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需要无私的奉献,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有一种爱,真诚地付出不求回报,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我从1991年8月武进师范毕业踏上讲台,至今已有实足十八个年头。我热爱教书,喜欢站在讲台上那份从容、那份自信,更喜欢讲台下和学生交往的欢愉,学习上我是他们的“先生”,生活中我是他们的朋友,我们之间可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我的身边,会经常看到学生围绕,有时是问题目,共同探讨学习上的奥秘; 有时是谈心,诉说生活中的快乐与不快。每次在上课之前我都会提前走进教室,为的是更多融入到孩子们中间。在我的人生档案里留下很多学生的名字,蓦然回首,历历在目。有很多后进学生在我的爱的教育下,已成长为大学生了。十八年,我付出着心血,也享受着快乐。
爱学生,要给学生以母亲般的温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书。只是这本书的开启方式不同而已。但开启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我虽然只做了几年班主任,但我知道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并抓住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契机,让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在老师期待的眼神中,在老师殷切的话语中,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切实地感受到老师的爱,并在老师给予的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刚开始接一个班,要做的工作特别多。为了了解新生,为了更好地磨合,我利用课间、午休时间尽可能和学生们在一起,放学后一起劳动值日。几天下来发现一个女孩,从正式开学上课几天,一直愁云密布,闷闷不乐。问其家庭情况,就偷偷流泪,经过一步步地深入细致地了解,得知她父母正在办离婚手续,而且在抚养女儿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因此小姑娘非常伤心不安。我耐心地宽慰她,开导她,联系她的父母亲进行家访,让她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们仍然是爱她的。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她几乎每天放学都会找我说话。有一天天色已很晚了,懂事的她等到我给另一个学生补课结束,轻轻地对我说:“陆老师,我能不能叫你妈妈!”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爱,我才赢得学生的信赖,孩子们有了烦恼,愿意向我倾诉;有了问题,愿意寻求我的帮助;有了快乐,也愿意和我分享。记得六年级的时候,一位活泼开朗的班长连续几天收到同班一个男同学的小纸条,她不知如何是好,很尴尬不舒服。特别是她怕此事被她妈妈知道。我一方面答应为她保密,另一方面,找那男孩谈心,与他一起分析利害关系,尊重两人各自的想法和隐私,并引导他们作好沟通,使他俩还像原来一样是好同学也是好朋友。
在朝夕相处中,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师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融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用真诚的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无时不刻不在影响学生,学生则通过认同作用,对教师的言行加以模仿、吸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观点和品德,不知不觉教育作用的触角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心与心自然的交流、共鸣与撞击。
爱学生,要给学生以母亲般的宽容。
学生是天真的,可爱的,有时也难免幼稚。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能用成人的心理去揣度学生,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教师只有蹲下身子看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心理,也才能发现学生心理世界的纯真和美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下雨时的一把伞,摔跤时搀扶的一只手……这些无言的关怀,都是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爱学生,要放下教师尊严,走进学生心灵。爱学生,要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宽容每一个学生。这种宽容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我懂得宽容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在宽容中提供转化条件,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消除其恐惧不安的心理,使其萌发自尊自爱的心理,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要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情,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亦毫不例外的给予至真至诚的爱。因为爱是教育成功的条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像利波老板宽容法拉第那样宽容学生的缺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心智发育未成熟,他们好动、冲动,常说错话,做错事。老师理解他们,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保护学生的自尊,这会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期望,从而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有一年刚接一个班,班上有一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他自卑、冷漠,同时还有些偏激,常用说谎来和粗暴的行为掩饰自己,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几乎要放弃了。在一次和学生的闲聊中,突然有学生脱口说出他非常想摆脱自己的家庭,将来能走出去。在得知他有这一想法后,我一次次地做工作,讲人生理想做人道理,使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用一些具体事例帮他分析自己的前途,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并引导他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渐渐地他变了,当他为了感谢我给他垫付的几十元学杂费,而把他妈妈手工做的年糕双手捧给我时,我知道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出息、负责任、懂得感激他人的好男孩。
宽容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老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老师的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思想品德或学习纪律上后进的学生,他们往往不愿接受教师的教育,而且牵扯教师的精力最大。人们常把教师比作母亲、比作园丁,母亲对于有毛病的孩子更为精心,园丁对于受虫害的幼苗格外照顾,对于后进生我觉得老师要更偏爱一些,用爱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用最强的责任心去帮助教育他们,以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促其转化。
爱学生,要给学生以展翅的空间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学生与学生是同样角色身份的人,他们更容易沟通,对问题的理解也更接近,我善于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出主意、想办法,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达到了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的目的。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也要理智地爱,爱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我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引领着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引领着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引领着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但我又深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这种爱,这种情感绝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暂时的感情投资。那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人世间,拥有最多热爱别人孩子机会的职业,就是教师。我付出着爱,发现着爱,也收获着爱。爱由心底生,美丽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