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郑陆中心小学应用苏联马卡林柯
教育学说情况
姚广圻
50年代建国初我任郑小班主任,读了马卡林柯学说才知道教育儿童有这许多学问。于是师其意不拘泥其法运用于我的班级工作中,大见成效。52年在区及县的大会上交流,那时许多班级尚无成熟经验,竟轰动一时。后来全校试行,54年左右,在全县星期学校、校长会议等场合作报告。焦溪、鸣凰都来邀请介绍经验。许多区因势难遍及,要求印发册子。本县及江阴兄弟校也来参观。
马卡林柯是苏联大教育家,先后创建捷尔仁斯基公社、高尔基工学团。学员都是政府送去的犯罪或流浪儿童,经过勤工俭学教养出许多优秀战士、工人、专家等。有人贬低他的学说,说是只适合流浪儿童。其实它具有普遍意义,常规学校照样适用。这在教育界已成定评。
马卡林柯教育儿童很重视精神步调的一致。照他的说法,十个优秀教养员在一起如果各搞各的,倒不如十个平凡的教养员在一致的精神步调下工作(教育内容都正确,自不待言)。所以他很重视培养教师集体,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乃至学校集体。下面是回忆我们的学习、运用情况。
一
先谈学生集体。老师们阅读了许多马卡林柯著作后,相互研讨,许多人先后运用起来。先是改进组织,每个班级选出班长一人,各班班长联合起来组成全校性的级联会,再互选主席一人,其余都为级联会委员。最突出的是学校采用值日制度与一般不同。先说班级,上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值日主席。进教室每一号课桌就是特设的值日主席座位,有明显标志。值日主席就座后,除上下课喊口令外,要记载《班级日志》,指定补课同学(带作业给缺课同学) ,检查昨天补课同学执勤情况(打符号★或×,都填入日志),在晨会上交代今天要做(或注意)的事,在夕会上总结一天情况(都由班主任指点,能力强的自己能进行),晨会开始时期他可以指定大家唱一首什么歌,还可命令各组长检查同学的整洁情况(抽查抽屉、手、地面等)。在课间,同学间发生纠纷可以告诉他,他或劝解,或批评表扬,或转告老师。一天的工作并不繁重,又有班主任从中主导,主要是培养大家遵守纪律和当家作主思想。我们的提法是“互相尊重职务”。因此即使顽皮学生也知道这天在执行职务,到得较早;即使是弱小学生,谁也不敢去侮弄他。值日完毕,他把日志交给班长请提意见,班主任乘机在晨夕会作分析性的褒扬或批评。明天别人值日也是如此,一学期不过轮到两三次,谁都不愿辜负这难得的机遇。
级联会也实行值日制度,各委员(也即各班班长)轮值一天,这值日委员也要填写《学校日志》,办公室门外有块小黑板,各班值日主席早读后就来看黑板上的大事或通知,在晨会传达,并填上本班缺度人数。夕会时,值日委员到各班去检查环境整洁,值日主席例向全班喊“立正”迎接,待他还行队礼然后坐下,值日委员评分,并记在日志中,每周由级联会主席公布总分。值日委员职权很大,执行职务时,全校同学都得尊重他的职务。有个男生粗率成性,课间活动时恃强抢别人篮球玩,不肯归还。值日老师叫值日委员去收回篮球。这天值日的是个三四年级的女小孩,她戴着呢制臂章前去向那男生行个队礼,说:“值日老师叫我来执行职务。请把篮球交给我。”这男生知道分量不轻,只得把篮球放在地上悻悻而去。同学们哈哈大笑。但放学后他又高高兴兴在操场上学吹军号;过几天是他值日,可当值日主席了。现在他退休了,回想往事犹觉留恋呢。
二
再说教师集体,值日制度也有所不同。通常值日,不过司上下课信号而已,我们的值日老师职权可大了。他不司上下课信号,然而不信辅导级联会的值日委员,这天倘有全校性集会,他是执行主席。大家都得尊重他的职务。例如开校务会议,他就主持开会,再请校长作报告、讨论,最后由他宣布散会。如果有人低语“开小会”不止,他会客气地说“大家注意”。这本是教室传统用语,学生上课时听到这口令立刻放下作业坐正,下课后听到,立刻停止活动,因为老师对大家必有话讲,全校各班师生一律通用的。值日老师现在借来提醒会场,虽存客气,分量也可不轻。老师们研讨业务能各抒己见,学术气氛较浓。有次教务会议,我说,光叫学生守纪律还不够,应建立道德观念和养成习惯,才是高境界。一位老师苏联译著看得较多,便说,观念与习惯是微妙的事,我看不需要,苏联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集体主义、自觉纪律、劳动教育等,并没说道德观念和习惯。这时正是学过“一边倒”、学习苏联“老大哥”的时候,他说的话如打“王牌”。但大家议论开来了。最后认为没有道德观念变基础的纪律是盲目的,养成良好习惯则纪律更趋于自觉。那时大家对苏联教育学精神究竟如何也吃不透,但对业务抱着虔诚的探索精神,却是可贵的。这也是形成教师集体的因素之一吧!
