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说:“活教育使人变活,死教育使人变死。”一个真正能够把握“活教育”原则的教师,必然对教育、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心与责任感。一个教师也只有在“爱与责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职业的崇高与神圣,才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何谓师德?有个说法:师德为爱。这个观点,我颇为赞同。若认为范美忠的逃跑只是天性使然而非师德缺失,是没有道理的。对学生打架斗殴视若无物的“杨不管”之流,都是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的。试问,一个缺乏爱心与责任感的教师还会具备良好的师德么?“范跑跑”、“杨不管”是教师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个教育学生的故事会使我受益匪浅。他曾经教过一个任性的、胡闹的、一点也管束不住自己的男孩子罗曼。他会无缘无故地一会儿打这个同学,一会儿又把另一个女孩子的连衣裙故意弄脏。有一天早晨上课前,小女孩廖霞哭着来找他,罗曼已经把她扎小辫子的丝带扯去了。苏霍姆林斯基把罗曼找来,对他说:“你听着,罗曼,你的自由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它会使你在生活中跌跤的。要是成年人干出这种事,人们就会剥夺他们的自由,把他们关进监牢。我们对你将采取另一种办法。把你的右手伸出来……”
他伸出了右手。苏霍姆林斯基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绷带,把他的手掌和手腕缠住,然后把他的手牢牢地捆在衣袋里,使他不能使用这只右手。到这里,我们不会惊奇,因为惩罚学生的方法我们也使用过很多,值得称道、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接下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处理。 “罗曼,我们今天就这样生活,不使用右手。为了不使你一个人觉得孤单,让同学们把我的右手用同样的办法扎起来……”孩子们照他给罗曼的做法一样,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右手做了同样的处置。一整天,他都跟罗曼在一起,在校园里、在花园里、在教室里上课、一起吃饭。这孩子能够体会了:如果有一天真的失去了自由,生活将是一种什么滋味!
这是一个爱与责任的故事。它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只有用爱与责任,才能完成自己重大的历史使命。
一个教师对工作有责任,没有情感投入时,他可能缺乏内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反,在没有责任的情况下,情感投入就失去了意义。在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识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母爱。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之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师之爱。首先是责任。没有责任,教师之爱就失去了意义。母爱中,如果责任与情感融为一体,那就是一种完美的爱,如果只有情感投入,没有责任时,仍然称得上是母爱。但是,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还是责任,是要承担其他人,包括父母在内,都不可替代的责任。如果没有责任,教师之爱就成为任何其他人都可以替代的爱。教师的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所以,爱与责任是师德之根本,师德则是师道、师法之基础。爱与责任相结合,是教师之爱的根本,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