小学卅年,地即钟英后身。父老、青壮,犹能娓娓复述往事。校本隋司徒故宅,转辗而为寺,为义庄,为庙为庵,为学堂。学校旧多碑记,而于安甫创学则无述。岂安甫不能为文,不谙志传之事?其不自措意身后之名亦可想见。我在课余人静,每低徊校园,不胜感触。尝俗于操场之畔,凿一小池,以蓄泄雨水,免泥淖之苦,再拣秋石数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