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变 的 美 丽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汪菊芬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从不烦恼
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风呀春风你把我吹绿
阳光呀阳光你把我照耀
河流呀山川你哺育了我
大地呀母亲把我紧紧拥抱
……”
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坐在电脑前,耳边又响起这首优美而抒情的歌曲。在人间,有许多平凡的人,他们就如小草,不求闻达,不计名利,朴实无华,勇往直前,默默地奉献着新绿。我小学时的班主 任徐 老师,便是千千万万的小草般平凡的人中的一位。
我本来是在横桥小学上学的。后来,横桥小学并入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我和韩艳芬、陈英等同学,便转到了郑陆中心小学。我们被分到了 徐 老师的班里。
徐 老师中等身材,圆圆的脸,双眼皮。大大的眼睛,总是那么有神采。她的皮肤,白白净净的。
徐 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初次接触,我们感到 徐 老师是那么严厉。作业马虎的同学,休想在她那儿“过关”。她会盯着不放,直到作业重做,字迹端正为止。
但 徐 老师在严厉之外又温情脉脉。我清晰地记得,一下课, 徐 老师总是“赶”我们到教室外面去:“一直呆在教室里干什么?到外面去透透清新空气,散散心。”
我喜欢上 徐 老师的语文课。她的范读,总是那么声情并茂,入情入境。我还清晰地记得她朗读《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都沉浸在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友情里面,沉浸在依依惜别的伤感之中。她点拨课文时,总是那么富有变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抒情。她总是以形象、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文本,感受、品位、体验语文的诗意之美,让我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那时,我想,语 文 老师的美丽,就在课堂上,就在抑扬顿挫的范读中,就在波澜起伏的点拨课文时。
在 徐 老师的关心、鼓励下,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学。到了中学后,敬爱的 徐 老师还一直挂念着我,惦记着我。平时,在路上,一看见我, 徐 老师总是问长问短:“在中学还好吗?学习累吗?”她总是鼓励我要自强不息。老师的鼓励,是我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初三时,我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 徐 老师听到这个消息,是多么高兴啊!
如今,我到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工作,和敬爱的 徐 老师成为同事,时时感受着 徐 老师“不变的美丽。”
她伏案奋笔疾书。那是她在写教案。她不时地在课本上圈圈点点,不时地冥思苦想着什么,有时甚至自言自语,探究着有效的教学设计—— 那是徐 老师“不变的美丽”。
她不时地用红笔披着学生的作业。几位同学的语文作业字迹一丝不苟,回答问题总是在“点子”上,她露出满意的微笑。一位同学的语文作业不如人意,字迹潦草,回答问题“偷工减料”,她露出严肃的神情。下课后,她将那位同学找来,语重心长地谈话,为他讲“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高度”的道理,让那位同学心悦诚服—— 那是徐 老师“不变的美丽”。
音乐课上, 徐 老师更是神采盎然。虽然,她的音乐知识是靠自学零零星星积累起来的,但她是那么专注,她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上好音乐课。她为学生范唱着,她仔细地听学生唱着,她帮学生纠正着,她和学生一起有表情地唱着……这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教师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那是徐 老师“不变的美丽”。
星期天,她还牵挂着作业马虎的学生呢。她用自己的手机给那些学生的家长打着电话:“是徐磊的家长吗?您好,我是 徐 老师啊。徐磊在家吗?他的作业完成了吗?两天的休息时间,可不能让他一直玩啊,作业也要认真完成啊,别到星期一来补作业啊!”她还经常利用星期天到个别同学家去家访,查查作业,和家长谈谈孩子的情况,等等。这叫“超前一步”,免得星期一来,有的学生作业完不成,让老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那是徐 老师“不变的美丽”。
孩子在父母眼里似乎永远是孩子。学生在老师眼里,又似乎永远是学生。今年,我申报武进区骨干教师,要参加教育理论考试。 徐 老师常在我耳边唠叨:“书看得怎么样了?”“一定要考好啊!”“回家去还要多看看啊!”“竞争激烈,别掉以轻心啊!”我总是微笑着说:“ 徐 老师,知道了。” 徐 老师的鞭策让我奋发,我考出了88分的优异成绩。—— 那是徐 老师“不变的美丽”。
……
从她的学生,到她的同事,我不断感受着她“不变的美丽”。
无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严格要求,这就是她“不变的美丽”。
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在语文教学上锲而不舍地追求,让语文课堂成为洒满七彩阳光的绿地,灿烂多姿,这就是她“不变的美丽”。
语重心长,娓娓而谈,做学生思想工作如春风化雨,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坚守着,这就是她“不变的美丽”。
襟怀坦白,纯朴热情,为同事的点点滴滴的进步而由衷地喜悦,这就是她“不变的美丽”。
我也要像她那样,有小草般的情怀,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坚守,展示着我 “不变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