形成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并非轻松简单的事,有的学校也试行过,但徒具形式,缺乏献身精神,效果并不理想。后面再讲。
三
在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郑小的学校集体。郑小两进教室之间空地很大,师生辟成花园,园中花轻是薄薄的石屑路,雨天一踩就坏了,大家认为雨天不可进去。但花径是往来捷径,绕道较麻烦,师生有六百多人,禁得了吗?我们反复衡量,认为师生步调一致是有利条件。于是教师内部先保证以身作则,再由级联会、班值日主席宣传贯彻,班主任阐明道理。第一天特地拣下雨天,一散晨会,大家都来看新鲜。但见四个出入口都横架了红白相间的标杆,阻通行,杆上各挂横牌,上写“雨天不进花园”。一炮打响,永为定例,日久便成习惯。有次,一个学生的皮球不慎滚进花园,恰逢雨天。同学[们给他想法,请值日委员用竹竿拨出来。明天小黑板上“学校大事”栏写了“大家学习某班雨天不进花园”。各班值日主席在晨会上传达,班主任再加说明、分析。何以表扬全班?是培养集体荣誉感。有时有人做了坏事,全班同学也会指责他损害了集体荣誉的。马卡林柯说,纪律符合大家利益才易巩固。不可发出不切实际的、甚至可笑的要求。我们由此新添一条“但书”:“在不得已时可报告值日老师进花园处理”。后来学校将乱砖铺成花径,这制度就取消了。有位女老师已调县工作多年,路过郑小,到花园首先犹问:“现在还雨天不进花园吗?这件事对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四
儿童的另一特性是喜爱游戏。许多教育在游戏中进行轻而易举。举例说,那时郑小以军号为集合信号,听到信号各班师生立刻放下工作到操场集合。值日老师一声长哨子,全场立即鸦雀无声(这是制度,谁犯规,立遭批评),值日老师说完事由,立即解散,全程不会过五分钟。因为时间太长,儿童难免要出声,既难做到,即不应乱发要求(宁可不吹号用别种形式集会)。对这制度也有人认为干扰班级工作,不可取。何况事同儿戏?但多数教师认为能培养服从大局观念,学校是教育场所,让儿童在儿戏中受教育,很好。何况集合不会象“骊山烽火”那样乱来!终于施行了。有次全校举行春游活动,中高级目的地是焦溪乌龟山,以少先队形式参加。总辅导员不在校,由值日教师总领阿。到了山上,值日教师拣平顶驻队,宣布各中队择地休息。哪知五年级中队活动能力很可,旗手和两个小队旋走旋远,忽然兴发,举旗直向秦望山岭小庙跑去。辅导员见状大惊,忙找值日教师吹号集合(号手是不离值日教师的)。各中队闻声,四面八方来原处集合,向秦望山去的也只得退回来,事后对辅导员说:“我们已看见庙门了,可惜号子响了。”仍然兴致勃勃。
五
马卡林柯学说精萃而丰富。我们所要说的决不止这些,这里只是略述点滴而已,而且大都是教育的成果,至于培养方法说来太长,只可别撰篇章。但可总的说一句,要运用它必须有献身精神(那时郑小教师确有这精神),刻苦坚毅。如果校长抱着使用教师,教师抱着使用学生的观点,而不是艰辛地培养(其实所说的都是教育手段),多半会失败的。
我们大约做了两三年左右,因为许多同志先后升、调他去,渐渐降温了。但有些常规却流传了二十多年。在“文革”中我靠边做几年班主任,有幸得在班里“自行其道”,再次证实了马卡林柯真理,而且抵消了“四人帮”的干扰。因为方法都是中国式的,竟无人说是“苏修货色”。
这段历史虽成往迹,但当作教育史料想来有保存价值,后之来者倘有志探讨,不妨一看,因为都是第一手资料。遗憾的是还有许多内容非数万言不能尽,后人恐怕见不到了。我想以后研究这学说的人总会有的吧!(199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